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杂志2013,9期 雪之舞 (外一篇)
(2013-09-03 22:24:13)
标签:
文化 |
天津《散文》杂志2013,9期
雪之舞
林徽因,有过太多的幸运,也有过太多的不幸。
她出生杭州。杭州,花柳缠绵地,人间富贵乡。然而,人各不同。她就像辛弃疾所称“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 西子湖畔,花港观鱼那边,有一块为她而建的纪念碑,黑色大理石的碑面上,她的全身像和记述她的文字,皆为白色,镂空,这种新颖,别致的设计,承载了她一向偏重的西方理性与哲思。
北京八宝山公墓。她的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是她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试刻的一帧作品,人们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她:杰出的建筑学家、新月派诗人、温婉而坚强的女性。
16岁那年,她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隔壁的女建筑师让她着迷;德国、法国、瑞士、西班牙精美绝伦的古建筑,让她沉醉。于是,与建筑结下不解之缘。
她的著述中,将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诗人的灵性融为一体。她用热情、雍容的文字赞美古建筑的精湛成就。《深笑》一诗中,她以古塔檐边风铃的转动比喻笑声:“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建筑美学,融进了她的血液。
1928年,她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完婚。作为贵族名门之后,她有她的人生姿态,高雅天赋。
北京总布胡同3号的四合院,每周六下午,徐志摩、金岳霖、张奚若、周培元、胡适、沈从文、朱光潜、萧乾等等名流,如期来到她的客厅,品茗谈天,坐论天下。她风华绝代,才情横溢,学理的深度,社会的广度,构成她超人的亲和力,她的客厅成为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冰心不爽,戏称“太太客厅”。她给冰心回赠一坛山西老陈醋……她说:“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的坚强。”
她不是风花雪月满腹柔情的娇女子或贵妇人,你不允许自己只在沙龙里喝下午茶。
她生命之烛,熠熠燃烧。
她与梁思成千里跋涉,走了15个省,考察测绘了几百处古建筑。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人。
1937年7月,她在山西测绘了五台山佛光唐代经幢。当你们骑上毛驴,离开五台山下那家鸡毛小店,卢沟桥那边响起了枪声。
从此,流亡之旅开始了。
从北京出发,长沙、昆明、李庄,万里逃难,家里“细软”丢失。在湖南晃县,她急性肺炎,发烧40度,带着孩子,无处投宿,终于昏倒在地。在昆明,经常警报大作,巡津街和西门外的潘家湾常被日军轰炸,房屋坍塌,碎片纷飞。她不断在跑警报。在李庄羊街,江边的浓雾和充满硫磺味的煤气,让她旧病复发,高烧不退。李庄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家里唯一的体温计被儿子失手打碎。梁思成只得赴重庆借钱买药。她长期卧于病塌,元气大伤,眼窝深陷,面色苍白,成了一个憔悴、苍老、不住咳嗽的老人,脾气也变得任性、异怪,沉入我这样的人还需不需要活着的哈姆雷特式的思考,几近崩溃。
国势积弱,文化人只有这命。
如果说,她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来华访问那时,是她最光鲜的时刻;那么她在李庄帆布行军床上瑟瑟发抖,则是她最苦难的日子。
读她的一生,犹如面对皑皑白雪。谁不滋生一份感佩?
她病重,老金为你养鸡生蛋,给她滋补。抗战胜利,费正清邀她赴美治病。
她是几位男性心中的绝恋,她却不是象牙美人。她的理性目光,穿越生活层面,直逼生命彼岸。她在给沈从文的信中说:“我认定了生活本身的原质是矛盾的”。她在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时说:“据我看来:死是悲剧的一章,生则更是一场悲剧的主干!”
犹如唐人思念长安,宋人思念汴京。九年后,她回到清华园。
解放军包围北平,她担心城内巍峨壮观的古建筑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对首都城建她有主见。
二战时,盟军轰炸日本前,尚让夫君标明日本文物之地,以免毁坏。眼前,都是中国人耶。
在北京同仁医院,她抱病卧床,还在修改国徽设计方案。
她终于看到了,战火不曾毁灭的古建筑,朝不保夕了。那些钢牙铁齿的推土机,威仪棣棣地,非理性地对准沧桑古迹,一厢情愿的想像蔓延开来。轰鸣中,古建筑、古牌楼、古胡同灰飞烟灭,历史的肌理一并逍遁。她很悲愤、很无奈。文化一下显露出它的脆弱,不堪一击。这也是一种传承?项羽不是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面对瓦砾,一向快意淋漓的她,警告说:你们今日毁坏真古董,有一天你们会造假古董。
她十分明白,历史和人生都是一次性的,就像骰子一掷即不可改变。
1955年4月1日清晨,51岁的她,走了,一代名媛谢幕,流星般优雅划落。她说过,信仰只是一细炷香,那点子再亮,经不起西风沙沙的隔着梧桐树吹。
人类进入文明史后,女性曾被淹没于历史的黑洞。而她,和觉醒的女性一起,张扬着独立的品格。只是,万壑深渊之间,她的声音,还十分微弱……
傻乎乎的东北妞
金星(Venus)是八大行星之一,离地球最近。Venus即“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金星在天体中逆向旋转。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1987年,世界天文联合会给金星上的一批环形山命名,其中有座山的名字叫萧红……
匠心独运。这吻合萧红这位以“人物”及“创作”留名于史的女性,吻合她的个性,吻合她的价值。
六十多年前,三十一岁的萧红殒命香港,此后,她的遭遇和才情一再为后人纷繁解读,国内外为她出版的传记多达20多种。
漂泊,是萧红的生存特征、生命特征。
萧红不属于任何廊庙、山林、经院、书斋、闺阁,她的文学是荒野的、泥土的文学。
在写作上,完全不顾规矩和习惯,独来独往。这不是金星的特征吗?这是最稀缺的一种文学品质。
萧红写作的才华像东北野地里蹦出的大豆,绿色、纯净。
萧红是以《生死场》出名的。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读后记”中说,“这是一种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襟的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生死场》写的是哈尔滨附近的农村,表现的是现代文化最早的开发,给农民精神上带来的惶悚,萧红不仅是关怀人的物质生存,还关怀他们的精神。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一座小城,一个院子,周围的人,奇异的风俗习惯,灰暗的日常生活,畸形的文化心态,由生存的主题织罗到一起。林贤治说,有什么比人的生存更宏大呢?萧红处于弱势,她写的是弱者中的弱者。有人把《呼兰河传》的价值缩减为田园牧歌式的美文,强调作者的寂寞心态。“感情富于理智”,被“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困。其实,看不到萧红博大的爱和深锐的痛,也无视这部作品的思想文化价值。《呼兰河传》是散文化和碎片式的写作。她很率真,很冷静、很忠实地记录生活。其实,她是一个东北姑娘,也未必在欧洲作家那里取得灵感,但是她的写作很像欧洲人文的结构方式,真是无师自通了。本来生活并不存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也不存在一条束缚发展的因果链,而生活场景中的众多人物,也没有主次之分,生活是多元的、无序的、经常的、断片的。萧红的写法主要表现在碎片化的处理上,把故事还原生活,把空间还给时间,开创类似于现代主义的写作,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因素。尤其是后来的小说,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询,显示了一种灵魂的深。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中说,对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未加评论,实在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他的另一篇文字提到《呼兰河传》,“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作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情感与婚姻困境,时常被八卦。二十一岁,被包办婚姻的未婚夫纠缠、诱骗,窘困已极,与其同居,结果被抛弃,作为债务的“抵押品”。临盆前,与萧军结合,萧军遂将女婴送人。二十八岁,她和准备去延安的萧军分手,去了西安。后与端木蕻良一起去武汉,结婚。不久,生下萧军之子,夭亡。萧红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葬于香港浅水湾。在萧红身边照顾她的骆宾基说,端木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遗弃了萧红。萧红自己这样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那抹来自最北方的呼兰河畔的火烧云,在最南端的海边飘走时,她生命中的几个男人,一个也不在场。
爱是一件很难的事,萧红又是爱得极切的人,因此她受伤也愈深。她爱上的男人,都伤害她。她从来不是依赖丈夫而生存的有闲者,一种紧张、分裂、游移、不安全和寻找归属构成了她生命的背景,爱成为缓解焦虑和困扰的一种手段。萧红的“折腾”,在于她不甘为任何人的附庸。她是她自己的,她要以个体的名义,去开拓更多的自由。林贤治解读萧红个人生命史的时候态度非常明确,他批评的是萧军、端木的冷酷自私,关心的是自由的困境。他说个人交往中性格是重要的,但是性格后面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作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情感与婚姻困境,虽然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它更多的是文化的冲突。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是生成萧红悲剧的主要原因。萧红是五四的女儿,她要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人的尊严和独立。而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很少能提供这样的空间。在一个男权文化社会里,性别的压迫、文化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活在时代的前面,这是她最大的悲剧。
萧红一直没有找到能真正理解她、爱她的人。她一生有两个男性给她温暖,一是她童年时的祖父,一是晚年时的鲁迅。
萧红是爱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爱者的剥夺。永久的孤独属于她,最后的毁灭属于她。
《漂泊者萧红》,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道,靠近萧红。
仅仅活了31岁的萧红,留下了100万字的作品。穷人与女性是她的双重视角。她的文学是留给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
她在临终的时候有个遗愿,如果她去世了,就把她的墓葬在鲁迅的墓旁,要么就在大海边。
中文版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献词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萧红的一生,似乎诠释了这个论断。
在遥远的呼兰河畔,萧红的雕像座落在那里。她傻呵呵托着腮,活脱脱一个东北傻的姑娘。看见雕像的人,想着这位现代伟大平民作家传奇的多舛命运,短促悲凉的人生,幸与不幸,心里阵阵发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