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札记:体育课也要防止“满堂灌”
(2023-03-16 23:16:25)
标签:
满堂灌体育课程标准小先生制行进间运球体育优质课 |
分类: 听课札记 |
今天(3月9日)听了一节三年级的体育课,由A老师执教《小篮球——行进间运球》。
从A老师的教学设计文本来看,A老师对新课标的理念和学校所提出的“五要”生长课堂有较好的认识。一是根据课标制定学习目标,既要能正确做出慢跑中运球的动作技术,又要激发运动兴趣,发展体育品德等。二是有明确的评价意识,对个人行进间运球、小组运球接力比赛、发展体育品德三个维度的“检测目标”。三是整节课行课规范、语言简洁、讲解和示范到位、活动设计较好,表现出较好的教师基本素养。然而,这节课最大的问题是把体育课上成了“满堂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充分发挥出来。
1.宣扬运动的育人价值,激发学生兴趣。A老师在学生左右手交换运球训练之后,点评时说道:“大家发现没有,左右运球没有右手运球那么熟练了!”老师可再进一步讲一句:“左手运球可以训练刺激右脑发育,右手运球可以训练刺激左脑,左右手都迅联得熟练,可以让左右脑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让你变得更聪明!”这样的宣扬运动促进智育发展的引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2.运用“小先生”教学法,给学生舞台。A老师在讲解技术要领和示范规范运动动作时,始终是“包办代替”。完全可以在教师讲解示范后的学生练习过程中,由老师巡查做得好的学生来讲解心得体会和演示示范,“以生教生”的“小先生法”,既能让展示的学生有更大的成就感,又能利用学生的赶超心理而激发学习欲望。
3.运用小组运球接力比赛的协作学习。A老师以4人为小组,进行运球接力赛,大大激发了学生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但并没有发挥“协作学习”的作用。A老师并没有在小组内开展交流与评价的活动,结果学生停留在“埋头”运球和“用力”加油中。
4.充分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尽管A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写了“检测目标”,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充分运用,成了“纸面”评价,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剥离的。体育课人手多,老师难以一一去评价各个学生或各个小组,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做“监督员”,然后由学生进行点评。又例如,在学生练习和比赛完后,不是由老师简单总结,而是由学生互评和自评,总结运球技巧和水平,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又例如,老师在学生借力比赛结束后的总结,是以“看哪个小组的加油助威声音大”为标准,没有讲为什么用此标准,且与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