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下)

(2022-10-24 21:32:30)
标签:

历史

旅行

石窟

魏晋南北朝

文化

分类: 佛国の痕迹

目录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上)

1.缘起

2.山间失道见飞营

3.崎岖桃径通天落

4.壮哉国宝守护人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中)

5.蜀地江陵撼乾坤

6.金石不朽颂周歌

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 (下)

7.二尊宝堂今安在

8.后记与缩减版视频

接《北周文王碑•龙泉深处的蜀地颂歌(中)
 

 

7     二尊宝堂今安在

 

上篇提到碑中的最后一部分写道:

乐等……故于分东之岭,显益之冈,天落石旁,为王敬造佛二尊宝堂。药王在其左,普贤在其右;文殊师利,挟持两厢飞天化生,在上驰翔;狮子吒呰,在下侏张;百神庄严,内外黄黄;鉴察愚真,济其道场。前立灵碑,文字书扬;龟龙交般,岩巍昂藏……

想来眼前这块巨石便是文中所提及的天落石,按碑中记载,佛道二尊宝堂建于天落石旁。这二尊宝堂的内容,涉及了药王,普贤,文殊,并且有飞天等形象存在。龟趺和龙首,出现在灵碑上,如今的灵碑既然是凿于天落石,那是否说明其余造像所谓的“旁”其实也是天落石,只是相较碑而言的方位?

不过这块石上如今有五十余窟,到底哪处才是当初强独乐等人为宇文泰所修的?一个个疑问接踵而至。

最终让我们觉得值得参考的,或许是狮子的形象。因为很容易让你联想到一入此院时正对着的主窟下方。

图片图片图片

踱到主窟跟前,这主窟刚好是佛道并坐的。宇文泰本人对道家有所推崇,对佛家也较为宽容,或许因此强独乐等人选择了建造佛道二尊。而北魏以来,因法华经的故事,二佛并坐的主题也很流行。

此龛之中,佛两侧为二弟子和两位胁侍菩萨。道两侧有两位女供养人和两位执着笏板之人。侧面还有两个道家装扮之人占据了原本力士的位置。这些人看起来也并非碑中提到的“百神”形象。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再观主佛衣着和胁侍菩萨,悬裳和衣领等雕刻确有些南北朝的遗风,但佛像的袈裟款式又不太像北朝的。

还有一处比较奇怪的描述,“药王在其左,普贤在其右;文殊师利,挟持两厢”,按理说,文殊普贤胁侍两侧比较常见,可这里却强调了药王在其左。或者可以理解为“其”指的是主佛,主佛周围共有药王和文殊、普贤…但这便与眼前所见的情况有了较大出入。此外,在这些造像之上,也并没有寻到飞天的踪迹。所以当看完碑回看这窟时,既怀疑它的初建年代,又不敢肯定此窟是否为后世改刻过的北周之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而站在窟前,此窟给你更多的感觉便是唐风。特别是那两位女供养人,不论衣着发型,还是形似唐墓壁画中的叉手礼,似乎都与北朝的相去甚远。那位红色袈裟的僧人,与南北朝时,沙门黑衣的特点,难以对上,不过不排除为后世的彩绘修复。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当时与红树姐琢磨了许久也不敢乱下结论,看了周围介绍也提及主窟为唐代造像,门口的介绍牌则说学界对这佛道二尊宝堂仍存在争议。回来翻查资料后,可能更为认同这个窟存在历代叠加的情况,所以出现了当初强独乐等人初建,后世又在原造像的基础上进行过毁坏重做或者单独加入了其他元素细节的情况,故而使得窟内的造像厚度不同,风格不同。

而彼时为了寻找北周遗留下的其他痕迹,我也是绕着整块大石转了两圈,一一欣赏着这里的各个小龛。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时光的痕迹,让大部分石刻伤痕累累,不少雕琢简单粗糙的造像都已经面目全非。但在风化的石壁上,依旧能寻到精美之物。

这组唐风甚重的造像,背屏与璎珞华丽细腻,形象也与周末隋代一脉相承。

图片图片图片

偶然抬头看到的地藏王这组,突然发现主佛边上是三个胁侍,不禁多看了几眼,奈何也是光阴寂寂,无法分辨。

图片图片

还有一窟的两个力士,形象十分幽默生动。

图片图片图片

天落石的背面,其实也存有石窟,只是年久风化,多已难辨。

图片

 

图片图片

在天落石的顶上,建有一处现代的亭子,名为听景亭,不失为一处风雅之地,本想来此绘画,但是又想面朝石窟,故而作罢。

图片图片图片

寻找之间,除了五十余窟的造像,大石上诸多的题记也成为吸引我们的元素。

特别是一块大历六年的造像碑,此碑上隐约可见“三道教”,“周文王”,“故后周”,“文王之名班列将军……”等字样。最有特色的,是碑首上的迦陵频伽形象,这与敦煌石窟中的极为相似。或许,如王敏庆先生总结的长安模式,北周的造像风格在平定江陵之后,吸收了南朝的元素,又与原本继承的北魏元素结合,故而形成了以“汉化”为主的艺术形式,并且一直影响到隋唐。天落石留下最多的也是唐代的造像。

图片图片

历代观览叠加的痕迹不止于大唐,除了“大历五年”,“大历六年”外,石壁上还可以寻到“政和二年”,“道光”,“宣统”等等,以及近现代以来的文保修复记录……历代的题记体现着这处深山古寺的不寻常,或许唐代的石佛寺香火鼎盛,常常吸引来远近之人,这从侧面印证了当初强独乐造碑选址时,“班告天下”的目的。只是繁华已远,如今的这里已成了山中的净土。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从唐至清,历代之人在这里留下文字,开凿佛窟,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宋人宋京刻下的两首诗歌。

诗歌缺失了两字,联系前后文,读的时候便自己加上了两字,字不知对错,但我想即使隔着800年的光阴,宋人与我,在回看那段历史时,感触多少是一样的。
 

图片

征西将帅念君王,刻石巴山事渺茫。

(千)载衣冠付冥寞,路人无语奠椒浆。


 

典章文物一朝完,有子何忧霸业难。

(怎)使阿坚生肉角,至今遗恨碧峰寒。

北周的命运如此短暂,宇文泰,宇文护,宇文邕,宇文宪其实都算是人中之杰,也都用自己的方式,在这场乱世中活出了精彩,为北周赢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可能性。

可惜,北周的气运终究没有持续到大一统的到来。杨坚所谓的五柱入顶,或许只是额头突出被后人神化的长相,但他却着实成了乱世里的宠儿。

在北周末年的动荡之中,宇文泰的女婿王谦虽然欲在蜀地反对杨坚的篡权,可是他却没有使用齐国降臣高阿那肱的上策,亲自领兵,反而用了中下之策应对。历史似乎总在循环着悲剧故事,当初的萧纪失了人心,蜀地守将接连投降,让宇文泰的得蜀变得轻而易举。如今,王谦所用之人竟然也是暗通款曲,终是逃不过身死国灭的命运…

图片

寻不到北周当初的佛窟,只得在主窟处拜了拜,聊表心意。

从公元553年到580年,短短27年的光阴,蜀地的主人从南梁变为西魏变为北周,又成了未来大隋帝王的手中之物…这块天落石,还有其上歌颂宇文泰功业的文字恍如昨日的光景,在远去的光阴里仍在闪耀光芒,可转眼间,那些功绩却已为他人做了嫁衣,遗憾…却无奈…

看了多时的碑刻,大家在文王碑附近的楼梯和桌子处做上了自嗨锅,又拿出了画具,开始作画,小胖则继续跑去与师傅聊起了天,从守护文王碑聊到蜀地风物,还有龙泉一路的仙桃。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光阴易逝,不知不觉已经在文王碑呆了一下午的时间,与师傅告别时,师傅建议我们走另一边大路下去,但是因为车子在村里,还是要从原路返还。

图片

但刚刚踏上征程,看到下来的那个大陡坡,小胖和小方就已经软了,所以我提议我和红树姐去取车,绕道开过来接一下家属。

于是不敢耽搁,一路快走,再无心拍照,虽然这次是一路上坡,但我们还是卡着20分钟整返回了村子。买好冷饮,然后迅速开车绕路前来。

因为导航无法直接从这条路导到文王碑,所以手动导航柳沟,突然发现看完文王碑瞬间脑子很清明,指路也是嗖嗖的,感觉我们真的是一分钟都没耽误。虽然柳沟村上来的路也是崎岖,但好在可以开车上。当车子出现在文王碑小院的门口,感觉家属们都兴奋坏了~再次与师傅告了别,拿着在师傅小院里买的仙桃,边啃边下了山~

回看行程图,卫星上我们果然是转了完美的一大“圈”~也理解了村民说的绕远概念…

图片

8    后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这篇从成都回来的7月中断断续续写到10月中才完成,本来计划是想在8月23号发布,刚好赶上师傅守护在此的周年纪念日,可惜我这龟速…

因为对北朝的喜爱涉足至此,也从高家死党,对宇文泰有了新的认识。关于文王碑整理出来的完整版,本是计划一次发完,但因为太长,最后又改分了三篇,算是对整个寻访过程还有此处的前世今生作个记录。

蜀地的赞歌,在金石之上歌咏了千年,如今又有这么好的守护人继续守护,唯愿在这漫长的光阴里,他们都能长长久久~

图片图片

参考文献:《魏书》、《梁书》、《周书》、《北史》、《资治通鉴》、胡开全《北周文王碑考释》、雷玉华《成都龙泉区北周文王碑再调查》

简短版请看视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