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吴康宁,《儿童究竟是什么人》
(2023-07-08 09:23:23)
标签:
吴康宁儿童究竟是什么人读懂儿童理解生命唯意志论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吴康宁,《儿童究竟是什么人》,来自吴康宁老师的微信公众号“无索味”2023年6月17日的文章
1.《儿童的秘密》翻译者单中惠把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归纳为五点,即:儿童是创造者,儿童是观察者,儿童是工作者,儿童是探究者,儿童是受害者。蒙台梭利属于赞美儿童观的代表。
2.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个,并将比较长时间寄托的处所。
3.吴康宁认为,儿童是被成人抛到这个世界的“弱者”,无法选择出生的家庭、就读的学校等。成人面对儿童应当有负疚之心,应当有怜悯之心。成人需要向儿童“还债”的,从孩子诞生之时起,成人就开启了“还债之旅。
4.吴康宁认为,从儿童的作用来看,儿童是我们成人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中介。我们对儿童应当有一种感恩之心。
5.吴康宁认为,当你和儿童在一起时,你会更多地感到是两个生命在相遇,你是儿童的老师,儿童也常常是你的老师。“向儿童学习”是基于事实的一种应有态度,它反映着成人与儿童之间应有关系的一个方面。
6.吴康宁,儿童既不愿意什么都在成人掌控之中,也不想和成人“同流合污”。
7.吴康宁认为,“天真无邪”之类的说法其实是我们成人给儿童贴的标签,儿童自己未必这么认为。“‘邪’是否也有一个从小(哪怕只有‘芝麻’那么小)到大(未必达到‘西瓜’那么大)、从少到多、从隐到显的的渐变过程。因此,儿童其实是“天真有邪”。看不到儿童也有“邪”的这一面,把儿童捧为一座神、一尊圣,这是不对的。
8.吴康宁认为,不要因为儿童的“邪”尚小而忽略不管,等待其自然矫正而听之任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从逻辑上讲,人的成长一定是渐变的。即使有所谓的突变,也是在一系列渐变之后才发生的。
9.针对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天生的艺术家、天生科学家等等赞美儿童的说法,吴康宁认为,儿童是天生的什么家什么家时,你所指的并非某个儿童或某些儿童,而是相对于成人来讲的所有儿童(未成年人)。如果你把儿童当成天生的什么家什么家的时候,你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就犯了“唯意志论”的错误。
10.吴康宁认为,教育界存在“用力过猛”的现象,有很多非常能调动人们的情绪和情感,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很煽情的教育口号。他呼吁教育思考问题时理智的成分多一点,逻辑的成分多一点。他认为流行“儿童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就属于“用力过猛”的教育口号,因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无限”来指称。这个观点在逻辑上不成立,在事实上不存在,在实践中做不到。如果坚持说儿童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那就犯了我们所熟知的“行为主义”的错误。因为,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可以被“打造”成任何一种类型的人。既然儿童具有发展的任何一种可能,你只管打造就是。可以说儿童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具有丰富的可能,具有极多的可能,甚至具有我们成人想象不到的极多的可能。
11.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12.毕加索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13.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在其所写《苏菲的世界》一书中说:“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14.吴康宁警告成人,不要想方设法“替儿童代言”,不要试图做“儿童的代言人”,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情怀越深,那么你的代言意识、代言行为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妨碍可能也就越大。
15.吴康宁认为,从儿童的内心来看,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有一块隐秘处所。我们对儿童应当有一种探秘之心。
16.吴康宁认为,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的激发、推动或者阻碍的力量往往是隐私。虽然从保护儿童隐私的角度看,不宜轻易触及他们的隐私,但假如你对儿童的隐私一无所知,那么,你对儿童的教育、引导可能会文不对题。了解儿童的隐私,是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发展。在不违法、不缺德的前提下,需要更多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探询儿童的秘密,包括他的作为隐私的秘密。
17.吴康宁认为,探究儿童的隐秘世界是最难做的,但又是必须努力去做的。教育之所以会有许多不成功乃至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儿童缺乏深入了解,我们的了解常常只是停留在作为一个特定年龄阶段的儿童人群的总体特征、一般规律上。而一童一世界,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神秘世界。
18.吴康宁认为,“发现儿童的发现”是一个不错的教育主张。
19.吴康宁提出“关注习以为常”,需要特别关注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需要特别关注那些已经被我们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而非常顺理成章地接受下来的那些观点和说法。
20.吴康宁认为,迄今几乎所有看似正确无比的东西,迄今仍占主导地位的那些理论、那些原理,都是有可能存在缺陷的,都是有可以再探讨的空间的。因为,一旦时间变了,空间变了,对象变了,那么,一些理论、原理等可能就不得不发生相应变化,由此而生发出新的问题来,开放出新的花朵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