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端午粽
采青做清明馃(五月艾和鼠麴)
山路边的水果摊
买荷叶的人
毛笋出土
无花果
为做糖桂花在打桂花
青团
咸馅的青包子
吃货,指爱吃的人。多指喜欢吃各类美食的人,并对美食有一种独特的向往、追求,有品位的美食爱好者、美食客、美食家。这是度娘给出的吃货的定义。依据生活经验,可以把吃货大致分为三类:美食评论型、美食地图型和美食制作型。然而,有一个人,我不知道冠以吃货之名是不是有些亵渎。
宋乐天,浙江绍兴人,鲁迅同乡。她在《无尽绿》一书中,收录了其近十年里所写的关于浙江风土的文章。在字里行间中,竟然能令人依稀看到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的乌篷船、社戏和捉猹的少年。她用平实却又动人的文字记录下来一段年轻一代无缘得见的记忆。
说她是个吃货,是惊叹于她对美食了解之详细与深入。
“清明果的做法,依原料、形制的不同,繁简也有所不同。最典型的清明果莫过于青团了,由此也可一窥做果的门道,比如情的处理,米粉的配比,造型的步骤,火候的掌握,如此等等。青团倘用鼠鞠草来做,步骤上比用五月艾简单,因为五月艾做果前,需要先进行去苦和存色处理。早先农村里的做法,五月艾的嫩梢采来挑净汆水后,先用石灰水腌制一天一夜(甚尔有腌上一礼拜久的),捞出漂洗、控干,置石臼中,以丁字形大木槌捣成草泥。而后和入已经配比的糯米粉、晚米粉,热水揉和。揉匀之后,上锅蒸熟粉饼,再出置石臼中捶打。如此造就的果子皮,口感格外劲道。”如此繁复的工序还仅仅只是个果子皮。
“我吃过的清明果里最特别的一种,是家里并不做的麦芽塌饼。麦芽塌饼即甜麦塌饼。湖北师范学院的徐连详教授著有一本书,《乌程霜稻袭人香——湖州稻作文化研究》,其末章的《岁时习俗》一节,述及湖州农家寒食风俗,有这样一段:‘除了包粽子,还要做甜麦塌饼和清明圆子’。甜麦塌饼是清明时特有的蜜粉饼,需用一种清明时刚成长的野草,叫青天白地,煮烂后揉进糯米粉里,同时揉进去的是麦芽粉,做成的团子像是青团子,再用手压扁,就成了塌饼。塌饼两面芝麻,放进锅里用油煎,并撒一些糖水上去,煎干后出锅,吃以来糯软焦香,肥润鲜甜。’”俨然一段《舌尖上的中国》。
为了更全面和严谨地记录这些,她付出了颇多心力。比如,“出于兴趣,从十年以前我渐留意用来制作清明果的草类,试图探究它们确切的学名,了解应用中的异同,可惜的是,至今未窥全貌。省内也仍还有许多地方未曾走到。不过,随着年岁增长,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是我觉得即使做个不全面的记录,也是有其必要的。”
书中最鲜活的,就是那些围绕着“好吃的”的儿时小典故,“一回在晚饭桌上,姐姐问,桑子什么时候不能再吃了?妈妈说小满以后。我奇怪了,忙问为什么。爸爸说,小满以后蚂蚁就爬到桑子上去了。我问那么准吗?小满以前就不爬上去吗?爸爸说是啊,都有时辰的。”今天我们自然可以在超市买到桑葚,只是很难吃出“如果吃了洋辣子爬过的桑子,嘴唇还会微微肿起来”的滋味了。
这些美食、风物和纪事,我们恐怕难有体验的机会。而或侥幸得见,却难觅兴味。其实,不仅仅是美食,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手工艺品的加工和制造过程,当然还有满满的生活意趣。在这个不断用酸辣麻来刺激味蕾的时代,不妨试着去寻找一下那些沉淀在旧时光里的香甜记忆。(文/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