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经典中汲取人生营养
(2023-03-02 23:00:34)
标签:
银河帝国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当我遇见一个人清华园日记儒林外史 |
分类: 讲话发言 |
今天晚上参加第90期“校长约你面对面”,和小、初、高三个学部的学生代表交流寒假读书,主题为“‘悦’读点亮人生”。听了6位学生代表的读书分享后,我作了讲话。
首先,表达我对他们的希望和建议。希望成冠学子做“爱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现代人”。具体说来,扎根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人;汲取时代先进精神,成为现代人。
其次,对学生代表分享的6本书,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
1.《三国演义》
分享者给了我一个特别的视角。儿时我读《三国演义》,满眼是“打打杀杀”的英雄情结,研究各位武将的“武力值”。大学时喜欢研究人才学这个分支学科,再读《三国演义》,发现该书是一个识人、选人、用人的书。当时认为,曹操坚持“德才兼备,才为重”,刘备坚持“德才兼备,德为先”。参加工作时,读了《水煮三国》,再看《三国演义》,又多了一分新意。今天分享者借用诸葛亮的木牛流马等案例,得出知识改变命运的结论,告诉我们知识改变个人命运,改变家庭命运,改变国家命运,改变民族命运,让人耳目一新。
2.《清华园日记》
以前我读过季羡林先生的《牛棚杂记》,今天分享者向我们介绍了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分享者强调“读书可以化解迷茫”,提醒莘莘学子从阅读中去拨开花季雨季的人生迷茫,看清前行的路。分享者说,她期望“做一个像季羡林爷爷那样持之以恒、为人坦荡、乐观豁达的人。”这不仅仅是她的期望,也是我的期望,也是大家的期望。
3.《儒林外史》
这是一本非常经典的讽刺小说。我们如何读讽刺小说?分享者说得很好,该书既是作者对科举制度和而封建思想的批判,更是对理想社会的寄托与追求。每一个社会都有灰暗的一面,也有阳光的一面,我们揭露灰暗乃至黑暗,其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批判,是要“在批判中重构”,而不是抛弃。我们要对我们生活的社会永远保持热爱和美好期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让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4.《当我遇见一个人》
很难得有学生分享关于家庭教育和家庭生活的书籍,今天分享者给我们带了新的阅读领域,非常有意义。分享者强调“与家人创造愉悦的、有情感流动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思考亲子关系很重要。
以父母问孩子“吃什么”为例。孩子们往往随口说“随便”,结果等父母把煞费苦心、精心烹饪的菜品端上桌是,孩子们又往往变得“不随便”了,满是挑剔和不屑,让父母无所适从、战战兢兢而又委屈不已。责任在谁,恐怕在孩子自身,这值得大家反省。
又例如亲子双方的控制欲。我们一谈到这个话题,第一反应是“父母控制孩子”,想到父母要求孩子做这做那。然而,我们在抱怨和对抗父母的“控制”时,孩子们也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也在试图“控制”父母?孩子们,你们是不是经常说“你不答应我,我就不吃饭!”“你再说我就离家出走!”“你一天到晚说学习,我不上学了!”“你不给我买这件衣服,说明你不爱我!”孩子们,你们千万不要在指责父母犯某种错误的时候,自己也在犯这种错误,甚至还以父母的错来为自己的错进行辩解和掩饰。
5.《银河帝国》系列
不管是《银河帝国》,还是《三体》,科幻小说都是我们对未来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所展开的预测。而这种预测,更多地表达了人类对失去理性和伦理的科技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科技本身的担忧。科技本身是中性,是人类的工具,本身没有过错,而过错在于运用科技的人。如果人不控制对物欲、对利益、对功名的追求,科技的发展就会毁掉人类。以近段时间流行的ChatGPT为例,它给人带来诸多便利,但也带来巨大风险,把握不好就会让人失去情感性、意义感和创造力,成为人工智能的“奴隶”。因此,在发展科技的时候,必须发展技术理性和技术伦理,给科技拴上“合理的缰绳”,适度发展和合理运用科技。
6.《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诚如分享者介绍作者的观点“孤独,不是离群索居的寂寞,不是自我封闭,是自由灵魂的飞扬”,孤独不是天然的负面词汇,而是有着积极的人生价值。我刚参加工作时,读过著名思想家卢梭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非常认可其“一个孤独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的观点。孤独,是指跳出纷繁复杂的喧嚣和交往,让自己的灵魂静下来,去追问自己的灵魂该如何安顿。所以,勇于孤独,甘于孤独,学会孤独,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