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
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表面下仍羞于提及的“败兴”。各种大批判、大运动就像一锅经加工达到沸点的水,随后用其达到煮熟饭、冲开茶的目的是足够了的,但实际的后果是,不得不收拾收拾焦糊的惨局时,还须等待那份不能接受的“热”降至正常温度了,才能触碰、检查。
初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关于如何选取材料及作好详细注释的工具书。本书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即《材料与注释》,第二部分是以多篇采访形式汇集的《当代文学史答问》。在第一部分中,关于现代文学创作各类文件、手稿的大段注释将许多事件的前因后果还原的清楚详实,而且有着似乎不必再行删减编辑就已经让人觉得触目惊心的力量。是的,以逻辑之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辨链条,解释得清自己所有的行为因果,理直气壮,何须开导的佛陀。然而,创造出的新世界里的思想解放,新的生存模式,却让满怀热情的权力的所有者与文艺工作者的身份乱了套,也让人们的行为成了“谜”。终于,种种革命的名义让所思所想的力量不再仅是潜伏在无以示人的脑穴深处,而是成为二元对立厮杀的战场,将因果放在一旁,杀伐的决心佛陀也难阻挡。在那些混乱的年代,所有想在说真话创作和继续指引人们坚持追寻狂热梦想之间迷茫徘徊的人,相互牵绊着落下现实或思维的深渊。至此,浩劫来临,而且影响深远,思维的碎片期待在新时期重新萌芽生长。看《材料与注释》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养成的习惯是:一见到前文没有出现、此处出现注释记号的姓名,便会急忙看页脚处这人的生卒年,心也跟着悬,期望对方熬到拨云见日的一天。而长达数年的一曲狂热悲歌里,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就是,每个人都无比希望自己能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忠贞才是捍卫崇高理想的基石,每个人都在革命的岁月里见惯了被用来比照胜利成果、作为反面典型的“祭品”······于是,善以道德批判斗争他人的人,即使多次运用两面派的手法,也再难逃脱想以同样手法夺取其权威的厄运。这足以引发人们在今天再行思考--一以贯之的人生形象究竟是我们真实的自我还是想给他人看的那个?在特殊时代的疯狂冲刷之下,一心狂热的追随崇拜造成的善变形象,应该是真正的二元评判体系里最忠贞还是最没气节的表现?如何让自己不成为新的“乌合之众”,既能坚持独立思考又能在集体行动中不让自己随时被新一轮的狂热浪潮挟裹失去控制?这些问题都不遥远,对应到现在,分别是相亲时的表现和自己平时像一个人吗?“哈韩”却会在偶像剧的冲击下各种“换老公”,究竟是喜欢花费时间金钱去支持演员个人还是一种乐于幻想只求不动脑的消遣风潮?就算是在《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巫师世界,中了所谓会被控制神智的“夺魂咒”,不但没有负起相关责任,反而凭借着往日获取的强大影响力阻碍罪行,无论后果如何就都可以不追究了吗?
本书内容详实可信,语言严谨精炼,尤其是第二部分的问答,问题犀利深邃,回答坦诚平实,同时还有作为特殊时代亲历者的反思,人文学科的教育从业者尤其应当多看几遍。个人最喜欢季亚娅女士采访的那篇--这年代骂战看得太多,说问题的太少,季女士的采访精彩之处在于,真正的“意见不同”却对撞出的精彩火花,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掀桌走人。
最后,以身为凡人的我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来作为阅读这类好书的理由吧:即使当前仍然迷茫,心里对未来却永远有着坚定的方向。把这本书铺在前进的路上,不见得能填平所有的沟壑,却在也许会误入的岔路口,不问佛陀,便找得到一束思维的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