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黎昕
坦白地说,写此书的书评我压力很大,就算以介绍的角度来写我依然觉得惭愧。因为顾随先生的这部讲课笔记,你说他是在传递知识么,显然不全是,甚至说知识是次要的,知识不等于学问,学问不等于修养,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灵魂,它深入骨髓,要你感佩,因为这是人格,是非常深邃的人格。
我题目写着,遇良师为生之大幸,这个什么时候遇也是个大问题。太老了遇到,再觉醒,虽然也好,但这太苦,近似于悲。如果年纪轻轻就遇到,你听他讲课,不光是知识这么简单,还有一种人格魅力在随时的感染你。没有遇到这种人是不好感受的,当你真的遇到才会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迷茫,但是遇到这样的良师你会感到坚定,这可算一种信念,但他不是偶像,而是生发在你的内心。
像顾随先生这样的知行合一,他的人格是渗透在课堂上的,课堂也可以说是他的人格存在的场所。他在这些传统的国学经典里去解释,去教授,这是说我们国家的文化,要人觉得高山仰止,但同时呈现在眼前的也是顾随先生这个实实在在的人,然后就发现,他被这些沁润着,所以更完善,这不是虚的,他用自己的存在在证明,或者说互相印证这种文化,这种精神的魅力。不过只是如此也不尽然,还需要顾随先生的悟性,这绝非一般人可有。
很多人也学,也想,可是不行,依照顾随先生的意思,那个是假的,他不真。我们就说他附庸风雅。顾随先生举了一个例子,说“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事实上不通,但诗情上通,这是真,而民国时期的官老爷练习写诗作文,多半为假。我想也是这样,我自己写东西的时候,没有倾注情感,只有作文的技巧,就觉得不好,删了了事,而用情写得东西,我就觉得美一些。
郁达夫先生曾说过,大概意思是,我们同时代遇到了一个伟大的人格,我们要爱护他。这个有提倡的意思,但我觉得这是一种吸引力,会不自觉地被吸引,但他给你注入的不是盲从,而是明晰,因为明晰才感动,而感动就是被触发了情感,情感在什么地方,你看顾随先生的这本授课笔记,他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真的,这个真是什么,是真诚,是诚挚,是美,是情感的热力。
一点听不出来他在讲学术理论,因为他把它们完全地融汇于生活当中,情感当中,非常的自然且亲近,说是道,是理,但道是悟,理是理性,所以很明白,理性没有雅,也没有情感,就像法律,它是搞逻辑的,但是顾随先生不一样,因为同时还具备着情感,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这是什么?这是一种美的感觉。
这里面主要讲《文选》,唐宋诗,还有《诗经》,但是有一篇文章是很特别的。叫《课前闲叙》,光看题目好像没什么内容的感觉,也猜不到会说些什么,但是仔细打开阅读,发现顾随先生的真性情,他结合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阐述对国家之爱,爱得深沉,另外,还可体会到这样一位大师,他在传达一种为人之气,这种传达不要你觉得他灌输,在教育,相反这近似一种身体力行的表率,真光彩!我读了觉得荣幸的。

原文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69587/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