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5年来最冷,
很多北京的小伙伴们
被多年未见的刀子风
划伤了,
一大批上海的小伙伴
一觉醒来看见世界都被冻住了,
广州的小伙伴终于
能堆雪人了。。。
突然开始想念那个没有雪的江南。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南。
氤氲着潮湿的气息,
完好的保存在我们的梦境深处。
去过的,没去过的,
生活着的,已经离开的,
风景旧曾谙,能不忆江南?
让我们从江南风物开始,想象这里吧...

“青”是江南春天之草,
青果,便是用“青”制作的点心。
青叶泥与米粉经过调和,
慢慢变黏,米粉也染作了清新的淡绿色。
待黏度合适时出锅,
再添少量粉使劲揉成柔韧而有弹性的粉团。
下一步要用到的馅料是早就准备好了的:
捣得细细的豆沙或糖芝麻。
从面团里摘一个剂子,
捏成碗状,往里填入甜馅,包起来,使之成团。
倘有模子,也可把团子填入其中,
压出特定的形状与花纹来。

把叶子摘下,放在竹编的大淘箩中。
再用一只大木盆放满水,
将叶子浸入水中,隔淘箩揉搓。
渐渐叶子变碎,水变黑。
然后将糯米放在大布袋里,浸入水中。
次日早上,男厨师将浸了一夜的糯米取出,
用大蒸笼蒸成青蓝色的糯米饭,
清香可口,我们名之曰“乌糯米饭”。

茧圆为蚕茧形的无馅的米粉团子,
四时可做,做得比蚕茧大。
可以米粉原色出之,
或在米粉中掺入有色的作料
(如南瓜糊、赤豆汁、食用胭脂水),
形成黄、紫、红等色的圆子。
而“最好吃的是青圆子。
夏秋之交,剪来南瓜秧叶,洗净煮熟,
用石灰吆在甏里,就吆成了‘草头’。
将‘草头,揉进米粉,就做成了青翠的茧圆”。
又接着道:“湖州有‘清明大于年’之说,
过清明时的清明圆子就是茧圆。

五月在吴山脚下,
经过一家路家路边小店,
门前有包粽子的妇人坐竹椅上,
一只搁粽叶的篮子在脚边,
一条搁米盆的凳子在对面,
正埋着头,做她现包现煮现售的生意。
四角虎头粽的工序,大约是这么几步:
先将粽叶折成漏斗状,窝于一手;
而后,将浸透的糯米,装入粽叶“斗”;
糯米装到九分满时,给“斗”覆盖、包扎。
女人一连串动作,极娴熟,数秒以内过完一遍,
而全无涩挂、惶急之感。
此种闲庭信步、一气呵成的手功,
给过眼者带来“水流流过心田”一般的享受。

试过便知,用植物染色,操作不可谓不简单,
原料亦是随处可得,
大部分身边所见的材料都可加以利用。
每一个基本色,
总是有一两种效果特别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原料。
此类原料无须外求,前人早已做了总结,
那便是随便翻开一本染事书都必然看到的那些名字:
红花苏木、皂斗、黄檗、
姜黄栀子果、槐米、靛蓝、茶…
翻开《无尽绿》,走进江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