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最近微博上出道的团体不少。比如近期刷了微博和朋友圈的 Sunshine组合(由五名安徽亳州的在校中学生组成),以及随后迅速出道的 Love-Wings女子组合(由四名辽宁辽阳的学生组成,号称是 Sunshine姐妹团)以及 Nice 组合(上海男子偶像组合,年龄不详)。
虽然后两个组合目前看来有点像回应 Sunshine爆红的网络恶搞(没有发布任何音乐作品,除了在微博中上传了一些照片),但 Sunshine这个外型极其路人、唱功极其业余的组合好像真的在按照偶像团体那样一板一眼地运营——发了歌、拍了写真、加了V、接受了媒体采访——我还没提那些在传播节点上不时出现的微博营销大号们呢。我又看了看她们的经纪公司:FDS造星工厂,隶属于信念音乐(90后新锐音乐公司,拍摄了《我的滑板鞋》MV)& 信念互动(这是家新媒体营销公司,以及我没有搞清这两者之间的隶属关系不过这完全不重要)。
要知道 Sunshine已经有了30万微博粉丝、十几条互动超过10万的微博、近70万的单曲播放量,这个关注度已经堪比准一线歌手了。至于那些负面评价,在「黑到深处自然粉、黑粉之在一念间」的当今,操盘手需要的只是等待一个翻转洗白的机会吧。
再来看看稍微正经一点的案例吧。
比如刚刚完成了招募、组队并于今年正式出道的「心动偶像」,2015年4月启动了「心动偶像补完计划」的招募后,于9月完成了成员初步选拔,签约了16名练习生后将其集结在上海集训,而整个训练、生活和淘汰过程也制作成了节目,在各大网站定期播出。2016年1月公布了最终入选的9人名单并宣布正式出道。心动偶像补完计划隶属于心动娱乐(网络游戏公司),参与人士还包括日本著名音乐人铃木大辅(DaisukeSuzuki,Girl Next Door、东方神起的制作人)、国内知名制作人曲世聪(杨坤、陈琳的制作人)、刘佳(TFBoys的制作人)。
以及再稍早一点的 1931 女子组合,由欢聚时代(就是YY语音那个公司)和台湾制作人陈耀川团队共同打造。2014年3月开始招募成员,并于当年11月完成了1期共18人的选拔,发布单曲并出道。2015年开始招募二期生,年底开始了在1931演艺中心举行的主题公演。
先不提作品和水准,起码这种阵容和打法才像点样子嘛。
再把时间线前推,就是2013出道的 TFBoys和2012年组建的 SNH48 了,which is 目前国内最当红的男女偶像组合,这二者也可以称为社交网络时代的第一代偶像团体(新浪微博2009年年底才上线),因为再往前的叫得上名字的偶像团体,运作模式还停留在基于电视台和传统媒体的唱片公司体系内呢(MIC、至上励合)。
而在梳理国内偶像团体现状的同时,也不难发现,不管是获得了巨大商业成功的组合还是刚刚出道准备大展伸手的团体,都多少受到了两种日本造星模式:杰尼斯(TFBoys、Sunshine)及AKB48(SNH48,1931)的影响。前者强调家庭概念及养成模式,让练习生在高强度训练和表演中锻炼能力、积攒经验,并把这个过程展现给粉丝,让其产生参与感与情感依赖。后者在继承前者特征的同时,大规模组建队伍,并以线下剧场为平台进行高频次展示,强化了艺人与歌迷的线下关系。
但这些中国偶像团体在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上,好像都和韩国模式关系不大,这并不符合我们对偶像团体的固有认识。但其实稍作比较就可以发觉原因所在:相比走亲和路线的日系偶像,韩国团更强调性感、犀利、炫酷,整体气质上的侵略性更强,这就导致了更高的外型要求(身材)和形体能力(舞蹈),而多为唱跳加 rap 的韩式歌舞对每个成员个人能力及彼此配合默契程度要求更高。这对应着更高的训练时间和管理成本——对于行业制度相对健全的韩国娱乐界,如此成本可以通过精细化运营消化掉(公司支付四年练习成的成本,并在后面的五年合约期中赚回来),但一旦放到中国这个巨大而又混沌的市场,这种高投入长周期打造精品的韩国模式就有点执行不下去了——不砸够钱不花够时间肯定练不出本事来(就算砸够了也不一定能练出来),而一旦练出了一身本事,轻松就能把约给解了(例子还用我举么)。与其如此,还不如节约成本小步快跑、频繁迭代先有再好,先低成本运作看看市场反响,还能美其名曰「共同成长」。
不过好像还没有什么用「美国模式」来造星的中国公司呢。其实作为全球流行音乐产业的中心,美国出产着世界上最多的偶像歌手,只不过这些偶像歌手们风格各异、个性凸显,而且由经纪公司搭配成组合出道的比例并不高,所以看起来操作痕迹不是那么明显。其实比起日韩而言,美国的偶像歌手们经受的训练和包装更加漫长——他们大多从小开始参与音乐专业课程,不到十岁起就开始参加才艺比赛、在社区或剧院等场合公开表演,乃至去各个唱片公司递交小样、预约试音。在此过程中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通常会采纳许多专业人士的建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训练(演唱、创作、演奏)。佼佼者会得到一份唱片合同(通常来自于三大唱片公司旗下的独立厂牌),投向市场试水成功后会迅速吸纳进主厂牌继续包装打造。比如12岁组建了 Backstreet Boys的 Nick Carter,比如和 BSB同属 Jive唱片、14岁得到第一份唱片合同的小甜甜布兰妮,比如14岁就被 Big Machine Records签下并移居纳什维尔(美国乡村音乐重镇)的 Taylor Swift。
这种模式其实是由艺人(及其家庭)自行安排自己的「练习生」阶段。虽然要自己承担可观的培训成本,但足够优秀者,在与唱片公司签约时(可以视为经纪权的一次转让)就可以回收部分前期成本,进入下一个、可持续获得收益的经纪阶段了。
这种模式看似松散,但效率一点不低——上述艺人发布个人首专时,布兰妮18,Katy Perry 和 Taylor Swift 17,而 BSB的主唱 Nick Carter只有15,丝毫不逊色于日韩偶像的包装速度。而支撑着这种模式的,是美国流行音乐界拥有的着更广阔的群众基础、更完备的选择更为丰富的培训体系、更有保障的经纪制度,这给了想成为偶像的青少年(及其家庭)更多元的选择权,也保证了娱乐产业可观的造星效率。
考虑到国内娱乐界的现状,整体复制美国模式确实难度不小,但局部环节是绝对可以借鉴的——比如,把练习生到世界顶级的流行音乐学院伯克利(Berklee College of Music)和MI(Musician Institute)接受培训。其实之前有不少歌手在出道后都会选择去 Berklee(张杰)或 MI(蔡健雅、周笔畅)深造(当然先去那上学再回国当歌手的就更多了),但现在培养练习生也开始要送到 MI 了——
我刚知道音悦台 Stage(一个培养练习生的计划)要把学员送到 MI接受演唱及作曲训练。其实之前我就知道这个计划(当时音悦台开和 Billboard合作的发布会时就提到了和 MI 合作的练习生培养项目),但当时我也没当真。因为 MI 一个专业单元的培训项目费用约八千美金(还不算差旅吃住教材),就算是音悦台是 MI 的官方合作方,那也是相当可观的成本。可音悦台就是把练习生送去了——妥妥刷新了国内公司培养练习生的预算新高(话说互联网公司真是有钱啊)。
事实上音悦 Stage 和目前国内主流的经纪模式不太一样:他们自己不直接做艺人经纪,而只是负责练习生的培养阶段。在时机成熟时会将优秀练习生推介给其他经纪公司,通过共享后续经纪收益获得收入。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还有待实践检验,但这种新模式的出现一定会对国内相对混沌的娱乐产业带来新的变数。而且,围绕音乐本质、踏实培养人才,对产业而言总归是件好事。以及,音悦 Stage 二期招募这个月就开始了,届时会在全国共15个城市进行选拔(想出道的小朋友们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
今年1月份我发了条微博,「十年之内造星工业中国必超韩国」,这话的狡黠之处是没有划定具体的判定范围。从产业规模的角度而言,超越是必然的(因为娱乐产业依托的是实体经济规模),而怎样有效地「用市场换技术」,进而具备打造自有内容的能力,才是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关键。至少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形势还是蛮喜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