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2015-06-12 08:36:08)
标签:

杂谈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



看哪,一个享乐主义者的早晨——
喝酒,唱戏文,吹着西风吃蟹
对着一张施工图纸布置园中的石头和水流



从长江北岸冲积平原上的如皋城,一路向西,就到达大运河西岸的繁华城市扬州。在这里弃马登舟,坐上那种张着白帆、黑色舱盖的乌篷船,溯水南下,横渡长江,就是南岸的重要城市镇江。接下来的旅程,无锡、常州、苏州至南太湖的湖州,都是17世纪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旅行者无疑会在氤氲的烟火气息中获得极大的愉悦。船到杭州,那条贯通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水道上的旅程结束了,随之转入的却是风烟俱净的富春江。那次第展开去的山水长卷,怎不让旅行者心神为之一振?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李渔画像)

1634年秋天,李渔第一次从江苏如皋回祖籍地浙江婺州府兰溪县,走的就是这一条旅行线路。“渔虽浙籍,生于雉皋”,他回原籍,是准备参加下一年秋天在金华府举行的府试。处于浙中丘陵地带上的兰溪,是婺州府下面的一个县。这一年,这个药材商人的儿子24岁。

府试的成功使他获得了“生员”的资格,这意味着他的儒生地位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但在四年后省城杭州的乡试中,自居八股文高手的李渔落榜了,他那一套“临去秋波那一转”式的作文法并没有打动考官们。他像一个精明的商人一样计算了年龄和功名之间的距离,无奈而又解嘲地写道:“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为了纪念消逝的青春,他出版了平生第一部诗集,为此他卖掉了琴、砚台和心爱的宝剑。

三年后的1642年,李渔准备再度赴省城应考。这一年,明帝国派驻山海关负责对清军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洪承畴的降清,使得帝国东北部大门完全洞开。地方上的骚乱更是愈演愈烈,李渔深切体会到了国家的严重危机和个人的不安全感。虽然在母亲的坚持下他又一次踏上了前往省城之路,但在半路上得知即将发生一次动乱的消息,他就收拾行李打道回府了。回乡不久,他母亲就去世了。很久以后的一个晚上,他看见母亲走进卧室,温和地责备他耽于嬉戏荒废了功课,他醒来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梦。

32岁的李渔搬到了府城婺州,此时,外面的世界正发生着巨变。时局就像一幅色彩凌乱、变幻不定的后期印象派绘画,帝国在内乱外患下正面临全面崩盘。就在李渔移居婺州的第二年,一场由当地人许都领导的起义在邻县东阳爆发。他以前总以为杜甫那些记述战乱和苦难的诗作是在夸大其辞,现在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毁灭和蹂躏。一个多月后,婺州解围,生活似乎又回到了正常。但实际上这座城市的灾难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南明溃军和清军的洗劫使它几乎遭受没顶之灾。接二连三的动乱中,李渔失去了他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房子、朋友、书籍和手稿。

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东躲西藏的徘徊观望之后,李渔带着他的家人从栖身的山林中走了出来。回到兰溪夏李村,他所做的两件事,一是剃发。“晓起初闻茉莉香,指拈几朵缀芬芳。遍寻无复簪花处,一笑揉残委道旁。”再是建造一座名为“伊山别业”的宅院。他亲手设计了全部建筑的图纸并亲自组织施工,据他自称,别业内有燕又堂、停舸、宛转桥、宛在亭、踏响廊、打果轩、迂径、蟾影口、来泉灶等景观。又造亭一座,名且停亭。他开始了向着一个享乐主义者的转型:喝酒,唱戏文,吹着西风吃蟹,对着一张施工图纸布置园中的石头和水流……

别业成后,他开始了自己说的“识字农”的生涯。耕读之余,写些诗文,不再为名利奔忙,“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净且停停”。他已经想好了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度过他的余生。还不到四十岁的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别号“笠翁”。迁入新居,已届新春,窗外盛放的油菜花带给他真正的春天的感受。后来在《闲情偶寄》里,他说,当你走进油菜花地这个金色的海洋时,就会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窗临水曲琴书润,人读花间字句香”,这就是38岁的李渔为自己安排的未来生活图景。他后来回忆在伊山别业三年的生活,简直是“享列仙之福”:“追忆明朝失政以后,大清革命之先,予绝意浮名,不干寸禄,山居避乱,反以无事为荣”,一到夏天,不去访客也没有客至,不但头巾不用了连衣服也成了累赘,“或裸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在飞泉下洗砚,用旧年的积雪来试新茶,想吃瓜了瓜就在户外,想吃水果了果子就挂在树上,“可谓极人世之奇闲,擅有生之至乐者矣”。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渔樵耕读图(来源于网络)

虽然身处乡野,出生并成长于商业气息浓郁的如皋小城的他并没有停止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经济的拮据迫使他不得不在三年后放弃隐逸生活,把房子出卖以养家。1649年秋天,李渔带着他的三个妻子、两个女儿离开了刚建成才两年余的伊山别业,前往省城杭州。

身上流动着商人血液的李渔相信,在那个集中了各种各样的剧团,有着最好的剧场、书店的陌生的城市,他的小说和剧本一定会找到好的买家。路途遥远,他只带了一些随身常用的家什,其他东西全都扔掉了,包括自费出版的一本诗集。“又从今日始,追逐少年场”,这一年他正好四十岁,心还不老。后来成为17世纪中国最为成功的剧作家和出版家的李渔,他的职业生涯当由兹始。(本文摘自《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一个享乐主义者的早年生活)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花是精华,人亦是精华
最为精华的还是那个时代
风华而又奢靡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种种
李渔:生活,是一次随遇而安的旅行
书名 = 南华录:晚明南方士人生活史
作者 = 赵柏田
ISBN = 978-7-301-25238-3
出版时间 = 2015年6月
定价 = 128.00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