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arge/4BgsPnZfHejvRX9s-iSOaA/91984583/x39516975.jpg
徐德亮(以下简称徐):我有一个疑问,李苦禅大师是山东高唐李奇庄人,我特地去李奇庄实地探查过,这应该不是一个富裕农村,不像是南方某些农村那样,青山绿水,村里有好多的文化名家,不是这种农村,就是中国北方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庄。李苦禅先生小的时候,这个村子就是这样的么?这种农村怎么能走出一位世界级的大画家呢?
李燕(以下简称李):高唐那地方最早还是一个不错的地方,它是一个移民区。据说在明朝,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那里,聚集了好多人,然后移民到各地。有这么一支移民到高唐这里安居了,我们的老祖宗叫李奇,所以这庄就叫李奇庄。
徐:这洪洞县大槐树是怎么回事?
李:据说明朝的时候内地有瘟疫,大量的人口死亡,好多地都荒了没人种,后来皇上下令从人口多的地方往这里匀一匀,这属于国家命令,很严,由军队来执行。这移民过程就跟押犯人似的,挑那年轻力壮的,不管男女都得是身子骨好的,拿绳串上。怎么串?就是胳膊捆上,一个一个捆上,一串一串拉着到大槐树这儿集中,再发往各地。这一串走的时候谁要是想撒泡尿怎么办呢?就把这胳膊解开,据说最早“解手”这个词就是打这儿来的。
徐:也有说是“解溲”的。
李:就是一种说法吧。可想那是一个国家的强制行为。那么其中有一部分就到了我们老家这边,过去叫平原,平原郡,它确实是大平原,没有山
徐: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那会儿刘备当县令的地方。
李:对对。这地方还是兵家必争之地,它是大平地,好打仗。这个地方现在就属于聊城,东昌府,它实际上是运河和黄河相交叉的这么一个地界,受运河文化影响很大。但是后来慢慢地,北边的运河就不像南边的运河那么发达,逐渐就不怎么使了,甚至也淤塞了。
徐:河道也干涸了。
李:近些年国家为了开展旅游事业,又重新治理老运河。在那边,原来有些地不错,挺肥的,可后来形成了一种自然造成的灾难:碱化。它不是沙化,是碱化。形成了一些盐碱地,粮食产量不高,慢慢就穷了。当然这里头也有穷点儿的,也有富点儿的。当然富也富不到哪儿去。从我们家来说,我们现在排家谱只能排到上六辈,再往上排查不出来了,基本上都是穷苦人家。过去农村讲远亲不如近邻,又是沾亲带故,又都是邻居,村也不是那么大,相互之间都有个照顾。就跟过去咱北京的小胡同一样,你别瞧那小胡同大杂院,人情味很浓。不像现在住楼房,都是防盗门,谁也不理谁。那会儿不是,有点儿事互相都帮忙,大家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父亲出生、成长。他出生之后,因为大家都穷,自己家穷好像也就那么回事,大家都习惯了。我印象里我父亲回忆小时候有些印象比较深的事情,你比如说这孩子生下来,城里讲弄个褯子,大人穿剩下的衣裳,洗洗,裁好了,当尿片儿。
徐:现在都用尿不湿。
李:现在高级了,尿不湿,那时候有也买不起啊。就是裁了旧衣服用,脏了再洗洗。说实在的,在农村是块布都不容易。
徐:都是自个纺的?
李:对,自个儿织的那老布。那布挺结实,一时也穿不坏,穿坏了之后干嘛用呢?轮不上给孩子做褯子,都是打鞋底子。什么叫打鞋底子?就是拿旧布在板子上面用糨糊一层一层地糊,糊得挺厚。干嘛用呢?把它按照鞋底的样子,裁出来,用麻绳纳鞋底子。这一般都是老太太做的事。可以讲每家老太太都是他们家的制鞋工厂,大人孩子鞋都是老太太做。弄那个夹板夹着——现在八成都找不着那东西了,那是一个民俗的文物,弄个粗针的锥子扎眼,然后拿大针纳,麻绳还是自己用麻搓的,这叫纳鞋底子。现在你到一些老鞋店可能还能买到手工纳的,当然现在就比较贵了。那衣服穿坏了的布先得做鞋底子,轮不上拿这个布给孩子当尿褯子。
我父亲说人都有自己活的办法,说穷人有穷人活的办法,穷人知道什么办法最省钱。可以讲农村尽量地要省钱,不花钱的事是最好的。他们给每个小孩子做一个布口袋,这布口袋是粗布的还挺结实,两层布做的口袋。口袋里装什么?装细沙子。我们那有的地沙性的,马颊河边有的地方种白薯好,就因为地是沙性的。在那里弄点那沙子,完了用那箩在河里头涮一涮,搁在院里头晾干了,把那沙子搁在口袋里头,搁一少半,然后孩子坐沙子里头,带
着口袋往孩子腰里弄个布带子一捆,拉屎撒尿就这儿了。那沙子脏了怎么办?换啊。这不要钱。再有一个好在哪儿呢?那会儿大人都得干活,哪像现在能单抽出一位来看孩子?请保姆看孩子更请不起了。
徐:好么,现在月嫂得一万多块一个月。
李:也都是有自个儿的法子。把这孩子岁数差不多的都聚在一块,沙袋子靠着沙袋子,也倒不了,最多旁边有一个老太太看着就行了,哪个袋子要倒给扶一扶,小孩之间你逗我我逗你。孩子装在这沙口袋里头,拉屎撒尿沙子都吸了,还不会把那小腿给泡泛了,沙子脏了倒出去再换。
徐:但是这还是有点卫生上的问题,这小孩下身老粘着沙子,脏不脏?
李:那会儿的沙子可没现在这个污染,沙子挺干净。这个法子不知哪辈传下来的,如果说以前孩子因为这得了病了,那这法子就没人使了。这样等于能够形成一个小托儿所,小孩们之间你逗我我逗你,虽然不能走道,但这上身是活的,能互相逗着玩。出现什么笑话呢?有的孩子他其实那腿都能走了,大人还没想起来,有的就老闹老哭,后来给放出来,愣直接就能走了,虽然走得趔趄。就说明实在大人忙着干活,没工夫哄孩子。
我父亲小时候也是在那沙子口袋里这么长大的,这对孩子也是从小的一种磨炼,我父亲对这印象挺深。不知道这传统到什么时候断的,其实挺好的。
徐:现在您让当妈的弄一口袋沙子给孩子系上,那当妈的可舍不得,坚决舍不得。
李:哈哈,当妈的倒无所谓,主要那当爷爷奶奶的更舍不得。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arge/sVGR7kqvOSuWMuDoS2fGaw/91984583/x39517004.jpg
徐:我去高堂李奇庄,还看见您家捐的希望小学,叫“励公小学”,孩子们上课还挺好,教室也挺宽敞,旁边操场挺大,操场上都长着一尺多高的草,一下课,孩子们在里边一蹚,各种草虫满处飞。我说咱们逮个蚂蚱看看,一分钟都不到,每个人都提溜一只回来,可是我在那儿了半天,看见了也逮不着。当时苦禅先生是不是也有这种上学的条件?
李:当时在村里可没这么好的上学环境。那个时候上学得走一段,走到高唐文庙,在那儿办了个学校。过去县里头都有一座文庙,祭孔夫子的,实际上是地方教育中心。农家孩子在那儿读书,收的学资多半都是实物学资,农民一般手里没有钱。什么叫实物学资呢?比如说柴火,整理成一捆,挺规矩的,几捆柴火,还有粮食、绿豆,就是意思意思。老师也得吃饭啊。实际上带有一种教育普及的意思,山东这个地界到底是出孔夫子、孟夫子的地方,还是有提倡教育的风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