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的前世

1909年清宣统元年,时兼管学部的张之洞依奏划拨图书,任命四品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为监督,修建“京师图书馆”,馆舍于北京什刹海后海北岸广化寺。缪为首任馆长。此乃国图的肇始。
1911年辛亥革命后,“京师图书馆”由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接管,更名“国立京师图书馆”。前几任馆长为缪荃孙、江翰、夏曾佑(周树人主持工作)、张宗祥、陈垣、梁启超。
1928年国民政府接管北京后,南京国民政府下设大学院将国立京师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聘请陈垣为首席的五人筹备委员会,划拨袁世凯窃为寝宫的中南海居仁堂为馆舍,馆长梁启超。
1931年坐落于北海公园西岸文津街的“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舍落成,开馆。首任馆长蔡元培。
自1933年初起,国立北平图书馆就开始将珍贵的馆藏装箱逐步南迁西迁,时,胡适任馆委会委员,馆长蔡元培。抗战胜利后迁回,馆藏除18箱内阁大库舆图外,陆续运回北平,馆址仍在文津街。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归属文化部领导。
“北京图书馆”的藏书印章有多枚。
1987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兴建的白石桥新馆建成,1988年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街旧馆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中南海现在不能随便进,不知道居仁堂的现状,只能找一张旧照片。
北海公园快雪堂,坐落在公园北岸,进公园后向西走不远,因为不在主干道旁,很多游客不注意。这里院外竖立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文化遗产的牌子。
西单蒙藏学校旧址,留给我的印象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买地摊货的市场,近期大修重张,作为松坡图书馆时期的建筑已经说不清楚了。
文津街北京图书馆,1931年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修建的仿古建筑。将原存于避暑山庄文津阁的整套《四库全书》善本连书匣、书架一同搬入,馆前大街“文津街”由此得名,沿用至今。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周丰一先生(周作人长公子)在北京图书馆日文编目组工作,我们小小年纪被允许进入阅览室看书。门前石狮、园内华表、绿色琉璃瓦屋顶、木格窗户、硕大的书桌,深深印在脑海里。至今每每从门前经过,总忍不住向里面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