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自然永无粗陋不堪的容颜,即使是最睿智的人也不能道出它所有的秘密;他也永远不会因为了解了它所有的美丽而对其失去好奇之心。自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睿智思想的傀儡。花草、动物、山峦,能激发出他成熟时期的睿智,如同它们曾愉悦其纯真的童年。
——爱默生
城市化和工业化使优美又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渐渐逝去,孩子们不再拥有与大自然亲近的童年,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逐渐变成了现代都市人的美丽乡愁……在这本书中,徐仁修满怀喜悦又惆怅的心情,记述了充满野趣的童年生活,来与远离自然的现代人分享他的“荒野乡愁”。本书不仅是一本诗意盎然的新“朝花夕拾”,而且还是一本结合了影像与生态来展现台湾四季自然面貌的科普书。读者在获得生物知识与生态常识的同时,能充分领略台湾自然生态的四季面貌,台湾最纯真、最动人的美丽脸谱……
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请和徐仁修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大自然吧。
随着我这一代人童年的消逝,优美又充满野趣的自然环境,也如流水般渐渐逝去……污浊的空气与发着恶臭的水沟,竟然好像它们天生就是这样子,被现代人接受。这些射出精明眼光,衣着亮丽又有些臃肿的儿童,没有摸过蛤,不曾与红蜻蜓斗过智,也不曾涉过沼泽,更不曾夜行于山野密林……他们吹惯了冷气的皮肤,不曾享受过山风的温柔与清凉;总充斥着噪音的耳朵,没有听过画眉从幽静的树林里唱出暸亮、婉转又动人心弦的歌声;吸满废气的鼻子,竟不知道世间有幽兰的香气:被油腻与浓甜宠坏的味觉,尝不出菜根野果清淡粗糙中深沉的甘美;更没有品尝过饥饿的滋味,当然也享受不到饱足的幸福。
我试着用丰富又和谐的颜色,用充满盎然生命力的影像,以童稚细微之心,写出对大自然甜美与淡淡忧伤的感受,刻画出喜悦又惆怅的荒野乡愁,这是写《村童野径》的缘起。
汉唐时,汉民族仍然是一个活泼又热情的民族,但后来却变得拘谨又保守,尤其是在唐朝以后,几乎失去了歌与舞,这当然和帝王利用儒家及理学来箝制人民的思想有关系,歌舞成了王公贵族的专属娱乐,这情形扼杀了不少汉民族后来的创造力。反而边疆及少数民族在歌舞艺术上有很大的成就,当阿美族的郭英男,以浑厚的歌声唱出阿美族的饮酒歌,透过奥运传向全世界时,感动了多少世人。我是客家人,客家仅有歌却无舞,但客家山歌多少也丰富了我的童年。
童年时,母亲教我唱了不少的童谣童歌。它丰富了我的想象力,记得她教我唱“红蜻蜓”,那旋律至今仍常盘旋在我脑中,而歌词我虽已不复清晰记忆,但内容所表达的淡淡忧伤一直冲击着我在世界各地旅行探险途上的游子心情。近年我想为儿童写童诗,儿时与母亲同唱“红蜻蜓”的感受竟常常涌起,我就用我内心的感受,为那一首充满乡愁的旋律重新填上了词,这是童歌、是童诗,你会发现它深深地影响着我……
母亲教我的歌谣“红蜻蜓”
童年是整个人生的基石,童年的经历以及童年时所做的梦想,会随着成长而逐渐变成了乡愁,而这也几乎决定了往后的人生。我回顾自己的人生时发现,我二十九岁之后所做的事,几乎都慢慢实践自己童年时期的梦想——旅行、探险、摄影、写作……
我亲自验证了童年的经历对于人生所造成的重大影响,所谓“年少时的梦想,是灵魂的愿望”。这句话更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大的体认,所以我为孩子或孩子的父母写了许多文章与书籍,像《家在九芎林》《它们哪里去了?》等等,无非希望孩子们都有一个精彩的经历所转化而成的美丽乡愁,这是父母及老师们无可旁贷的神圣责任,这无关富有或贫穷,而是与爱、与智慧以及豁达的人生观有关。
我写《村童野径》正是为了分享我的童年经验,这大约是50年代。那时我正是顽皮、好奇又有点叛逆的十岁村童。做不尽的农事以及写不完的功课,是所有村童的苦恼,结伴上山下河是最大的快慰。我们熟悉每一条大小溪流、每一座或高或低的山丘、每一条野径以及每一个有野果的角落……我们更清楚出现在生活场景中的各种动物、植物,无论它们是野生、饲养或栽植……
所以,你会发现《村童野径》里的各种动植物,如何在我童年中形成一种亲密又美好的经验,最后变成了美丽的乡愁,让我有无限甜美的回忆,与源源不绝的写作灵感。
我以季节来分述一年中的各种经历,从春寒料峭的早春开始到岁末严寒。现在因为工业化排放大量废气造成全球暖化现象,已经很难体会凄风苦雨、九降风(农历九月霜降时节所吹的东北季风)狂吹以及上学途中小路边的草叶上铺着薄薄白霜……但是毕竟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场景,会有不同的经历,而这些也都可以是非常精彩的体验。最重要的是“心”,做父母、老师的要用心,要有爱,不能有任何的借口,毕竟童年是如此的短暂,又如此的重要啊!
(点击下方查看大图。横置手机欢动阅读更精彩哟)
贫苦的童年生活经验
经过时间的发酵
逐渐酿成甘美的回忆
酸涩的童年暗恋
也变成了甜蜜的诗篇
疼入心肺的伤口
结成了骄傲的疤痕勋章
那瑟瑟的泪水
如雨滴落的汗
变成源源不绝的灵感
原来生活中的一切苦辣心酸
都自有其深意
自有其完美
以喜悦的心
品尝人生中的一切发生与遭遇
生命自然精彩欢喜
前一篇:耶鲁大学教授韩森今年读了什么书?
后一篇:纸上的远方 来自博物学的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