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前言
《道德经》又称《老子》,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它分《道经》和《德经》
两部分,共八十一章,计五千言,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
文字简约却条理清晰,含义深邃又富于辩证,是震古烁今之作。《道德经》 与《周易》《论语》 一起,
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哲学经典。
作为哲学著作,《道德经》 反映的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与演变, 国家治理与民生民计,
以及生死等各种本质性的命题。简单说,这是一部告诉人们该如何看待宇宙万物、 如何看待国家社会、
如何看待自身命运的思想启蒙之书。因此,每当翻开《道德经》,我们就能从中获得所需要的各种智慧,就会找到正在苦苦寻觅的某个问题的答案。
那么,老子在《道德经》 里到底都说了些什么呢?
第一,老子告诉人们世界起源于“ 道”,“ 道” 是众妙之门,“ 道”
生万物。 老子运用许多描述性的语言, 向人们描绘了“ 道” 的形态, 告诉人们宇宙、 天、 地是如何产生的。
老子认为,“ 道” 是化生万物的本源, 也是化生万物时所遵循的法则, 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 万物” 都必须遵循这个法则。也就是说,“
道” 既是万物的本源, 又是万物所应遵循的法则。 老子认为,“ 道” 存在于不断发展的运动之中, 它的运动具有无限往复的特点。
因此,“ 道” 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 那么,“ 道” 是怎样影响万物的呢? 老子认为,“ 道”,“ 自然无为”, 无声无息,
却无处不在。 万物要自觉地顺应“ 道”的法则。 而“ 道” 具有“ 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的基本特征,
意为事物具有正反两个属性, 既和谐共存, 又不断相互转化, 形成对立统一体。
第二,老子告诉人们如何在“ 道”
的法则下安身立命。老子认为,“ 道” 的自然法则也是人的行为规范, 人们只有遵循“ 道” 的法则,
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 完善自己, 使自己拥有好的品格。“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就明确说明了人在面对大自然时所应遵循的自然法则。 老子以“ 道”“ 善利万物而不争” 这一特点, 要求人们做人要宽厚仁慈,
与人为善, 爱人爱己。 老子认为, 人们应该让自己清心寡欲, 保持恬淡安静的心态, 这样才符合天道的要求。老子非常看重“ 处下”“
柔弱” 的作用, 强调人要保持谦卑、虚静之心。
第三, 老子告诉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才能顺应民心。
老子提出“ 无为而治” 的思想, 希望统治者顺应天意, 让民众循“ 道” 自察。 官员应该有所为, 有所不为, 放权于民。
老子反对苛政, 认为这不仅滋扰百姓, 还会给官吏留下祸害百姓的机会。 老子强调, 为官者不要以救世主自居, 而是要让人民“
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 各安其居, 各乐其业。 这样,国家就能休养生息, 实现长治久安。 老子认为, 要想保证国泰民安,
就要官清法正,“有仁义”。
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内容博大精深。 我们在分析老子的思想时, 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
似乎都有道理。 因为对于老子来说, 即便是一个很小的命题, 往往也蕴含着非常深奥的道理。 因此, 当我们把老子的主要思想看成是关于道、
关于人生和国家治理这几个方面的时候, 很容易把其他一些重要观点忽视了。 这就要求我们, 在领会老子思想的时候,
一定要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 善于从不同维度去理解它的真意。
总的来说,老子在《道德经》 中, 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 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生机秩序的大宇宙系统。
这个系统是“ 道” 运行而来的, 因之而形成的人类社会和国家也是基于这个系统而不断完善的。
从这样几个维度出发,我们基本就可以把握老子思想的整体脉络, 就可以在老子“大象无形” 的论述中,感受他的深刻智慧。 应该说,
老子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于人们认识自我、 完善自我、 处理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中相当多的观点, 在今天看来, 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尽管老子受历史的局限性所限, 有些观点并不完全正确,
但只要我们善于古为今用, 就能获得启迪心智的力量。
为了让普通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道德经》,在这本《〈道德经〉里的智慧》 中把《道德经》 分成十一个主题,
每一个主题选取若干个专题, 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 编写过程中, 我们不仅对某些经典名句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
还对其全章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既介绍了这些经典名句的字面含义, 也给出了它们的引申含义。 同时,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
我们还给出了一些例证, 对于诠释老子的思想而言, 这些例证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老子的核心概念是“ 道”。 我们在解读《道德经》 的过程中, 始终也是围绕“ 道” 来进行的, 并结合当前的现实生活予以适当引述。 正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 对于《道德经》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们的解读或许与其他人的观点相左, 或许还存在有争议之处, 对此, 我们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