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新教育》读书笔记
(2017-01-26 16:30:16)
标签:
陶行知新教育共和国民新学校新学生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本文系1919年7月22日陶行知先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讲习会上的讲演,他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的论述了他对教育的认识和观点。
1、“现在所需要的,是一种新的国民教育,拿来引导他们,造就他们,使他们晓得这样才能做成一个共和的国民,适合于现在的世界。”6
感悟:陶行知先生致力于“造成一个新国家,这新国家就是富而强的共和国”6,而提出新教育是“新的国民教育”。
2、陶行知先生“新教育”的“新”释义为“自新”“常新”“全新”。6-7
感悟:目前,很多校长和老师把“新课程改革”随时挂在嘴边,但对“新课程改革”中的“新”的含义是否明了?是否真的是“新”?恐怕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自新”,意味着革新是源于自身的内在需求,并非为了装点门面和盲目模仿而为,“这种客来则新,客去便旧了,不得为根本的新”6。“常新”,意味着自我革新是常态,教育是不断追求进步的,教育是常惟新的,是“日日新”。“全新”,意味着不仅仅是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新,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新,是形神兼备的新,是内外统一的新,那种把“创新”挂在嘴边,而行动保守落后的人是“叶公”。
3、陶行知先生根据杜威的“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Continuous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提出“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7
感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本质之一是“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陶行知说是“教育是继续经验的改造”,两者含义不一样,可能是语序表达方式的的不同,从英文来看,其本意还是“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陶行知先生把教育的功能界定在“改造”,促进人的改造,促进人的自我改造,促进人“往好的路上走”的自我改造。
4、陶行知认为新的教育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对于天然界,要使学生有利用他的能力”;“第二项目的,是对于群界要讲求共和主义,是人人都能自有守着自己的本分去做各种事业”。7“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7
感悟:“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想想现在,我们做到了吗?
5、陶行知提出新教育的方法包括:“符合目的”“依据经验”“共同生活”“积极设施”“注重启发”“鼓励自治”“全部发育”“唤起兴味”“责成效率”等9种。8-9
感悟:陶行知先生的这些呼吁已有近100年了,然而,让我们汗颜的是,现在还是那么闪亮和新锐,这说明我们离他的要求还有距离。
6、“学校是小的社会,社会是大的学校。所以要使学校成为一个小共和国,须把社会上的一切的事,拣选他主要的,一件一件的举行起来。不要使学生在校内是一个人,在校外又是一个人。要使他造成共和国民的根基,须在此练习。”9-10
感悟:学校与社会是什么关系?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并为推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而服务。学校既要培养人的个性,更要培养人的社会性。那些试图将学校独立于社会之外,建立纯粹的学校,是教育上的“视而不见”。学校要避免培养“书呆子”和“玻璃人”,就要广泛而深入的融入社会中,把学校建为“具体而微的社会”10,让学生在学校就过上社会的生活。
7、陶行知采用拆字法来诠释“新学生”,“‘学’字的意义,是要自己去学,不是坐而受教。”10“‘生’字的意义,是生活或是生存。”10因此,陶行知强调“学”和“生”是融为一体的,“不可学是学,生是生,要学就是生,生就是学。”10
感悟:按照陶行知先生的释义,“学生”就是“自己去学生活或生存之道的人”。
8、“凡改变我们的,都是先生。”10
感悟: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9、“每天的一举一动,都要引他到最高尚、最完备、最能永久、最有精神的地位,那方才是好学生。”11
感悟:好学生,不是考取了好分数,取得了好名次的人,而是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不断自我改造的人。
10、陶行知界定“新教员”,“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他对“新教员”提出五条要求,“第一,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第二,要有责任心,不但是自己家中的小孩和课堂中的小孩,我应当负责人;无论这里那里的小孩,要是国中一个人不受教育,他就不能算为共和国民。”“第三,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同甘苦,要和同学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第四,要有开辟精神。”“第五,要有试验的精神。”11-12
感悟:陶行知始终在思考教育的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让人人受教”。陶行知对“新教员”的要求归纳起来就是“两颗心三种精神”:“信仰心”“责任心”“共和精神”“开辟精神”“试验精神”。
11、陶行知强调“新教育的考成”,“要按照目的去考成,方才不会枉费了精神和财力。”14
感悟:教育评价,要根据教育目的来,不要南辕北辙。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 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