童年童谣
(2013-08-09 09:37:57)
标签:
文化 |
童年童谣
六岁那年冬天特别冷。那时我们住在贵阳虎门巷的一幢木楼里。晚上,我们一家人围着一个碳盆烤火。烧碳好简单:用火钳把埋在碳灰里的火种刨出来,放在架好的木碳上,不一会,木碳就一点点由黑变红,微微的热气就起来了。稍一久,红的颜色越来越多,偶尔还爆出一两颗火星,发出轻微又清晰的"嗒"的声响。火苗慢慢起来了,屋里有了暖意。这时候舅妈就要给我们烤糍耙,就是把火钳架在火盆上,把一块块小糍粑放在火钳上,烤一会,就用筷子轻轻翻面。糍粑烤软了,就沾些白糖、酥子,味道香极了。我呢,好动,就拿另一把火钳把碳火掀乱,重新棚起来。这时候,舅妈为了稳住我,就教我唱童谣丶猜谜语:
月亮光光,
下河洗衣裳,
洗得白白,
哥哥穿了上学堂。
这些太简单,我听一首就会背一首。
舅妈又教:
一碗米,两碗米,不是拉,就是你。
蒙猫儿,躲躲藏,找猫儿,捉绵羊,绵羊四只角,猫儿跑不脱。
花野猫,砍柴烧,烧不完,送老猫,老猫生个蛋,拿给花野猫做早饭。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奶奶打它几刮儿,咕噜咕噜滚下来。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娃儿要吃肉,老者没得钱!
舅妈又让我猜猜谜语:
一棵树子高又高,
上面结了千把刀。
我猜不出来。妈妈在一边说:“他小,没见过皂角树。”
一棵树子矮又矮,
上面结些小鬼崽。
我也猜不出来。舅妈笑我是小笨蛋,连辣椒株株都不知道?
舅妈又教我们唱:
小呀嘛小二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不怕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
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
小呀嘛小二郎
背着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穷人要翻身
不受人欺负不做牛和羊
……
我上学读书了,我整天就和同学疯玩。
踢皮球是我最爱:小皮球,香蕉油,芝麻结籽榨香油。
怕冷,下课就人挤人:挤油渣,挤油渣,挤出油来炸粑粑……
女生一下课又唱又跳:编花编朵,油炸糍粑豆豉颗……
你抢我勒羊羊,我抢你勒羊羊……
什么油,酱油,什么酱,豆瓣酱,什么豆,豌豆,什么豌(湾),台湾……
放学以后,我们在城基路、龙泉巷一带疯:
老太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咕噜咕噜滚下河。
小气包包,夹壳核桃,不怕雷打,只怕火烧。小气包包,夹壳核桃,夹不出来要开刀。
跟到人家学,变麻雀,麻雀不飞,变乌龟,乌龟达下河,抓你几大脚。
又哭又笑,黄狗飙尿,飙到金沙坡,拣得个猪耳朵,拿回家克煮,煮又煮不熟,抱起尿罐哭,煨也煨不叭,抱起尿罐抓。
我们最喜欢这首,不知道谁是原创,谁作修改,更不知道它的指向,只知道唱起来爽口,好玩。又哭又笑和后面的金沙坡、猪耳朵全不搭界。金沙坡是实名。老贵阳都知道金沙坡,在今天的飞山街那边,是一个小金属用品、小杂货的集散地,有无数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我们放学又必经那里。所以快到金沙坡时就开唱这首儿歌了。
童谣中,也有些让娃娃脸红、窃笑的,比如:
点兵点将,尼姑和尚,天天窝屎在床上,不开屁眼克打仗神神打到屁眼上。
大月亮 二月亮,月亮照在屁股上奶奶起来补裤裆,东一补,西一补 一补补个花屁股。
从前有个地主,屙屎不开屁股,人家喊他站住,他说他是干部。
1954年,我上初中了。有一次上代数课,我竟然在代数书上写了这样几句话:一条小路长又长,一直通向姑娘的心房……
这些话,并无指向,并无目的,它只是宣示我告别了可爱可贵的童年和那些曾经令我快意的童谣。这些童谣的作者也许很老了,不在世了,漫长演变中无数的再创造者,也分不清谁是谁了,可这些童谣依然在修修改改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