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董文标

(2012-11-23 09:23:04)
标签:

股票

杂谈

分类: 民生银行

评论:民生银行、董文标,相得益彰、相映生辉!民生银行的宏伟蓝图令人感佩,20岁时的民生银行令人憧憬!有远见者才有未来,现在投资民生银行还不晚!

董文标:一个特立独行的掌舵者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2-11-23

    一个伟大的企业通常都有一个品牌式的灵魂人物,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董文标无疑是民生银行的灵魂。

    作为中国唯一一家民营性质的银行掌门人,董文标比同业显得更“商业”,甚至略带“江湖”气息,他喜欢抽雪茄,在众多公开场合,总有一两个企业家或者同业高层与之相随,这让董文标看起来并不仅仅是民生银行的“老大”。

    这种由内向外散发的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带领下的民生银行过去创造了众多令同业艳羡的成就。

    2007年,民生银行率先启动事业部改革并取得成功。

    2009年,董文标开创了“小微”概念,几年之后,民生银行已然成功转型为中国银行业中名副其实的“小微之王”,引领同业齐聚“小微”这一原本被视为高风险、高成本的金融领域,并推动监管的相关变革。

    改革及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民生银行超常规的发展。五年之前,股份制银行“老大”招行没想到今天的民生银行会成为其对手,如今两者盈利仅有一步之遥;更有多个比民生银行早成立的同业,如今利润仅是民生银行的几分之一。

    一次、两次做了该做的,或许只是侥幸,但持续多年战略的成功,紧跟市场甚至引领市场,便是智慧。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曾评价董文标非常善于把握“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

    战略的超前得益于董文标超强的商业敏感及勤于思考。他说很多人会患上老年痴呆症,就是因为不思考,但他不大可能,因为他天天在思考。在采访中,他就像一个家长一样,批评那些缺乏思考也缺乏敏感性的中高层。

    “民生银行手机银行虽然开发的晚,功能却是领先的,但我到支行调研,却发现支行未设体验区,也没有专门的手机银行销售方案。”董文标说,民生银行有很多好产品,但那些年轻人还不及他敏感。

    虽然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董文标也在持续的修正或微调既有的战略,但实践证明,董文标也尤为自信没有犯过方向性错误,这让众多民生银行一线人员的对董文标几乎有种“盲目”的崇拜或依赖。

    “在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失望和希望交织,失望的时候就会想,董事长战略从来没有错过,这时我们又充满希望。”民生银行一名基层员工曾在与本报记者的私下闲聊中如此说。

    一线员工对领导人个人判断的“依赖”,在其他商业银行尤为鲜见。

    但就像硬币的两面,对董文标个人的依赖使得民生银行的战略转型相比其他银行推动得更为彻底,并让其整体上显得尤具“执行力”,但也让市场担心,一旦董文标卸任,民生银行还能否持续成为行业变革的领跑者,或者其既有战略还能否持续得到推动?

    另一名刚转投民生银行的职员对本报记者说,同质化是中国银行业备受诟病的一个因素,民生银行显然特立独行,这是他转投民生银行的主要原因。但这位刚转投民生银行的员工私下也有担忧:“一旦董文标卸任,那我们部门的战略还能不能得到持续推动?到时候,我们整个部门又将何去何从也许会是个问题。”

    如今的民生银行是众多优秀民营企业家的集聚地,包括卢志强、史玉柱、郭广昌等,这个名单据称仍将扩展。

    董文标谦虚地将董事及至一线员工对他的信任及“依赖”归为自己在民生银行“时间长了。”董文标在民生银行开始筹备的1995年,由海通证券董事长调任筹备组副组长,1996年民生银行成立后任副行长,2000年任董事、行长、党委书记,2006年至今任董事长。董文标不是没有意识到这种“依赖”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因此“把自己弄得很累,但想放下的时候又很难放下。”

    “大家有这个担心也正常,但问题不会很大,我们也在想办法改变这个事情,比如这次我不做党委书记了,让行长洪崎兼任,我们也很注重团队的作用,这个团队很强大,我们会选择更年轻、更优秀的人员进入核心团队,慢慢地就不要靠我一个人。”

    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影响力具有必要性,但在公司治理结构制度化后,也许将迎来另一个发展阶段。董文标说,这两年董事会也在致力于更加完善公司治理,将来不管谁执掌民生银行,民生银行都能平稳发展。

董文标 未来五年民生银行仍将痴情“小微”

2012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将董文标称为“小微先锋”并不为过。

  在很多银行借助“中小企业”这一宽泛的概念,响应监管层号召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之时,身为民生银行董事长的董文标则将目光投向了更低端的小商户,也即小型、微型企业,简称小微企业。

  董文标创造了“小微”这一概念,也是他及其执掌下的民生银行引领同业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此。

  但正如事业部改革,“小微”战略在初期同样面临众多不理解。民生银行一些分行行长甚至说,当时并不明白董文标第一次在会议中带着河南口音一再提到的“小尾(小微)”到底是什么;彼时媒体亦认为民生银行所提“小微”战略不过是应监管号召的一次宣传作秀。如今,“小微”已然成为民生银行实实在在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且其优势的凸显,远未达到民生战略目标的终点。

  在位于北京香山的民生金融租赁公司俱乐部,董文标向记者描述即将来临的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中,民生银行将展现的宏伟图景。

  ⊙记者 周鹏峰 ○编辑 凌云峰

  未来

  五年

  “小微”将占半壁江山

  在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长达到100%,利润的增长则只有40%-50%;而刚过去的五年,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年复合增速放缓至27%-28%,利润的增长则保持了平均50%的增速,民生银行打造特色银行、效益银行的成效尤为突出。董文标说未来五年,将进一步聚焦“小微”,将“小微”做成民生银行的金字招牌

  记者:在民生银行成立的第一个十年,民生银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2007—2011年实施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期间,民生银行又启动了事业部改革、确定了“民企、"小微"、零售高端”三大战略定位并取得显著成效。是什么因素促使您要在一切看起来很完美的时候,再度大力推动转型,将目光聚焦到“小微”?

  董文标:在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在超常规发展的思路下,民生银行把资源集中于对公领域,通过建立起对公业务优势实现了规模的迅速壮大。可以说,在成立初期,需要通过粗放式的快速增长来解决生存问题。那个时候,民生银行总资产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00%,但第一个十年过去了,在这种粗放式增长之下,民生银行的发展已经达到极限。

  我记得非常清楚,2006年的时候,民生银行7000亿贷款,只有4000多个企业客户,风险集中程度非常高;极端的时候,超过64%的贷款是中长期贷款,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这对中小银行来说是大忌,就像空中楼阁,没有基础,华丽却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所以我当时就觉得民生银行需要调整、提升。在制定第一个五年发展纲要时,我下了很大决心,推动事业部改革和分行转型,解决同质化的问题,寻找做特色银行、效益银行之路。

  当时我们非常羡慕招行的零售业务,但我们只有十年的历史,无论是团队、渠道还是积累,都很难在传统零售银行业务上实现超常规发展。

  所以我看中了“小微”,希望借助“小微”为我们的空中楼阁补上基础,并且在一开始我就明确说,要做贷款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业务,因为监管层给出的中小企业概念太模糊。

  说实话,现在大客户只要我们的事业部来服务就够了,哪怕一年给5000亿贷款,事业部也都能给贷出去,但这一块落不下来,接不上地气,始终不安全。所以这几年,我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放在了落实这块基石上,抓分行转型,核心就是抓好小微企业。只要补上这课,民生银行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就改变了。

  不过我刚开始提这个转型时,小商户“风险大、成本高”基本上是行业共识,我们的思路也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我们几年做下来,效果是不错的,我们的零售业务占比在大幅提升,再过几年,零售就有可能占到半壁江山甚至超过对公业务,这是我的基本判断。

  记者:在接下来的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中,民生银行重点会有什么改变?

  董文标:之前民生银行的战略是“做民营企业、"小微"企业、高端客户的银行”,将来我们分行转型要强力聚焦“小微”金融,不能含糊,未来民生银行的半壁江山就是“小微”。我希望以后大家一提到事业部、“小微”,就会想到民生银行。

  分行将来通过转型主要做小微企业,一切都应“小微”而动,通过“小微”这个突破口,突破两翼,其一是通过小微打通传统的零售业务;另一块就是打造区域特色的产业链。原来中国的银行做中小企业业务都是做散户,为贷款而贷款,为存款而存款,没有考虑任何产业链、没有实现任何附加值。民生银行要改变,首先要选择区域特色,做一笔业务必须考虑附加值,必须要打通上下游产业链。

  这几年,民生银行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7000多亿,现在余额将近3000亿,服务小商户80万户,小微战略已渐入佳境,从高管团队到员工,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明年下半年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后,民生银行小微业务完全可以从手工业作坊式操作退出来。

  参与

  竞争

  工厂化生产信贷占主导

  民生银行在小微领域的先行先试不仅推动了中央政府和监管层对“小微”金融的关注,更带动众多同业将目光聚焦于此,“小微”领域竞争愈发激烈,民生银行没有回避竞争,而是拟工厂化生产,并以信用贷款为主导,保持其先发优势

  记者:工厂化生产会有什么不同?

  董文标:目前我们的“小微”金融还属于手工业作坊,转为工厂化生产将是一次革命。按规划,今后“小微”销售将由支行转给分行,分行再根据当地区域特色、产业链特点做规划报总行审批。
   分行将来会有很大的“小微”金融销售团队,一两百人铺天盖地的去开发客户,而不是像目前支行只有三五个人在市场里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客户。

  支行将转做“小微”金融售后服务,售后服务主要注重增加附加值,给客户提供各种不同产品,比如手机银行、乐收银等,吸纳客户亲朋好友的存款,为其理财,增强对客户的粘度。

  今后“小微”金融的销售、售后都有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标准化的指引,按照操作规程去做,指引将包括如何营销客户的亲朋好友,也包括一个月内,应该有几次电话联系客户或拜访,客户如果有什么问题,也要按这个手册指导去解决。

  记者:民生银行“小微”战略转型成功,吸引了不少同业将战略重点转向这一领域,民生银行如何保持领先优势?

  董文标:我们的“小微”战略也经历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商贷通,误导所有人都认为我们是强调贷款,这一传统的模式非常容易复制。我去分行调研的时候,很多分行行长就诉苦说,其他银行也跟着我们做“小微”,很多客户都被其他银行以更低的价格及更高的额度给挖走了。

  这不足为怪,因为当时我们做的是初级产品,过度强调贷款,且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抵押或者强担保,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要是四大行来做,会比我们强多了,但今后如果我们90%以上是信用贷款,谁还敢和我们竞争?没有竞争性,才能成为英雄,将来在“小微”领域,我们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全做信用贷款,让别人做不了,我们就没有对手。

  坦白说,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90%的“小微”业务都是批量化、规模化处理的,信用风险和人工成本大幅降低,也更有排他性,至少40-50%的“小微”贷款是信用或者弱担保贷款。

  再过三年多,民生银行将迎来20周年,一家银行20年如果没有走出自己的路,就成了“大银行中的小银行,小银行中的大银行”,存在的价值就不大,更谈不上“做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试验田”。

  启动

  改革

  事业部或升级专营机构

  2007年,民生银行启动了事业部改革,如今已成为众多同业效仿的楷模,但在长达三个小时的采访中,董文标对已入佳境的事业部着墨不多,不过这不等于对事业部没有远大的构想。他说,未来成熟的事业部将可能申请专营机构牌照,成为民生银行的子公司

  记者:在强力聚焦“小微”以后,此前所提的民营、高端战略如何落实?还是要渐渐淡化?未来事业部有什么规划?

  董文标:我们会在不同时期,根据市场的变化做战略的调整。民营企业的市场已经形成了,现在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数都60多岁了,孩子又不靠谱,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得靠一个核心的金融团队。

  对于事业部,三年前我就提出来,要下大决心做到独立核算,同时成立管家团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服务,某种程度上可以超越金融去做整合,比如危机公关、品牌塑造、价值提升、收购兼并等。国外银行都是这样做的,我们也不是创新,是在跟国外同行学习。

  成熟的事业部通过三五年做出自己的特色后,可能会向监管机构申请专营牌照,成为民生银行的子公司,比如做船舶专业银行或者能源专业银行,以后我们一个专营机构两三百人就专门做一个行业,我也跟监管部门讨论过可行性,监管部门总体还是认可的。

  不过,改革是新思想和传统观念的生死博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很难接受新鲜事物,且接受了也可能走回头路,这就要求我们董事会包括我本人在内要坚定不移,通过微调或激进改革的方式让大家走上改革发展的轨道上来,确保不出现反复。

  推动

  变革

  期待支持政策再突破

  在推进该行自身战略转型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董文标也在积极推动相应政策应时而变。比如“小微”,他所提交的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建议的政协提案,大部分都已落地成为政策规范,其中就包括推动“小微”企业金融债的发行,提升监管部门对“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等

  记者:您之前有关“小微”金融的政协提案大部分都变成了相关政策规定,就目前来看,您觉得“小微”金融的政策上还有哪些有待突破?

  董文标:中国有4000多万户小微企业,容纳了2-3个亿的就业,因此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合作非常愉快。

  当然,政策也是要应时而变。比如“小微”不良贷款的冲销,我们小微贷款都是按照大数定律的原则来确定违约率,通过价格来覆盖风险,且是批量化处理,完全可以进行实时冲销,但是根据现行规定,损失类不良贷款要一年后才能核销。

  另外,“小微”企业对社会稳定、就业贡献度大,我觉得将来规模在500万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可以不纳入贷款规模和存贷比管理,这样银行就可以放开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年拿出一两万亿“小微”企业贷款不计入规模,谁的“小微”企业贷款做得好就多给谁。一限规模,银行贷款又都投给大企业了。

  今年初我们发行了第一笔500亿小微企业金融债,但仍算在贷款规模里面,支持意义大大消减。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其他机构和渠道的支持来持续增强“小微”金融服务的能力。 (来源:上海证券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