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2024-11-24 21:03:09)
标签:

历史

旅行

游记

两汉

帝陵

分类: 帝王の荒冢

01 缘起

不久前,听聊城的朋友提起当地有座东汉帝陵——甘陵,建议我再去邯郸时,从邯郸过去看看,距离很近。一查之下,发现这座汉墓确实处于冀鲁交界之地,而墓主人,传为东汉的清河孝王,也就是孝德皇刘庆。

这是一位和大唐让皇帝有着不少相似之处的人物,也是亲眼见证过东汉最为强盛时期的人物。若真是他的冢茔,的确应该去祭拜一下。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因为这个想法,十一假期的行程,在我多次摇摆下选中了鲁西、南和苏北地区,不过堠堌汉墓的位置其实与后续行程的方向不大顺路,所以便被安排在了第一日,并准备同冠县的萧城一同走访。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2 清河王庆

9月30日,聊城一早便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虽不大,在外久了却也湿衣。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雨后风过,更觉寒意。同行朋友和聊城朋友都问我今日这雨是否要改日再去堠堌。我却坚持着今日。一来是迫不及待想看这座墓,二来则是更改行程会对后几日有影响。

在聊城的水上古城里溜达了一上午,中午特意回酒店添了件衣服,这才五人汇聚一车,先前往萧城的遗址,再折转堠堌汉墓。

 萧城视频

堠堌汉墓,地处鲁西北一座不算知名的村庄——斗虎屯镇堠西村,距离聊城市区西北约35公里

前往堠堌的路程比想象得要远上许多,加上从萧城过去要经过村镇之地,十分拥堵。等待的功夫,天边的橙晕已越发明显。雨霁初晴,一日的昏沉之色在此刻方有了明艳动人之感。

堠堌汉墓时,相约的友人已早早在冢前的路旁等候。友人是堠堌汉墓所在地的一位村长,他非常热爱家乡和历史文化,来前就曾与我说过很多关于清河王以及当地古邱的故事。

见天色将晚,我们不敢耽搁,拿上了航拍,便穿过玉米田间的小径,直奔大墓。雨后的道路泥泞,小径变得湿滑,尽管踩着路边的杂草,仍免不了一不留神踩入泥中。

行至墓前,大家一路都在说此刻的夕阳美景。听聊城的朋友说,这景色确不常见。我担心一会光线消失,便找了个略干的地方放起飞机,准备记录下这大墓的形状。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不想,飞机在墓前起飞,升过墓顶之时,天边那抹金橙色顿时惊艳了时光。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淋了一日之雨的我,此时方觉这小雨彷如天赐一般,正是为了送我们这场陵前难得一见的霞光,或许也是在考验着我们来此的决心。

镜头里穿云四射的光彩,跨越了千年,在他的墓前日复一日的起落,每日变换着不同景象,不知送往了多少过客,却终有这片刻,让我们能与这墓主人同望着一片夕阳,在同一片天空下欣赏着风景。

而仔细想来,历史上的清河王刘庆,其人生也似这雨驻云开后明暗交替的绚丽时刻,耐人寻味。

清河王刘庆,本是汉章帝的长子。其名庆,或源自《孝经》,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汉代以“孝治天下,这名字蕴含了诸多美好意味。

刘庆的母亲大宋贵人出身名门,八世祖是力劝汉文帝前往长安的宋昌,其父宋杨,又是汉明帝贤后马皇后的侄子。所以大宋贵人和妹妹小宋贵人一同被选入了太子宫中服侍,也都非常得宠。

然而,汉章帝登基后不久,迎娶了云台三十二将窦融的曾孙女,对她更为宠爱,并将其立为了皇后。自此窦氏独冠后宫。因其没有子嗣,所以便收养了梁贵人的儿子刘肇,也就是未来的汉和帝。

为了稳固后宫与家族地位,窦皇后先在大宋贵人的书信上做了文章,将其“病思生菟,令家求之”,言为厌胜巫蛊之事,造成了章帝对大宋贵人母子的疏远。

那一年,刘庆五岁,他的母亲和姨母因厌胜之事被窦后“做实”,他则因母事牵连和窦后的挑唆,被父亲废去了太子之位。而很快,暴室传来了母亲的死讯。大小宋贵人均饮药自杀,或许她们是想以此自证清白,或是求得帝王一点怜悯,好善待自己的家族。

虽然彼时的刘庆年龄尚幼,但政治的残酷却让他过早地学会了伪装,他懂得避嫌畏祸,纵使母亲,姨母还有外祖父先后离世,他也言辞不敢提及宋氏。唐时星光的分割线一下失去了大小宋贵人,又看到儿子如此缄默守礼,章帝此时念起了舐犊之情,让皇后给了长子与太子同等的章服待遇。

刘庆与弟弟刘肇感情甚好,也一直住在宫里,两人“入则共室,出则同舆。”

待到章帝离世,刘肇继位。窦太后临朝,窦氏也权威日盛。不久,刘肇得知了窦氏欲行不轨之事,他想到了与自己自幼要好的哥哥刘庆。因为信不过他人,刘肇便常常单独召见刘庆,还请他去千乘王处借来《外戚传》一览。刘庆夜里送来书,刘肇又让他传语中常侍郑众求索故事,准备依照前汉文帝诛薄昭,武帝诛窦婴这样的诛杀舅父之例,来行事。

窦氏伏诛后,刘庆才出居外邸。

历史上帝王家的兄弟相残是常有之事,但也总有些兄弟间相敬相爱,成为佳话的。刘庆与刘肇算是后者。

幼时的经历让刘庆时刻警醒,处处小心谨慎。从不敢对自己失去的太子之位有所妄想。就连窦氏死后,为亡母求祀都刻意避嫌,生怕一个行为不妥,有僭越之嫌。

刘肇也是个重感情的人,或许是生母被害,恍然方知的遗憾。或许是突然理解了兄长一直以来的无奈,而他竟同病相怜,感同身受。或许他对兄长有所愧疚,渴望一直以来兄友弟恭的感情能够延续。他对刘庆,是打心底里好的。因为刘庆多病,他朝夕闻讯,进膳药,诏太官四时给祭具给兄长,以便祭祀其母,后又因兄长听闻其外祖母病重,允许他的外祖母归京师疗养,还特意加封了兄长的舅舅们。等到有司因日食上奏,请诸王就国,他却将异象怨于己身,明知有违国典,仍希望留下诸王。后来,清河国中傅卫私为臧盗千余万,刘庆有失察之责,但因其所答有礼有节,刘肇不但没有怪罪,反而以臧财赏赐给兄长。此外,刘肇对兄长的儿子刘祜也十分喜爱,常在禁中召见他。

和帝离世时,刘庆号泣前殿,呕血数升,以至于患病。 第二年,刘庆出发前往自己的清河国,并再次以忠孝的姿态告诫清河国的百官,对自己实行监督。

和熹皇后邓氏对这位夫兄也十分青睐,对他所赐多有殊礼,又因担心殇帝尚在襁褓,不足以治国,将刘庆的长子刘祜与正妻耿氏留在京中,以刘祜为储副。最终,在殇帝离世后,和熹皇后将刘祜立为了皇帝,是为汉安帝。

历史的转折来得悄无声息,就如此刻天边波谲云诡的风景一般,或许刘庆都不曾预想到皇位会再次回到自己这一脉的子孙上。

光影变化万千,我操纵着飞机环绕着冢茔,不时发出惊叹之声。同行人心急于观赏夕阳,陆续先行上了冢,也在我镜头下烘托出了这冢茔的庞大。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这冢的形状,从空中看应该是一个已经被挖过的圆形,与洛阳的东汉帝陵十分类似。听当地朋友说,原先这冢的大小要到我们所处道路另一边的田里,是早年挖土烧砖,才导致了它的个头变小。这与邯郸磁县那边的情况非常类似。无意中留意到门口介绍牌上所述,描述里说此冢是覆斗状的,因不知道立碑时封土的具体形状,我暂且存疑,但如果是东汉墓,理论上圆形的可能更大。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在冢的南侧之地,收了一半的玉米,将墓道的轮廓粗略展现,让我不禁惊呼这形状收得也太神奇了。

见地面上空空,我问及朋友这里以前是否有过石像生。朋友说没有,但六几年的时候,山上有疑似加工过的大块青黑石,不确定是不是石像生之类的残料。这回答让我想到了磁县和唐陵的一些故事。于是我又问及他当地的山是不是指墓?当时冢上是否建过砖厂方便烧砖?还有某一特殊时期是否也就近取料,将石像做成碾子,水槽这类的?朋友说当地都称汉墓作山。这里建过砖厂,不过烧砖不成。石像生确实没有见过。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在屏幕中欣赏了多时陵前晚照,我迫不及待地爬了上去。陵顶,大家正在拍着可遇难求的夕阳美景~秋风萧瑟,陵上的树木在风中摇曳生歌,仿佛还在诉说着远去的故事…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突然想起了2019年那次难忘的洛阳之行,想起了上次在章帝敬陵疑冢前,那片绝美的艾草原。那次也是好几个人,也是阴阴的天气,我们在陵前的艾草原上拉起了个大圈圈,又挥着手,仿佛在做祈雨的仪式。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东汉因为夹在强大的西汉与精彩的三国间,常常被人们忽视。而东汉的帝陵,似乎也因此在历史的长河里被大家淡忘混淆,时至今日,北邙山上的诸多东汉帝陵,仍未有确切的定论。可此时此刻,我却更希望我们先前所走的疑冢是章帝的敬陵。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思及此,我不禁来了兴致,毕竟这里也是章帝之长子的疑冢呀。于是我唤着大家在冢顶站成了个圆圈,来个跨越时间地点,连通父子的圆,希望生前总有隔阂的他们,死后也能常团圆。凡事难圆满,终归想要个好的念想!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飞机在头顶盘旋了多时,记录下我们的身影后,我才试图在陵顶降落。因为荒草的关系,降落时桨叶难免旋起些枯草。

收好了东西,红日也已融入云间。大家陆续下了冢,我有些不舍,总觉游兴未尽

见我徘徊其上,红树大师get到了我的状态,忙接过我手里的东西,让我赶紧在陵上跳一段。

于是吹着迎面而来的风,在这残存的光晕里,我在冢上跳起了舞。今日来此,特意穿了山东汉画像石上见到过的曲裾,配上画像石上翘袖折腰动作,旋转间,竟觉眼角酸涩。走陵难免的伤感,也随之融入草木的低泣里。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或许是因为汉和帝的离世,使得刘庆悲伤过度,病体难愈;或许是就国的一路舟车劳顿,又水土不服;或许是自幼时起便郁结于心。来到清河国一年,其子刘祜在洛阳登基仅仅四个月后,刘庆便在封国清河离世了。时为东汉延平元年十二月甲子。

离世前,这位大王所思的非家国天下,而是一段惹人遐想的感情。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是来自古人的浪漫,可对于帝王将相而言,有多少能与真正心爱的人同穴而眠呢?此墓的主人,无疑是幸运的。

汉安帝的生母左小娥,非刘庆的正妻,幼时因伯父之罪,家里被没入掖庭。汉和帝初赐宫人给诸王时,刘庆听闻其善史书,喜辞赋,才色俱佳,便赏赐傅母将她求来。此后,对她钟爱有加。左小娥死时,葬于京师洛阳。而刘庆病重时已身在封国清河,于是他临死前上书邓太后祈求左姬骸骨。邓太后感其志,令人送左姬丧,与他合葬于广丘。其葬仪,也倍加殊礼,堪比帝王。前往持节吊祭之人,就是邓太后的兄长车骑将军邓骘。

等到邓太后仙逝,汉安帝下令追封了其生父母为孝德皇,孝德皇后。墓曰甘陵,庙曰昭庙。置令、丞,设兵车周韂,比章陵。又封其嫡母为甘陵大贵人。尊刘庆之祖母宋贵人曰敬隐后,陵曰敬北陵。对于其余尚在世的弟妹,安帝也多有加封。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作为东汉第一位外立帝王,安帝对父亲,母亲,嫡母以及祖母的追尊,是孝义之表达,也带有浓烈的政治色彩。章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祖、父之陵。刘庆能享有相似的待遇,显然是安帝刻意为之。而敬陵为章帝之陵,因和帝知晓身世后曾为母亲赐葬敬西陵,如今这敬北陵也有着比肩之意。当初刘庆不敢为之事,终究在儿子做皇帝时完成了。“生虽不获供养,终得奉祭祀。”若泉下有知,刘庆当真是再无遗憾了。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沿着小道曲折下冢。冢的东北角,一棵孤树立在冢上,尤为显眼。一直以来,我都喜欢看冢上的树,总觉得他们的朝向是一种遗憾,带着留恋不舍的意味。听朋友说,《堂邑县志》里的地图,是有很多古树的,在特殊时期被砍了,蛮可惜的。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在朋友的指引下,又寻到了冢边两方已被草木覆盖住的文保碑。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03 清河故地

堠堌汉墓文保碑上的名字以地名命名,并未提及清河王。事实上,在今河北邢台清河县的冢子村西,也有一处省保被认为是甘陵的疑冢,并且是一处墓群,据当地介绍牌上介绍,其内还出土过金缕玉衣等物。从地名的沿革,和出土物来看,似乎也是汉冢,也是帝王级别的。

但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今日之清河县的范围,肯定非汉时之清河国的大小,不仅仅是面积小了很多,如果按明代的《清河县志》来看,明代最早可以追溯的清河县城是宋代修建的清河旧城,到元明清时,县城已经迁址多次,这与当时的水灾还有战事均有关系。所以现在的清河县所在之地,并不一定是汉代清河国的国都治所。

清河国与清河郡历来领县多,面积大,又有过多次调整,治所迁移。曹魏末,清河与平原因为划界问题曾有过持续八年之久的相争,可见清河在历史上的区划变动之大。而与刘庆之陵墓相关的几个重要地名,从曹魏以来的地理志上看,也存在着后世偏差。所以对刘庆墓的探索,似乎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地方。

如果堠堌汉墓为清河王的甘陵真冢,为何会在聊城?聊城是否属于古清河国?这个疑问我来前便有。查看当地的《堂邑县志》,堠堌集及冢在堂邑县城之西北方向,当时已经有很大规模。其中只提到了“堠堌冢,在城北五十里,大邱崛岉,土花斑斓,相传是古冢。通志以为毛州故城,又有谓禹治水时以青泥封,简使系龟印其上,诸说皆妄也。按堠字从土,必是古堠无疑。”却并未提及其墓主人的身份。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图片来自《堂邑县志

反倒是《清河县志》里提及:甘陵俗名英陵,在县东南三十里,与莲花池附近,汉安帝父孝德皇、生母孝德皇后葬此,一在旧城东北角,相传耿贵人葬此,土人谓之皇姑坟,或係皇母之讹。

《广平府志》里也提到晋省甘陵县,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为清河国治,后魏又置清河县,并清河郡于古厝城。高齐天保七年,又移清河县于故信成,改厝城约贝丘,寰宇记,清阳县亦为贝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方舆纪要,隋开皇六年改贝丘为清阳县,属贝州,时亦谓之清河。又引寰宇记中古清阳城在(清河)县东南三十五里,后魏孝昌三年,葛荣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县……依水经注核之,应在汉清阳县故城南信成故城东南,即郡国记所云隋清阳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在今郡东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

这两处县志所言的清河王墓,应该指的都是今清河县冢子村的那座。但按《水经注》里河水故渎,漯水与清河三条的记载:

河水故渎东北,迳发干县故城西,又屈迳其北,王莽之所谓戢楯矣……大河故渎又东,迳贝丘县故城南。应劭曰:《左氏传》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余按京相璠、杜预并言在博昌,即司马彪《郡国志》所谓贝中聚者也。应《注》于此事近违矣。大河故渎又东,迳甘陵县故城南。《地理志》清河之厝也,王莽改曰厝治者也。汉安帝父孝德皇,以太子被废为王,薨于此,乃葬其地,尊陵曰甘陵,县亦取名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图曰甘陵,是周之甘泉市地也。陵在渎北,邱坟高巨,虽中经发坏,犹若层陵矣,世谓之唐侯冢,城曰邑城,皆非也。昔南阳文叔良以建安中为甘陵丞,夜宿水侧,赵人兰襄梦求改葬。叔良明循水求棺,果于水侧得棺,半许落水。叔良顾亲旧曰,若闻人传此,吾必以为不然,遂为移殡,醊而去之。大河故渎又东,迳艾亭城南又东,迳平晋城南

漯水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城内有金城,周币有水,南门有驰道,绝水南出,自外泛舟而行矣。东门侧有层台,秀出云表,鲁仲连所谓还高唐之兵,却聊城之众者也。漯水又东北,迳清河县故城北。《地理风俗记》曰:甘陵故清河。清河在南一十七里,今于甘陵县故城东南,无城以拟之。直东二十里有艾亭城,东南四十里有此城,疑即清河城也。后蛮居之,故世称蛮城也。漯水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城内有层台秀上,王莽改之曰加睦也。右与黄沟,同注川泽。黄沟承聊城郭水,水泛则津注,水耗则辍流。自城东北出,迳清河城南又东北迳摄城北,《春秋》所谓聊摄以东也。

清河东北迳广宗县故城南。和帝永元五年,封皇太子万年为王国。田融言,赵立建兴郡于城内,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清河之右,有李云墓……清河又东北,迳界城亭东……清河又东北迳信乡西。《地理风俗记》曰:甘陵西北十七里有信乡,故县也。清河又北,迳信成县故城西。应劭曰:甘陵西北五十里有信成亭,故县也。赵置水东县于此城,故亦曰水东城。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汉桓帝建和二年改清河为甘陵王国,以王妖言徙,其年立甘陵郡,治此焉。

又东北过东武城县西。清河又东北,迳陵乡西。应劭曰:东武城西南七十里有陵乡,故县也。后汉封太仆梁松为侯国,故世谓之梁侯城,遂立侯城县治也。清河又东北,迳东武城县故城西。《史记》,赵公子胜号平原君,以解邯郸之功,受封于此。定襄有武城,故加东矣。清河又东北,迳复阳县故城西。汉高祖七年,封右司马陈胥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乐岁。《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三十里,有复阳亭,故县也。世名之曰槛城,非也。清河又东北流,迳枣强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云: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晏为侯国也。应劭《地理风俗记》曰:东武城西北五十里,有枣强城,故县也。

又北过广川县东。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

可知郦道元笔下的贝丘有两处,一处在大河故渎的北岸,一处是博昌之贝丘。甘陵的位置,也在黄河旧道的北岸,发干故城的东北方向,所以挨着的是北岸离甘陵故城较近的贝丘故城,而非博昌之贝丘。

漯水向东北先经清河县故城,又向东过艾亭,随后东北过博平,可见当时的清河县故城位置也比后世位置靠南,应近漯水。

而清河所流经之地的清阳县故城后世改为清河,但实际与漯水和大河故渎所过的清河县故城不是一处。排列下来,从南向北,大致应该是漯水,清河县故城,大河故渎,甘陵县故城,清阳县故城和清河这样的关系。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按古人喜欢背山面水的风水,又喜欢择高地而居。贝丘本身应该就是符合这样条件的高地。贝,是临水残存的一种表象。这处陵墓当离黄河故道不远,所以才以大河故渎的水经来记录甘陵。而清河县之冢,距离黄河故道比堠堌远上许多,离清河反而更近。按理说,应以清河的水经进行叙述。综上而言,至少在郦道元所在的北魏时期,他理解的甘陵应该更多指向堠堌汉墓,而非今日清河县之冢茔。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后汉书》里描述刘庆与左姬合葬于广丘,这个广丘显然也有高地之意。从《后汉书》的郡国来看,清河国下辖之地,有甘陵,贝丘,东武城,鄃,灵,绎幕,广川七城。并没有广丘之名。个人猜测若非单纯形容地势之词,也可能为贝丘的讹传。

《临清县志》中关于贝丘有:汉贝邱故城,在今城东南近古村西,后汉时属清河国,据太平寰宇记云,贝邱故城在临清县东南十五里,城中有贝邱高五丈,周五十步,兼有后汉贝邱长博陵刘伯言,北海苑孟舆二碑,文字已磨灭不可考,按宋时县治在今城南旧县村,由旧县村至近古村,恰十五里,今其地尚有城形可考,惟二碑久已无存。

堠堌汉墓在临清市的南侧,与县志里所说的贝故城的方向基本吻合,又属于清河国地界,应是符合合葬于广丘描述的。

结合《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 青徐兖豫》图中的大河故渎,漯水流向,似乎更容易理解《水经注》中这几条河的走向。从图示来看,此处的清河与甘陵,较之其他时代,离黄河故渎更近,恰在今堠堌汉墓北,临清县南,更为符合堠堌即甘陵之假设。不过图示里的甘陵已经不是单独指代刘庆之墓了。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图片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东汉 青徐兖豫》

刘庆死后,邓太后分清河国为两国,令刘庆子虎威袭了清河王爵位,少子常保袭爵广川国。然而第二年,常保薨逝,因无子而广川国除,广川并回了清河,厝县改为甘陵县,成为了清河国的治所。

三年后,虎威薨逝,同样没有子嗣。邓太后为延续清河王血脉,复立乐安王宠子延平为清河王。延平在位三十五年薨逝,其子刘蒜袭爵,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东汉冲帝时期。因冲帝离世,太尉李固欲立刘蒜为帝,但因大将军梁冀与梁太后共立质帝,最终刘蒜返回了封国。刘蒜虽然颇有人望,但后续又得罪了宦官,所以在质帝死后,他第二次无缘帝位。汉桓帝时期,清河国封内刘文与刘鲔欲立刘蒜为帝,造反被杀,刘蒜因此受到牵连,流放桂阳后自杀。大将军梁冀厌恶清河之名,所以将清河改为甘陵,又立安平孝王子经侯理为甘陵王,并奉孝德皇祀。此后清河国变成了甘陵国。到曹魏时才复名清河。

章怀太子李贤在《后汉书》的校注里强调了:甘陵,孝德皇后之陵也,因以为县,今贝州清河县东也。甘陵故城在今贝州清河县西北。也证实了清河县与甘陵县故城的位置关系。贝州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周灭齐后,时分相州之清河郡置贝州,源于贝丘之名,治所在武城,如今清河县范围内的坝营镇等地名,或许也是根据贝州得来。

唐代武德五年,割魏州之馆陶、冠氏、堂邑,贝州之临清、清水。置有毛州。又分置沙丘县。贞观元年,废毛州,省沙丘、清水二县,以堂邑属博州,临清属贝州,馆陶、冠氏属魏州。可见北周之贝州涵盖了临清等地,但贝州的治所已经向北移动了很多,到了武城,唐代的堠堌已成为三州的交接之地了。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 唐 青徐兖豫

另一个要说明的是,《隋书》地理志中:清河旧曰武城,置清河郡。开皇初郡废,改名焉,仍别置武城县。十六年置夏津县,大业初废入,置清河郡清阳旧曰清河县,后齐省贝丘入焉,改为贝丘,开皇六年改为清阳。又有后魏候城县,后齐省以入武城,亦入焉。武城旧曰上城。开皇初改武城为清河县,于此置武城。历亭开皇十六年分武城置焉。漳南开皇六年置,曰东阳,十八年改为漳南。有后魏故索卢城,后齐以入枣强,至是入。鄃旧废,开皇十六年置。临清后齐废,开皇六年年复。又十六年置沙丘县大业初废入焉清泉后齐废千童县入。开皇十六年置贝丘县,大业二年废入。清平开皇六年置,曰贝丘,十六年改曰清平。高唐后魏置南清河郡,后齐郡废。经城后齐废,开皇六年置,十六年分置府城县,大业初省入焉。宗城旧曰广宗,仁寿元年改。博平开皇六年置灵县,大业初省入。茌平后齐废,开皇初复。

淄川旧曰贝丘,置东清河郡。后齐郡废。开皇十六年置淄州,十八年县改名焉。大业初州废。

长山旧曰武强,置广川郡,并东清河、平原二郡入,改曰东平原郡。开皇初郡废。

不难看出,贝丘作为地名不止出现在一地。从北魏到隋代,贝丘,清河,武城等地名因为废立多次,彼此很易混淆,位置沿革替代较多。又有东清河,南清河等多个清河地名。如果沿用至今,早已非汉时之地理。

加之查看了黄河下游的河道历史变迁情况,从西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黄河不仅仅有了大幅度的改道,且改道频繁,还出现了往复情况。清河国所在之处正处于黄河改道活跃度极高的地界,这使得清河在地理上不得不因为黄河改道产生县治城市的变迁,并且在区划上产生割裂。这与邺城有着相似的问题。

为了搞清刘庆甘陵的位置,翻阅了好几本地理志和县志,其实我依旧不能得出肯定的结论,但个人以为东汉时的清河,甘陵,当在今临清以南,聊城以北,所以堠堌汉墓为甘陵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一段东汉的往事,就这样隐于昔日的清河国境内,隐于眼前的汉墓之下。从清河到甘陵,从贝丘到广丘,地名上的变化,地理上的距离与变迁,似乎仍有些需要我们去探究的东西,或许要等到他日这墓中证明墓主人身份之物出土,才能知晓结论了。唐时星光的分割线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在冢前鞠了三躬,拜别大墓。虽然我仍有诸多疑问,例如堠堌一带似乎古来只有一冢,是刘庆作为孝德皇,陵寝被独立于此?后世清河国、清河郡位置多有变更,导致陵墓位置多变?还是因为其子孙多薨,后世过继来的子孙另择地而葬?一切或许都随着时间,埋葬在了这片土地之下。夕阳已失,黄昏之后的大地暗淡了光彩。在最美的时间点,与这座大墓相遇,怎奈他们离去后的岁月里,东汉也正是从安帝时起,走向了下坡路呢?…而今日离去后,又有多少人还会来到这里,拜谒他?……

堠堌汉墓·东汉孝德皇刘庆疑冢

参考文献:《后汉书》,《水经注》,《北周地理志》,隋书》,《旧唐书》,《清光绪《堂邑县志》,清光绪《广平府志》,民国《清河县志》,民国《临清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陈昆麟 徐燕萍《孝德皇陵考》——撩开【堠堌冢】神秘的面纱

 堠堌汉墓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