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曹林不止一次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当年的笔者变成现在的“键人”和“鼠辈”,新媒体、自媒体日益繁盛强大,引得不少专业媒体人丢失了初心,纷纷踏入这摊理不清的漩涡,记者不再是无冕之王,话语权的分散扰乱了所有人的视野,也扰乱媒体人的世界。

在这个人人都能说上几句,并可能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的时代,网络监管的缺失、思维逻辑的混乱、利益的诱惑……使得真假新闻满天飞扬,花式评论轮番登场。哄哄闹闹的热点、人云亦云的时评背后,是当代新闻人夹缝求生的尴尬,是普罗大众的狂欢场,也是一个时代思想与理性的缺失。《时评中国》一书收录的是曹林近年来的评论文章,以社会关注的热点切入,以理性逻辑的思维分析,以清晰鲜明的观点做结,读者读来即能体会到他冷静、犀利的文字中蕴藏的理性,也能感受到他包容、耐心的文字中饱满的感性。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用理性反抗坏逻
出版年: 2016-4
《时评中国》的封面选用黑灰白三色,有一种庄重的美,和曹林的评论风格一脉相承,大气但不呆板,严肃却不严苛。极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交叠的嘴巴和耳朵,寓意沟通的两端——听与说,同样在本书中,作者没有简单的指责当前混乱的情况是由听还是说的那一方造成,只有双方都持有理性,能够在热点、舆论、关注量之前稳住阵脚,说之前“慢一拍”,听之后多思量,才能避免被坏逻辑带入深坑。
纵论媒体变局一章中从新闻人的角度出发,谈新闻业界、学界、新闻人、新闻事。话语权以及其它权利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开始转移分散,传统媒体面临变革的阵痛,新兴媒体顺应而上的强势,学子们的浮夸和迷惘情绪,老新闻人的坚守和无奈,被作者刻画的入木三分。这些文章中的描写和评论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电脑网页上的各种弹窗,手机上的信息推送等有着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覆盖率广、送达率高、目标受众明确,但也正因为新媒体的低门槛,让它们自己变成了现在这幅流于表面、纯标题党、乱贴标签、情色点多的畸形模样。
没事看看网页,刷刷手机,获取大量同质的、碎片化的信息,但是在真正想要学习知识,写写文章的时候,还是会习惯于去查询纸质资料。正是因为我们在心底都清楚网络信息的精准性很成问题,而纸质的、官方的出版物在我们心中仍牢占正宫娘娘之位,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一批默默坚守在传统媒体的人在为读者去伪存真,严把质量关。所以曹林说有志从事新闻业的学子第一站应该去传统媒体锻炼,对此我深表赞同,如果说传统媒体是深思熟虑后细说,那么网络媒体只算得上是不经脑子之说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网络信息都是没有经由大脑的胡说,这还需要读者听来之后通过自己的逻辑进行剖析,判断可信不可信,有没有偏颇之处。书中也多次谈到过,当一个大热点铺天盖地的砸过来的时候,曹林第一时间不是动一下手指转发,而是先让这个消息过一遍脑子,看看有没有漏洞,有没有疑点。这是一种很正常的思考模式,不过在朋友圈公众号信息轰炸的今天,很少人还能记得原来我们应该这样思考。不思考,很容易被各类文章洗脑,进而变成别人手里的一根棍子,把原本就混乱的世界搅的更加污浊混乱。流氓逻辑、道德绑架、偷换概念,中招的人还少吗?
《时评中国》,或者说曹林,是乱世之中的一股清流,他的文章珍贵在观点鲜明,也珍贵在内容多而不乱。除了关于听和说,书中还有许多论点犀利有力,例如警惕高级黑、正能量谣言、沉默的天津;也有许多展现新闻人包容的观点,例如高逼格的提问、大学生的文风等。这本书在提醒我们,站在前所未有的发达科技之上,要时刻记住自己脖子上还有一个叫做脑袋的东西。
文|团团花哚 2016.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