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由“暖男”看温暖特质
全球变暖的今天,“暖男”这种生物也带着温暖的气息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他们身上有着阳光般的、能给人带来温暖感觉的气质,给当下这个追求新鲜刺激的浮躁社会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事实上,暖,作为一种人的特质并非是最近才诞生的,而是早就出现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了。
自从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将“温暖(warm)”和“寒冷(cold)”描述为个体不同的人格特质后,“心理温暖(psychological warmth)”这一概念就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具备温暖特质的人通常被认为是友好的、善良的和值得信任的。对于一个陌生人的第一印象是否“是温暖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会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潜在的朋友还是仅仅一个路人。
研究显示,具备温暖特质的人在职场、人际和情感领域都表现得更加出色。
“暖男”的职场——“更吃香”
研究表明,在工作场合,人们关于个体是否具备温暖特质的评价结果会影响到对其未来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的预估,从而影响个体在职场中地位的高低。卡洛斯·托雷利(Carlos J. Torelli)和他的合作者们(2014)研究发现:文化差异会影响评价者对目标个体温暖特质的认知,从而影响对他们行为的评价和预期。
89名平均年龄为33.7岁的成年人参与了卡洛斯·托雷利等人的研究实验,他们被要求回忆一个自己熟悉的拥有较高地位的目标人物,并填写一份6点量表对其作出评价,该量表包含竞争性特质的项目(如有野心的、精力充沛的、有创造力的),以及温暖性特质的项目(如体贴的、友好的、慷慨的)。完成评价后,被试被要求填写一份包含16个项目的量表测量其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数据分析发现,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相比于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倾向于对较高地位的目标人物作出竞争性的评价,而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则更倾向于对其作出温暖性的评价。
研究人员之后选取了来自两种不同文化群体的被试开展进一步的实验,被试包括63名平均年龄为39.5岁的欧洲裔美洲人和101名平均年龄为38.9岁的拉丁裔美洲人,两组被试的平均工作经验都在15—16年。实验要求被试回忆自己为了职位升迁而采取过的行动,并通过7点量表对行为的频次进行评定。结果发现,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欧洲裔美洲人)在争取职位提升时倾向于采取竞争性的行为表现,而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拉丁裔美洲人)则倾向于通过温暖性的行为来争取职位提升。
研究的第三部分选取了58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呈现给其同一家公司的两名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包括3个竞争性维度和3个温暖性维度。之后要求被试通过一份7点量表对两名员工的状态作出评价(如是否拥有高职位、是否受到尊敬等),最后同样完成一份关于测量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倾向的量表。结果发现,高个人主义倾向的评价者,会对竞争性维度得分高的个体作出“拥有更高地位”的评价;而高集体主义倾向的评价者,会对温暖性维度得分高的个体作出“拥有更高地位”的评价。
研究者结合了地位特质理论(Status Characteristics Theory)来解释实验的结果。地位特质理论揭示了在任务导向的团队中,为什么有些成员能够获得团队其他成员的尊重,而有些不能: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某些特质与个体未来工作业绩的预期相关,而个体是否被认为具备这些特质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得职位的提升,这些特质就被称为“地位特质”。组织成员认为具备地位特质的人能够取得更高的业绩,因此乐于提供给他们更高的地位;反之,那些不具备这些特质的人则被分配到较低的职位。研究者认为,地位特质是与组织的文化取向有关的,即在个人主义取向的工作环境中,竞争性是地位特质;而在集体主义取向的工作环境中,温暖性的特质则更受青睐。
这个结论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高学历、高能力的“海归”无法很好地适应国内工作环境,“海(盐)水养殖惯了不适应淡水养殖”,就是因为他们缺少这种温暖特质。受传统儒家文化数千年洗礼的中国自古以来就盛行集体主义,在国内的工作环境中温暖特质会让个体获得更高的工作评价和职位提升。而那些自小受西方文化价值观熏陶的“海归”,带着个人主义回国工作难免会面临文化差异带来的不适应。当一个组织处于转型期或员工职责界限模糊时期等特殊阶段,比本职工作“多走一步”,积极采取角色外行为会变得十分重要。在奉行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竞争性特质更受关注,但是在一个讲究协作的组织中,温暖特质显然会让个体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