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主持辞:“双新”背景下校本教研重构的路径探讨—以教研变革深入推进“双新”实施专题研讨会(一)

(2023-07-08 09:38:22)
标签:

成都七中

成都七中网校

组团式帮扶

“双新”示范校

校本教研

分类: 讲话发言
非常感谢各位莅临成都七中,参加由成都七中、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东方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双新”背景下校本教研重构的路径探讨——以教研变革深入推进“双新”实施专题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既是成都七中推进国家级“双新”示范区建设的主动自觉作为,也是中组部和教育部“组团式”帮扶、教育部民教中心智能试验区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寻甸实验班”、成都七中网校远端学校、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成员校、易国栋名校长工作室成员校等教育团队的共探共享共进活动。

“双新”(新课程、新教材)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前沿阵地,是学校变革和育人体现建设的“牛鼻子”。本次研讨会是以教研变革为手段来探讨“双新”落地的校本路径。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一段连接着民族的未来。

课堂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地带,课堂不变学生就不变,学生不变教育就不变。“双新”改革要依靠课堂来落地,校本教研要以课堂为主要对象。所以,在成都七中有着“上好课是最大的师德”“上好课是好教师的首要标准”的教育信条,有着“磨课”“研课”的教学传统。

今天的研讨会就是以一节精彩的观摩课开始。下面有请成都七中历史教师、数次荣获全国及省市赛课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周鑫老师给我们献上《古代的商路、贸易和文化》观摩课。请大家新课程理念来审视和品味。

感谢周鑫老师和高二.3班同学们为我们带来的一节精彩的观摩课。这节历史课,理论与材料相融合,历史与现实相衔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动,知识输入与思维碰撞相结合,实现了价值塑造、情感融入、知识建构的“三位一体”。的确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品鉴。

既然是观摩课,而不是示范课,就意味着这节课是供我们研究的样本,自有其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也有值得授课教师改进提升的地方。呈现于此,不是让大家简单模仿照搬。习总书记鼓励教师要“教出风格”,就是让教师基于自身素养和学生基础而上出风格各异,个性鲜明的好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向看一节课,结论是不同的。我们今天不是简单地评价周鑫老师这节课的好与坏,而是用新课程理念去解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的意图,去评判教学实施的成效。通过寻找“理论在实践上的落脚点,实践在理论上的支撑点”,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融通。

观课与评课相结合是聚焦课堂的校本教研的要诀之一。下面,我们有请成都七中历史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骨干教师、成都市优秀教师饶琳为我们带来《贯通融通 跋涉“双新”——新教材教学实践的思考与行动》的观课评课及专题报告。

感谢饶老师的精彩报告!
通过饶老师的解读和报告,我们知道周老师不仅仅是“人美”,更重要的是“课好”,是以“课上的好”而站稳七中课堂的。饶老师以“一堂好的历史展示课”的5条标准和4条条件,入手分析周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更好地解读周鑫老师的历史课,知道了周老师这节观摩课“是否好”“好在哪”“为何好”“怎样才能好”。同时,饶老师从新教材的体系与特点;教学理念;理想与现实谈了对新教材的理解,进而分享了对新高考的理解,并谈了成都七中历史学科教研室是如何迎接、拥抱和推行“双新”的具体做法和举措,以供大家思考和借鉴。

理论之所以是理论,而不是看法、想法、观点,是因为其具有解释现象、指导实践、预测未来的三大功能。期望大家,将对“双新”的认识从这节课延伸到历史学科,进而扩展到所有学科,而不要以为自己不是任教历史而忽视周老师的授课和饶老师的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以此为垫脚石、望远镜和透视镜去重新理解和内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内涵和价值,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价值驱动,增强推进“双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动推动者和积极践行者。

下面进入茶歇时间,请大家提前5分钟进入会场,并注意不要进入高一、高二教学区,确保教育教学正常秩序。谢谢大家!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成都七中以“审是迁善,模范群伦”为校训,不但期待“自己好”,更追求“大家好”。成都七中愿意并乐意对教育的理解和拥有的资源,从2002年开始全日制远程直播教学,让319所学校和成都七中实现异地同堂教学,让74400余名学生实现“在家门口就读成都七中”的美好愿望。下面,有请大家观看“远程协同 双师育人”主题宣传片。

成都七中心怀教育天下,乐迎教育同道。下面,有请成都七中副校长、林荫校区执行校长蔡泽勇代表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校长易国栋致欢迎词!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直接承担者,教师对“双新”的认同程度、理解水平和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效。根据古德莱德的“五级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历来是专家引领和教师实施的双向互动的过程。站得高方能看得远,教师要跳出自己具有实践经验的优越感而忽视专家的理论引领的认识误区。只有深刻理解“双新”背后的政治意图、价值取向和理论依据,才能由“双新”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践行者。

非常荣幸,我们邀请到了教育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所李进研究员为我们进行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由于工作原因,李进研究员采用线上授课方式,给我们带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面、线、点》精彩报告。有请李进研究员!

非常感谢李进研究员的精彩报告!
李研究员的报告,从“面”到“线”再到“点”,既有宏观大局的高瞻远瞩,又有微观基层的实操指导,可谓既“上接天气”,又“下接地气”,让一线教师改变了“专家高高在上,不懂一线教师”的惯性误解。
李研究员首先谈了对本次研讨会的感受和评课。他认为,教师如何实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唯有投身于校本教研。因此,今天研讨会的主题确定为“以教研变革深入推进‘双新’实施”是非常正确的,非常有价值的。
1.“面”是在要把握基本面
基本面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基本面2: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基本面3:高中教育加快发展
基本面4:选择性
基本面5:学生立场
2.“线”是要抓住关键任务而久久为功
学校任务:课程建设(方向性,整体性,适切性,科学化,逻辑性);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3.“点”,是基于对一线的调研而提出一点建议
针对“双新”实施过程中,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学客观存在的实践问题出发,提出实践改进的操作性建议。
建议1:转变教育理念,克服片面应试教育的倾向。
建议2:克服课程实施形式化,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突破
建议3:教研发挥专业支撑作用
建议4:加强条件保障

用餐,在食堂二楼,沿途有工作人员引导
午间休息,可在音乐厅
下午2:30准时开始,请提前5分钟入场并落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