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的请求
(2013-06-09 09:29:13)
标签:
文化 |
雨中的请求
印度电影自有辉煌:从曾经风靡一时的《两亩地》《流浪者》到《为爱毁灭》《阿育王》……在全球化下的背景下,印度电影依旧出色:演员,场景,配乐,舞蹈,摄影都很吸引眼球。
《雨中的请求》由最登对的赫里尼克罗斯汉和艾西瓦娅雷这对“银幕情侣”领衔主演,给影片美丽元素和商业价值大大增色。
最美丽的生活与最无奈的命运纠结,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年轻人说,我的青春我作主,因为他们常常作不了主。老年人、重病人、绝望的人说我的生命我作主,他们更作不了主。这显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人性、法律、哲学问题。记得,周作人“文革”中不堪折磨,要女儿向派出所请求安乐死,被拒。这是说,周作人无权自杀。我们喜爱的作家史铁生双腿瘫痪、终生残废的不幸遭遇,与《雨中的请求》更为相似。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让“死”活下去》,这部书名,让人哽咽。
《雨中的请求》里天才魔术师伊森,在一次表演中失控,从空中坠落,导致全身瘫痪,满面虬髯的他缠绵床褥,生活起居完全无法自理,长达十四年。伊森身边的护士索菲亚,十二年不间断地照顾瘫痪在床的病人,帮他刷牙、擦身、点烟、喂食……用伊森的律师朋友的话,这样的陪伴,超越了护士、朋友、情人、夫妻……十二年来,靠着索菲亚的照顾,他才能口述出书,主持广播节目,他爽朗的笑声、幽默的言谈和奋斗的故事,是生存的一种本能,生命的一种热情。
一切皆有终点。生命和生活不会让人老是延宕下去,而终有了结。用叔本华的话来说,生命就是不断的向死亡坠落。哲学就是要让人们从容的面向死亡。
在一个从不允许安乐死的国度,伊森向法院申请安乐死,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虽有美女在旁,却也无能为力,无济于事。这就叫生不如死。
人到底有没有掌握自己生命的权利?法院给予否定。牧师也说,生命是上帝给的,你没权结束。
某些时候,怜悯就是虐待,善良便是作孽。
一位年轻男孩的造访学艺,让周遭人的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包括医生、护士、朋友、妈妈、徒弟、前女友,意外如何发生? 魔术存在的意义何在? 爱他是否该支持他的作法?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死亡的意志是生命意志题中应有之义。
伊森的母亲同意。
索菲亚也同意。
我难受的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由他人,哪怕由亲人主宰呢?被囚禁在躯壳里的灵魂,如何才能得以解脱? “死”是不是一种选择呢?
欢送宴会里最后的陈词令人动颜。赫里尼克罗斯汉把角色演绎得那么深刻,无论是风筝还是雨中的请求,深情又苦难的命运让我感动。
索菲亚答应了他的求婚。在又具有何等悲壮的意义?
人生是欢乐的,如果盯着欢乐,那么人生中的痛苦尽可以视为快乐到来前的试炼,快乐因此更弥足珍贵。人生是痛苦的。如果盯着痛苦,那么人生中的快乐也会因之转瞬即逝。
影片用极尽夸张华丽的方式展示苦难的绝望。
离开了单个个人的主体,再宏大的历史述说,都是空洞而无关痛痒的。文化,固执地书写一个个鲜活的个人。
201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