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乐评在写什么

(2016-06-06 09:38:36)
标签:

杂谈

2016年5月,我受邀参加了 2016 知乎「盐」Club,并在「知乎 Live」上作了一个简短演讲。而后,「知乎 Live」成为了一个单独的产品推出,在这段时间也收到了广泛的关注。我近期可能也会举行我的「知乎 Live」,主题和日期都还未确定,但在此之前,我想把我在现场版「知乎 Live」上的演讲分享给大家。

以及,「知乎 Live」的负责人并没有把全场的影像发布在网上,还要我凭记忆重新整理一版文字稿。以下内容全凭仅有的三张 PPT 以及我的记忆复述成文,如和当时的演讲存在出入,概不负责。Here we go ?

很高兴见到大家,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的乐评在写什么。

流行音乐是种音乐产品。买磁带、买CD需要花钱,即便现在音乐基本上可以免费收听了,我们至少还要花时间去听音乐、听音乐时要投入感情,一不留神入坑了,还要花钱去看演唱会、买周边产品。我们仍然在进行着一项消费活动,我们投入时间、情感和金钱去换取音乐这件商品,期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感动、惊喜等等。

既然这是种以(虚拟)物易物的消费过程,我们肯定希望投入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至少不要上当受骗。那么我们就免不了对音乐商品进行讨论和评价,也免不了去参考别人对音乐商品的讨论与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乐评就是流行音乐的产品测评。

音乐创作是个作曲家把主观感受落实到客观作品(乐谱、歌曲、声音)的过程,音乐欣赏则是听众通过客观作品产生主观共鸣的过程。我阅读到的许多乐评中,对欣赏音乐时的主观感受的描述太多,而对音乐作品的客观形态进行的分析太少。这导致了两个问题:1、这种直接甩主观感受的乐评,很容易让人忽略掉乐评人和阅读乐评的读者在评价音乐时巨大的标准差异:比如资深老饕对王品牛排的评价是否适用于西餐菜鸟?2、对于乐评人本身,缺乏客观指标参考的主观评价体系,是否能够相对客观?标准是否能够相对统一?

对此我感到疑惑。你很难想象一篇手机测评通篇不谈手机尺寸、屏幕大小、内存容量;你也很难想象一篇汽车测评通篇不谈发动机排量、车身重量、驱动方式;但为什么一篇乐评可以通篇不谈音高、和声、配器、曲式?

于是我决定谈谈自己的想法。2014年1月4日晚,在看完《我是歌手》第二季第一期后,我试着在知乎上写下了我的第一篇音乐评论贴。在此之前我从来没写过乐评(因为我此前从来不看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第一季看了几眼很喜欢,所以决定从第二季开始追),行文还有些生涩。我试着在评价每个表演之前,先罗列这首歌的音域和调式,并且在正文中再作一定程度的展开。发布之后,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好评,或许是因为我是第一个撰写音乐真人秀时把每位歌手的音域都列出并进行横向比较的人吧。而后的写作开始顺利起来,我也逐渐地把一些和声、配器和曲式分析方法引入到了乐评写作中,而这些分析、对比、评价方法,本就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中心的学习内容。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写的文章挺受欢迎,我也稀里糊涂地成为了「乐评人」,然后就站在了这里。

很多人会质疑,你写那么多专业术语,罗列那么多分析推导过程,观众们看得懂吗?我认为,只要不是在故意卖弄术语,而只是把术语使用在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过程中,是不会对观众们的阅读造成障碍的——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去嘛,结论总还是看得懂的。而且,有兴趣的人自然会去百度、去 Wiki 那些术语,试着把它们弄明白——电脑论坛上不还一堆人研究超频吗?手机论坛上不还一堆人讨论电容屏和电阻屏的优劣吗?汽车论坛上不还一堆人研究发动机的输出曲线么?

而更重要的是:现在大多数歌迷都不会也不能关起门来听歌了:因为他们的偶像每周都在舞台上和别的歌手在竞争,有人夺冠、有人淘汰,当歌迷们倾注了大量感情的偶像在比赛中落败时,那些不疼不痒、正反两说、个人视角的评论是完全说服不了他们的——他们无论从理智和情感上,都想知道更多。

而我的乐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当我以一个相对模块化的方式对一期节目的每一首歌进行客观参数分析(音高、和声、配器、曲式)并对其进行横向比较时,我也把我的分析及推理过程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此基础上,尽管我形成的结论和读者们不尽相同(毕竟我们彼此存在着主观差异),但至少他能够在我的分析基础上,形成比没有分析直接凭感性作出的结论,要相对客观一些。

再专业的分析也不会得出标准答案,因为人有个体差异。但分析能让你们对音乐的判断,更客观一些。

而这也是我尽力追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