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sugar
对于历史的喜欢,最初是源于对于历史人物的崇拜。我们国家五千年的历史,给了我们人物形象,在记录者的描述中,我们感受着这些人物的风采,为他们的成就而骄傲。
如今流行着一种说法“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历史的真相都被掩埋。”不可否认,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由上层文化阶层记录整理而成的,而记录整理的人会有自己的主观感情,在记录整理的过程中有所偏颇。但是真相就真的会被掩藏吗?人的描述是主观的,不同的人会对同一事件进行不同的描述,但是事件却是真实发生的。我们了解了事件,至于对于事件的看法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人类的历史》的作者尼赫鲁对于历史也展现出无比慎重的态度,他就曾这样描述“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其他国家历史要更波澜壮阔,更值得研究。这种想法是一个陷阱,却极易深陷其中。在开始动笔时,我想尽力避免这个错误,写着写着我却觉得已经落入此窠臼。假如我受的教育是漏洞百出的,我学的历史是颠倒黑白的,如何能保证自己写出的历史是信史呢?”
《人类的历史》一书说是历史,不如说是尼赫鲁对于人类历史的看法和心得。事实上这本书中的内容则是他身陷囹圄之时,写给女儿英迪拉的家书。在给女儿讲诉他所了解的历史之时,他的重点却并未放在帝王将相等大人物之上。因为在他看来,历史不应该只是帝王将相等大人物的简单起居录。他觉得真正的历史要书写的是广大人民,是他们组成了国家,用他们的劳动生产出生活必需品,还有奢侈品,他们以一千种不同的方式相互作用着,反作用着。它讲述了人类在各个时代与大自然的斗争,与猛禽野兽的斗争,而最为艰难的斗争则是与那些将他们践踏在地并加以剥削的同类的斗争。虽然史书上大书特书的人物,不可能避而不谈,因为这些人物各有其特异之处,有助于后人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尼赫鲁从最初人类为了在自然环境中生活,组成家庭,形成部落,共同应对生存危机开始,向我们描述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因为生存坏境的恶劣,人类为了减轻痛苦,开始有了宗教信仰。而各个地区国家因为本国的状况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国家体制,同时也带了文明的差异。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慢慢打通了国与国之间遥远的距离,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近。而这里面宗教的作用、经济的因素,文化的影响在很多时候需要更多的书籍去研究的。就如尼赫鲁在书中对女儿说:“我给出的仅仅是一个史纲,称不上历史全貌,只是对人类漫长历史的快速浏览。如果历史让你产生兴趣,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片段让你着迷,相信你会找到书本,自己去发现历史的脉络。”
阅读《人类的历史》也的确会勾起人的求知欲。尼赫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了解各个国家文明的地图,想要深入了解可以沿着他提供的脉络去理解那些历史。而且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如同他告诫女儿的,“阅读本身还不够。要了解过去,就必须带着同情与理解去回望。要理解历史中的某个人,必须理解他身处的大环境,生活际遇,以及他所持的想法。站在今人的立场,时代错置地去评估古人,是很荒唐的。我们不能以今日的标准出发,随随便便就评论过去。同样,用过去的标准来评价今天也很荒谬。老旧的信仰和习俗在当初新生时,作用不可谓不小,但时至今日则依然过时。”
不可否认,我们都太习惯用现在的观点去评价过去,似乎总是马后炮得觉得当时应该怎样怎样,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逻辑,所以才觉得所谓的历史记录只是胜利者的颂歌,会忽略那些失败者,所以当自我投射到那些失败者的时候,就会觉得历史掩藏了真相。而这样的逻辑恰恰忽略了时代的局限性。
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历史之中我们感受着世事变化,体会着时代带给人的痕迹。人在国家之中是渺小的,而国家在世界格局中虽没有人之渺小,却也被推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