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

(2022-12-01 10:51:37)
标签:

历史

魏晋南北朝

文化

古画

旅行

分类: 古城の遗骸

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展柜之中,藏有一卷中国宋代摹本的古画,名为《北齐校书图》。旧传此画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现今多认为该画为北齐御用画圣杨子华的手笔。

绘画在古代本就是一件相当烧钱的事情,因此也成为帝王贵胄附庸风雅,相互攀比的爱好。杨子华的笔下之作,非一般人可以轻易求得,其画作中亦夹带着当时上层人士的好恶与需求。虽是所存寥寥,却异常珍贵地记录下了北齐这个疯狂的伪朝一直以来被我们遗忘掉的真实。

这幅泛黄的绢本上,绘制了20个人物,讲述了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的校书故事。彼时,河东秀才樊逊,与冀州秀才高乾和、瀛州秀才马敬德、许散愁、韩同宝、洛州秀才傅怀德、怀州秀才古道子、广平郡孝廉李汉子、渤海郡孝廉鲍长暄、阳平郡孝廉景孙、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开府水曹参军周子深等十一人,奉北齐文宣帝高洋之命,校定群书,以供崇尚儒学的皇太子高殷使用。

翻开卷轴,卷首之处的一组图,中间的人物头顶总角,留着虬髯,一身赤色翻领长袍,脚踏着胡靴,正坐在当时流行的胡床之上。他手执毛笔,在对面人所捧的卷轴上书写着文字,显然是校书时的主笔人之一。他面前的两个侍从,服素色袍,着靴,头顶黑介帻,腰间系有精致的鞶囊,一人作执笔思考状,另一人恭敬举着展开的卷轴,侍侯着主笔人文墨。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从他们的袍和靴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是偏胡人的打扮,主笔人所坐的胡床,也非本土化的产物,而来自草原民族。为什么修书之人要穿胡服,胡靴,坐胡床呢?这与北齐帝王们所处的时代和其出身背景密不可分。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娄睿墓壁画《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小南海石窟

《北齐校书图》初诞的时代处于南北朝对立之时。

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北魏洛阳的鲜卑贵族主动汉化,生活安逸奢侈,但曾经防患柔然的六镇武将们则趋于了边缘化,被未随时代更替的严格政策所束缚着。经历了外戚当权,太后、权臣和幼主先后当政,北边的矛盾并未有效解决,最终致使了六镇之乱爆发。这样的冲突,也让北魏晚期乃至后续衍生出来的东魏北齐,从推崇汉化转为重新推崇起胡化。

而北齐的实际奠基人高欢,因祖上犯罪被徙,成长于北魏当初抵御柔然的怀朔镇。怀朔镇的镇将和戍防的主要军人都是鲜卑人,高欢本人深受鲜卑的影响,是一个鲜卑化的汉人,其字贺六浑,也是鲜卑名。后来,高欢娶了鲜卑富女娄氏为妻,所生的孩子更成了鲜卑和汉人的混血。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高欢及后来的北齐诸帝,更愿以鲜卑自居。尽管北齐建国后的服饰等制度,不少继承了孝文帝以来的汉魏之制,但他们的常服,多以圆领袍,翻领袍这类便于骑射的胡服为主,生活方式中也充满了鲜卑元素,这一点,不仅仅在校书图中得以印证,在诸多北朝的遗存里也有所体现。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九原岗墓壁画《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周孝陵陶俑

当然,受到胡化影响的不单是男子的服饰。在这组画面主笔人的身后,两位侍女身着窄袖上襦,其内透出曲领衫。

在孝文帝汉化时,曾因见妇人穿夹领小袖,而认为是汉化不够彻底。至于曲领衫,《后汉书》中东夷列传里曾提到濊男女皆衣曲领,而在魏晋以来,特别是北魏以来,曲领逐步进入等级服饰中,甚至出现在皇太子,百官身上。由此观之,此类服饰均带有一定的胡化色彩,非本土的汉家风格。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曲领示意:北魏静陵石刻《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曲领示意:北周彭村石窟《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曲领示意:北朝九原岗墓壁画

这两位侍女一人捧着卷轴,一人拿着腰带和绑带,似乎正等待着主笔人的吩咐。在她们的身后,立着一个穿圆领衫,玄色袍,着靴,戴黑介帻的人,他手中举着卷轴,眉头微皱,正在细细研读。这组画面的左侧,还有一穿赤色袍,着靴,戴黑介帻的人,他正捧着卷轴,走向画面的中部。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画面中间的一组图,四位士大夫样貌的人坐在铺了席子的榻上,许是天气炎热,他们裹了介帻,穿了裲裆,裲裆外面随意披了件薄如蝉翼的广袖纱衣,有的撸着袖,有的滑了肩。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他们的衣着与刚刚那组人物有着明显的区别,是褒衣博带的儒生打扮。裲裆,最早见于东汉的《释名·释衣服》,样式类似现在的内衣背心。《琅琊王歌》中提及“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描写的便是这类服饰。在魏晋南北朝时,裲裆越发流行,也逐渐演变为外穿的款式,并在北魏时期纳入了等级体系里。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裲裆示意:北魏明堂遗址《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裲裆示意:北齐娄睿墓壁画《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裲裆示意:北周李贤墓壁画 photo by 红树常盘《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裲裆示意:唐元陵石刻

裲裆外,几人所披的飘逸大袖,充满魏晋时的风骨。当时,因天师道盛行,玄学清谈也成为时尚,文人墨客们追求仙风道骨,洒脱不羁的状态,常以酒水配五石散服用,服用后因身体发热,所以衣着上也喜以轻薄,飘逸为主。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这些服饰中所带的汉家气息,以及他们所坐的汉家传统榻,流露出当时鲜卑化的北齐所受到的汉文化影响。

事实上,西晋以来,胡汉的融合一直是时代的大主题,五胡的君主们在与汉家发生冲突的同时,都在努力学习着汉家的文化,标榜着自己继承了汉家的正朔,以求得认同。

北齐承自北魏,很多政策与北魏孝文帝汉化以后的内容一脉相承。高欢也很清楚胡汉之人对他的创业有着不同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他常对鲜卑人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又对汉人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此外,他欣赏重用汉人武将高敖曹,只要有他在时,都用汉语说话,以表达自己的尊重。后期高澄任用崔暹等汉臣,高洋、高殷依赖杨愔等汉臣,也都是自诩鲜卑政权的北齐帝王们,在试图用汉人的力量平衡朝堂中的鲜卑之力,并让擅长打仗的胡人可以和擅长治国理政的汉人一起同心戮力,相辅相承。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朝陶俑《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朝陶俑

这画面中的四位儒生,正是北齐笼络来的汉家人才,也是这次校书的校书人们。他们并不在意自己的衣着随意,此刻也都专注在自己的事情里。或提笔思考;或奋笔疾书;或一脚搭在琴上,一手牵着他人衣带;或将笔别在了发上,正欲穿靴离去…

几人显得忙碌异常,而在没有网络化检索,复制粘贴功能的古代,校书的任务需要他们拥有渊博的知识,并翻阅大量典籍才能顺利完成。所以,古代的校书往往是官方的行为,需要倾全国之力,募集人才,赋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物力财力来完成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

魏末大儒徐遵明通《尚书》,又讲《周易》,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位名师。参与这次校书的不少秀才,便是出自其门下。主修人樊逊,在尚书擢第时为当时第一。另一个修书人马敬德,学识渊博,后来还做过北齐后主高纬的老师。至于参考书籍的搜罗,一方面来自大齐秘府的藏书,另一方面,则从太常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等多书的世家大臣之处,收集来别本三千余卷。

为了让这些人才踏实修书,高洋也是设想周全,为几人派来侍候之人,又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活动,好在修书之余让他们放松身心。从画中来看,他们坐着的榻上,摆着砚台,投壶,古琴,果脯盘,酒杯等。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一个小厮,此刻正在榻边弯腰为那位欲离开的主笔人提靴,他的发型是现在也挺时尚的瓜皮头。

榻的四周还立有五位宫女。她们皆穿着窄袖上襦,齐腰长裙,系着披帛,其中的两位还套了半袖的纱衣。她们梳着不同的发髻,额前有佛像的螺发之感,类似现在的戏曲刘海,她们画着浓郁的鹅黄妆,或捧着隐囊,或捧着凭几,或捧着汗巾,或拿着水杯,或一手执壶一手携卷,行走顾盼间,婀娜生姿。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卷尾处,三位随从和两匹马,似乎正等待着校书人们完成工作后归家。其中的一位牵马人,头戴毡帽,络腮胡须,有胡人的样貌,另一位赤色翻领袍的牵马人,腰间系着鞶囊,皮肤白净,有鲜卑人的感觉。两匹马儿形态生动,都是一蹄悬着空的歇脚姿势。马身上的鞍鞯看起来柔软舒适。它们不约而同地扭头看向在看画作的你,眼神中熠熠生辉,仿佛要将你代入画中的那场乱世里,代入铁马金戈的疆场上,好将这幅画背后的故事与你娓娓道来。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局部

高欢,本是怀朔镇的一个小小戍卒,因六镇之乱追随了尔朱荣,逐渐成为他手下的得力之人,后又成为继尔朱后的北魏实权者,拥立了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怀朔遗址 photo by 杜聪《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怀朔遗址 photo by 杜聪

然傀儡的生活并不舒坦,久而久之,元修不满于他遥控朝政,奔往长安投奔了宇文黑獭。于是高欢重新立元善见为帝,迁都于邺城。宇文黑獭在长安毒害元修后又拥立了元宝炬为帝。自此,北魏分为东西两魏。此时的南方,是繁华的佛国梁,当政之人则是高寿的梁武帝萧衍。

那时的高欢,心中很明白时局,认为:“今督将家属多在关西,黑獭常相招诱,人情去留未定。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我若急作法网,不相饶借,恐督将尽投黑獭,士子悉奔萧衍,则人物流散,何以为国?”。所以,他对自己属下的鲜卑武将们十分宽容,但他也默许儿子高澄在适当的时候任用汉臣崔暹等人,以整顿吏治,防止腐败。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义平陵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因高欢离世,其子高澄嗣位,高欢手下的大将侯景不愿屈于小子,奔往南梁。不久后,侯景叛乱南朝,杀入台城。梁武帝,梁简文帝先后身死,南梁内部也陷入了宗室内斗之中。与此同时,本欲计划登基的高澄被刺杀,高澄之弟高洋继承了爵位,很快取代了东魏,建立北齐。等到侯景之乱被平息,南梁的国力已因此乱大不如前。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梁武帝修陵石刻

天保五年(公元554年)之末,西魏和南梁之间又发生了一场改变三国后来命运的大战——江陵之战。彼时,江陵将破,梁元帝感慨“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在被俘前,焚烧了十四万卷书册,以一种毁灭的方式,将这些典籍陪葬了将亡的国祚。或许,在梁元帝看来,更不希望这些典籍落入蛮夷之手。其后的一年,高洋曾欲送俘虏来的萧渊明回国,以图遥控残存的南梁政权,但最终因陈武帝陈霸先的缘故,未能实现。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梁元帝颖陵石刻

在侯景之乱与江陵之祸前,三国的实力和正统性,更趋于南梁大于北齐大于西魏,也就是后来的北周,但借由两战之后,天保七年这会儿,实力已经变为北齐大于西魏大于南梁,也就是后来的南陈了。

北齐建国之初修《魏书》,如今又选在这个巧妙的阶段校对群书,特别针对于《五经》诸史的修撰,可见政治上对士人的笼络,其选题也是意义重大。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国博熹平石经拓印(孝昭帝高演时期,其文襄帝所运石经,宜即施列于学馆。)《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刻经《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刻经

校勘书籍,与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工作有着类似之处,但其工作主题、方式和工作量,特别是校书的意义,则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魏晋以来,印刷术还未普及,书籍的传承多以传抄和师徒相承为准,可以想象抄写过程和复写过程中的讹误与版本多样性。永嘉以后,衣冠南渡,北地朝代更替频繁,胡汉相争严重,所以书籍各有传本,而经典文史,是贻鉴今古的传承之物,对后世的影响最重,也是历朝历代争相表现自己,彰显正统性的渠道。与北齐同时期左右的南梁与北周,也有过类似的政策,如梁昭明太子主修的《昭明文选》,北周时所建的麟趾学等。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疑梁昭明太子萧统安宁陵

《北齐校书图》,反映出了当时已跃居在三国之首的北齐,一方面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另一方面也尝试于文学领域上糅合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博得更多认同的意图。此外,这次校书也是高洋为了给自己的太子高殷铺平道路,笼络人心的手段。

高殷,是个崇儒之人,作为北齐未来的继承人,也是这场校书的直接受益者。他一身的汉家气质,与其父高洋的杀戮性格完全不同,骨子里更是偏儒家的“仁”和佛家的慈悲。他受到汉臣们的拥戴,在治国之事上,也更偏于使用汉臣。若是盛世修文的年代,他应该会是一个很适合做皇帝的人,不过对于乱世尚武的鲜卑政权来说,高殷的汉家气质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高洋在位之时就很担心他未来的继承问题,特别是高洋还有两个很有威望的同母弟弟。为了磨练高殷的心性,高洋曾诏供狱囚于三台,让高殷手刃,但高殷却几次都砍不下去…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邺城三台遗址

高洋死后,高殷果然是不忍对自己的叔叔们下手,汉臣杨愔等人想帮他整顿朝堂,巩固帝位,所以决定外放他的两位叔叔,在政事上多有擅权,也因此使得诸多鲜卑武将倒向了对手那边。最终,在一场本要“加强集权”的宴席中,杨愔等人反被打被杀,高殷也不得不自请让位给了自己的叔叔…北齐的胡汉之争,又一次以鲜卑武将们的胜利告一段落。

再次看向这充满着胡汉融合色彩的画卷。它如此华丽,一笔一划勾勒出的线条,仿佛都在诉说着北齐曾经的繁华。她有着文化,有着人才,有着强盛一时的辉煌,可在胡汉融合的色彩之中,却暗藏着胡汉的矛盾与危机。

福祸相依,拥有了更强大势力与资源的东魏北齐,在处理胡汉矛盾的问题上并不容易,到北齐末期时,以韩长鸾为主的鲜卑势力和以祖珽为首的汉臣势力依旧在明争暗斗,而随着崔季舒等人的被杀,北齐基本成为了鲜卑武将们独大的局势,无法寻到平衡点,在内耗中走向衰亡。

反观之,西魏北周因最初差一点被东魏打到亡国,人口凋敝,不得不另辟蹊径,变中求存,他们追捧《周礼》,建立府兵,为汉人们赐予鲜卑的姓氏,后期又逐步扩充起兵源,从佛寺之中,从平民之中,汲取了新的力量,让胡汉的矛盾得以缓和。

但不论是北周还是北齐,他们都在为胡汉的融合做着努力…也最终,成就了未来的隋唐大一统,让胡汉之文化交融成灿烂的文明。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响堂石窟《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娄睿墓壁画《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周彭村石窟

每一次看到这份校书图,仿佛都能感受到那场乱世里,一个渺小的朝代,倾一国之力,花费诸多时间和资源,渴望得到认可,渴望留给后世子孙们传承。虽然在历史的长河里,北齐只是一个短短存在了二十八年的王朝,并且由于她的败亡,成为了当时的伪朝,但她却在诸多领域上承汉魏,下启隋唐。从泛黄的《北齐校书图》中,我们看到了她曾经标榜着的正朔;从隋唐的体制之中,我们依旧能寻到她的身影;在如今的典籍里,一定还存有那十一位鲜为人知的校书人努力校对过的文字,而那些文字,远比他们的名字更为广泛地为人所知,流传至今。

看,画面正中那牵衣扯带讨论着的两人。他们当时,又是为了哪一段经典中的内容而有所分歧呢?这微妙的细节,被画圣的神笔捕捉下来,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

 

本文原载于《中华遗产》2022年8月

中国画专辑《丹青别有意 画里中国》

原名《《北齐校书图》 失败的正朔王朝》

全文有所增减修改

《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北齐校书图》——失败的正朔王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