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5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十八理学余绪

(2018-05-26 13:18:27)
标签:

清代

理学

心学

官学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理学在清朝算是官学。

 

为什么理学在清朝会成为官学呢?

 

原因之一就是,对于刚刚从部落时代走过来的爱新觉罗氏,讲规矩、讲恭敬、讲禁欲的理学,显然比讲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心学好理解,也更合自己的胃口。这个大概就好比魏晋玄学,也只有魏晋那些士族能玩玩,南朝到萧梁就只能玩佛教,而北朝从一开始玩的就是佛教。

 

原因之二就是,入关之初,正是政治高压之际,到处都是剃发易服,还能在朝堂上大谈学问的,大多都是讲理学的。这倒不是因为朱熹老人家喜欢这一套,朱熹当年也是个坚定的抗战派,朱熹整理过的岳麓书院,在宋亡之时,数百书生以赤手空拳相抗,全数战死,无一降者,只是有了八股文之后,学朱学的太多,泥沙俱下,未免什么人都有。明亡之时,心学本就衰弱,本就被一些人当成误国的替罪羊,他们这样人索引跳出来落井下石一番。

 

但成为官学,虽然能让搞理学的人多一些,却不见得能让理学多繁荣,正如王安石之后,虽然荆公新学做了几十年的考试标准,但在学问方面,却比洛学差得多了。要知道,真正让一个学问繁荣,成为官学未必是好事情,甚至有可能是坏事情,毕竟官学是有标准答案的,而学问最忌讳的,就是有标准答案。

 

所以清朝的理学家们,大多都是熊赐履啦张玉书啦这种,对朝廷忠心,对百姓爱护,官做得很大,名声似乎也不错,但一谈起学问嘛,除了维护理学、攻击心学就没别的套路。

 

还有一些就更过份一些。

 

比如孙承泽。他做过明朝的官,李自成来了,又做李自成的官,清兵来了,又做清朝的官,而清廷都很看不起他。虽然他表示自己很无辜,李自成攻进京城时,他也上吊过,也投进过,但都被救了啊,而且他也没做太坏的事,为官还算勤勉,可有几个人看得起三姓家奴啊。于是只好辞官,收集古董、书画、历史掌故,成了一个非常成功的书画收藏家和书画鉴赏家。

 

还比如李光地。站在大清朝的立场上,他还真是个好官,他清廉勤政,公忠体国,他修水利、治河务,他帮助平定三藩,还向康熙皇帝推荐施琅以统一台湾,都是功劳不小,所以他也觉得康熙信任。但这个理学名臣又似乎不是他看上去那么无可挑剔,他年轻时背叛朋友获得赏识,中年父亲死了为了做官不肯奔丧,晚年临死时冒出个私生子来继承家产。

 

当然也有不那么过份的。

 

比如杨履祥。他之所以成为理学家,主要还是因为与心学的性情不合。他九岁没有父亲,他妈妈就安慰他说,别怕,孔子和孟子两位大圣人,也是从小没有父亲的,你要好好努力哦。所以他算是个非常严谨,也非常讲规矩的人,他严格要求自己,也希望严格要求别人。他最看不惯的,就是那玩心学的人那种轻狂样子,他不喜欢王阳明的《传习录》,说这本书只有两个字“骄”和“吝”,他不喜欢明亡之际,江南复社才子们没事在一起结社集会,与秦淮八艳们唱和,在他看来,这些人不过是些狂生而已,他不喜欢黄宗羲四处讲学,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名士习气,好为人师。所以明亡后他绝了几天食,然后闭门谢客,一直到老都不过是给小孩子做做启蒙。

 

比如陆世宜。他与其说是一个理学家,更象是一个批评家,他批评王阳明格竹子,说竹子不是那样格的,你不研究不分析,只是对着发呆,不把自己格昏了才怪,你那根本不是理学家的格物致知,那只是佛教的参禅。在他看来,心学虽然能救朱学支离繁琐的毛病,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简单,就是把什么都放下了,门槛太低,自己倒没什么,但到后人那里就变味了。当然,对于朱学他也不是完全赞同,他就不太赞成朱熹把性分成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

 

再比如陆陇其。他为官清廉,离任时只有几卷书和一架织布机,据说比当官之前还穷,也很受百姓爱戴,对于捐官制度之类的,也敢于直言,算是个不错的官员。但对于朱学,他却是个标准卫道士。这么跟你说吧,他攻击王学到了势不两立的地步,甚至包括东林党人高攀龙、顾宪成这种在王学和朱学之间的,他也是不遗余力地攻击。在他看来,明朝为什么会亡,就是因为心学啊?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谁在空谈,谁在实干还不是明摆着的吗?心学都是些空谈啊,理学才是实干哪。因为他攻击心学攻击得太厉害了,所以有清一代搞理学的,都尊他是第一人,甚至把他送进孔庙吃冷猪肉。

 

还比如王懋竑,他的做法又与其他人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这么跟你说吧,清初理学与心学互怼,通常有三种模式。一种是调停模式,就是求同存异,大家都别乱骂,大家各有各的好处,不如放在一起看看,比如心学的孙奇逢,理学的陆世宜。一种是攻击模式,火力全开,先把对手按到地上摩擦了再说,比如陆陇其,因为清朝理学是官学,所以心学一派还没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只有理学攻击心学比较厉害。第三种独立模式,大家井水不犯河水,自己做自己就好,比如心学的李绂,还比如理学的王懋竑。

 

王懋竑是怎么做的呢?他编《朱子年谱》。为什么他要编《朱子年谱》呢?因为王阳明晚年写了个《朱子晚年定论》,说朱熹自龙湖之会以后,虽然嘴上说着不要不要,心里却是很诚实的,到晚年慢慢地也有点向陆学靠拢的意思。他这本书让朱学传人很不爽,后来的很多撕逼都因此而生,而王懋竑的意思就是,我把朱熹的生平文章都整理好,那么他晚年到底是怎么想的,不就清楚了么,何必要争,又何须要争呢?

 

清初的理学家大概就是这样。不过,有童鞋就要问啦,宋学不是有很多很多流派么?难道除了朱陆二学,也许再加上浙东事功学派,就没别的了么?理学也不光是程朱学派吧?那些别的学派,有没有重新兴起的呢?

 

当然也有,比如继承宋学之大成,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还算是创立宋学新流派的,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王夫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