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鲁王书系》出版(贵州日报2013,5,31)

(2013-05-31 11:27:55)
标签:

文化








 

《亚鲁王书系》出版

 

                                                                  卢惠龙

 

       远古时候,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战败蚩尤,苗族便开始了漫长数千年的迁徙。为了生存,不断地与其它部族火拼、角逐。“不让战事生枝可战事已经生枝,不让战争冒发可战争已经冒发”。

   亚鲁是王族后裔,其远祖是蚩尤。在亚鲁征战中,被迫一路逃亡、一路迁徙,途径“河水黄央央”(黄河),“河水白生生”(长江),甚至越过大海去到大地的背面,越过大洋进入渊辽的一方,经历千山万水,最后,终于来到贵州高原的南部,为一个僻远、荒凉、贫瘠、封闭的被称做麻山的地方接纳:“这是狭窄的地域,这是陡峭的山区。这方能躲避追杀,见不到战地烽火。”“亚鲁王在哈叠定都,亚鲁王到纳岜立国。”从此在这儿安身、劳作、繁衍……

       这是一个多么遥远的故事!

       征战、失败、再征战、再失败……他们的征战大部分是以惨烈的失败而告终。白骨露野,孤魂野鬼。“哀哀吾父鲁王门生,悠悠苍天而今逝矣”,杀鸡砍马,熬制骨骼,要为亡魂找回祖灵之地。死亡,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以失败为耻,而以跟随亚鲁战死疆场为荣。 他们敬畏祖先,敬畏死亡,相信死亡不是生命的反面,死亡是跟随亚    鲁王神圣的生命走向永恒。信仰让他们拥有尊严和骨气!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一部上万多行的英雄史诗,从叙述和诠释死亡出发,记录下亚鲁和他的族群的创世史、征战史、苦难史和迁徙史,世世代代,口口唱诵。

       亚鲁王史诗,一部浩瀚的民族巨制,搜集、整理、研究、推广者络绎不绝,各有成绩、建树。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亚鲁王》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1月,冯骥才总策划、中国民协主编。余未人执行主编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精装,共2卷,《图版部分》和《史诗部分》,由中华书局出版。卷一是在演唱现场所作的苗文记音和汉语对译本;卷二是汉文语体文本。它的出版,引起了文化、学术、民族界的普遍亢奋、震撼。《亚鲁王》成为贵州又一重要的文化符号。冯骥才认为,《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中国英雄史诗、她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其文学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此次,贵州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亚鲁王书系》,120多万字,收集整理的路径有所拓宽。书系对史诗《亚鲁王》做了一次多学科、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的整理探究;书系以文化传承地域、传承族群、传承地域的生态环境、传承族群的生活习俗、传承人的状况、传承的方式、传承变异的情况为基础,建构史诗《亚鲁王》的整理探究模型。

      《亚鲁王书系》包含《史诗颂译》《歌师秘档》《苗疆解码》三卷。

    “是岁月之前/是岁月源头/哈珈生了哈泽/哈泽生了哈翟/他们是天上神圣的祖宗/他们是地上神威的始祖……”史诗开篇,舒缓沉雄的诗律,显示创世意味。

       主角亚鲁王,是苗族世代颂扬的英雄。虽有顶礼膜拜,可他不是什么神偶,而是一位常人。亚鲁出世两三天后,“人家抓鸡来取名/人家捡蛋来喊名/取名亚鲁/喊名亚哈”。亚鲁王也是能人,从小聪明过人“别人一天识三个字/亚鲁一个时辰识三本书/老师讲天下/亚鲁晓得天上”。他博学多艺,从打猎,射鸟到带兵,他深谋远虑、英勇豪迈、有情有义。他自己说过“我要是不英勇了,我们就得不到了这个地方。我要是不智慧了,我们就得不到了这个疆域”。“亚鲁命矮,亚鲁命短”,但亚鲁王与代代苗族后人相通、相融,真实地、有血有肉地活在民间。

       在麻山,苗人的死亡不意味生命从此结束,而是生命的另一种继续。他们追寻着几千年先祖亚鲁征战迁徙来路,穿越时空,穿过历史,一定要让灵魂回到先祖亚鲁的故国。那里,有无数先辈人在等待团聚;在那里,灵魂才获得安宁。亚鲁王史诗,是在苗族葬礼上口头演述的,用苗语神话思维叙事,引述英雄亚鲁王的坎坷经历和历史足迹。死者的回归,是整个叙述的主线。死亡不仅是开端,还是整个叙述的基本架构。《史诗颂译》依重苗族青年学者杨正江及当地有识之士的记录和语码转换,为我们展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亚鲁王》的唱诵与为死者送灵的仪式紧密结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历史感、厚重感。亚鲁王们开辟疆土、立国创业、迁徙鏖战、发展经济、姻亲家族……将一个民族的历史融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诗篇。同时也描绘了苗族的特有习俗,展示了一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起始、延伸、发展,是一部研究古代苗族的百科全书。一代代东郎(歌师,苗语音译)是这部英雄史诗的传承大师,他们是天地间的沟通者,杨正江用记录、整理、翻译等现代方式,成为史诗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这部宏伟的苗族口头创作,正是因他们才得以保存下来。

     《亚鲁王书系》不仅是史诗的记录和整理,相配套的《歌师秘档》《苗疆解码》,将史诗本体、史诗的传诵者、史诗流传地的生态环境,分别展现,又相互呼应,结为一体。堵塞有可能出现的分散、易碎和缺失。

       歌师是苗族巫文化的活态符号,歌师的成长很艰辛,翻山越岭求师,通宵达旦苦背,是歌师的必经之路。麻山歌师的传承谱系相当悠久,《歌师秘档》留下了梁登贵、杨通华等68位歌师的口述、照片,极为本色、极为真实,极为珍贵。歌师们的眼神、服饰、动作、体态及环境,视角冲击力极大,是原生活态、传承有续的见证。关注这些传承人,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传承方式,并为他们建档、作注,工程相当浩繁,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抢救,不仅留下了现实土著的真实,也为亚鲁王的再发掘作了铺垫。

     《苗疆解码》中,对古歌史诗、服饰纹样、歌舞节律、节庆活动、祭仪葬礼等表意文化形式及其内涵作了梳爬,正是这种表意文化形式,包含了族群共享的信念、情感、价值和行为模式,成为记忆历史、记载文化、传递情感的载体,成为最能借以表达情感和记忆历史的工具。麻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史诗《亚鲁王》的传承提供了保护屏障;亚鲁王故事,深深地植根于苗族的各种表意文化事象之中。这就被作者提炼、概括为苗族的“亚鲁文化”的概念。“亚鲁文化”就内涵来说,历史信息密集,远古气息浓烈,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象征。它的把孤立的文化事象研究,拓展为整体的文化传统研究;把碎片的、平面的、专业的事象叙述,拓展为完整的、立体的、普适的文化叙述。

       一个地方综合出版社,以积累、传播地方文化为己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贵州民间文学选萃》、《贵州民间文化研究》丛书,开掘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宝库。本世纪初,贵州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贵州本土文化2001》丛书,连同过去出版的《苗族古歌》等,构成了贵州民族文化研究的板块。而今,时代变异,我们处于现代化和城市化高速推进的时刻,生活很喧嚣,人们很浮躁,文化也难沉静。“流行”引领文化、出版潮流,传承数千年的民间文化正一点点被遗忘、被忽略、被蚕食。贵州人民出版社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为利润所囿,对民族文化保有自己判断,保有自己的文化坚守,他们清楚看到,苗族史诗亚鲁王,是麻山苗族生命的血脉,是麻山苗族顽强不屈生存的理由。出版《亚鲁王书系》,是贵州人民出版社一次大动作,在传播地方文化方面又迈出的新的、结实的一步。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那么,亚鲁王史诗,堪称苗族进入文明时期所带来的一笔重要遗产,贵州人民出版社为世界史诗谱系增添新成员做了努力。

       亚鲁是麻山苗族人民生命的旋律,亚鲁是麻山苗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亚鲁王书系》出版,是《亚鲁王》搜集整理研究的重要一步,《亚鲁王》搜集整理研究路途还很遥远。薪火相传,200多个亚鲁王族后裔其迁徙征战的历史故事,依然不辍地从不同聚居地的东郎们的吟唱中流淌而出。这有待出版者持续关注,为《亚鲁王书系》增添新的家族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好诗四首
后一篇:雨中的请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