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十七 浙东学派

(2018-05-23 12:31:44)
标签:

黄宗羲

心学

浙东

学问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明清两代,大包邮区的人文荟萃程度,实在是让其他地区的人羡慕,以至于考试要专门搞个南北榜,就是怕大包邮区把进士给承包啦。而入清之后,先是江南省分割成苏皖两省,再是上海脱离苏省,大包邮区总算弄成了两个大内斗省,外加两个块头稍小的地区。不过即使如此,这些地方的人才还是层出不穷。

 

比如说姚江一个地方,出了一个王守仁,出了一个黄宗羲,其他知名学者不知凡几。而整个浙江省,则更是人才济济,在大清朝与苏皖两省分庭抗礼,鼎足而三。

 

不过浙江的学术虽然都师出刘宗周,都是讲经世致用的,但如果以钱塘江为界,则浙东和浙西两部分还是有区别的。

 

浙西主要杭嘉湖平原一带,象倒霉的吕留良,这有词填得很不错的朱彝尊就是这一派的。他们比较尊重朱熹,喜欢谈朱学,而相比之下,浙东则更偏重历史,喜欢把经学和史学放一起研究。后来浙东学派的章学诚说“浙西尚博雅,浙东贵专家”,大概就是说,浙西的看上去象个文人墨客,而浙东的看上去象个老学究。

 

不管啦,老学究就老学究吧,这些老学究里又有哪些比较厉害的人物呢?前有黄宗羲,中有全祖望,后有章学诚,然加中间两个姓万的,两个姓邵的,一个姓毛的。

 

黄宗羲和全祖望就不说了,两个姓万的都是一个特别能生孩子的学者叫万泰的儿子。这个万泰是黄宗羲的同学,也是刘宗周的学生,跟黄宗羲一起斗过阮大铖,一起为抗清出过力,再一起做学问,创建了浙东学派的甬上支派,算是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的。他生了八个儿子,个个如龙似虎,人称“万氏八龙”,而其中又以老六万斯大——为啥老六叫斯大就不清楚了——和老幺万斯同。这两个都是拜黄宗羲为师的,而且也都是一生布衣,不肯科举作官,就是喜欢读书。

 

万斯同是搞史学的,就不说了。万斯大是搞经学的,属于把经学学通了的,还号称如果不把所有的经书都看懂了,就不可能理解某一部经书,如果不能弄清那些传注是对还是错,就不可能理解所有的经书,而如果不能把所有的经书放到一起看,就不可能弄清楚哪些传注是对,哪些是错。总之,这个看上去似乎要无限循环下去的“通经”的游戏,居然被万斯大打通关啦,回报则是对于春秋、三礼以及古代典章制度的透彻认识,以及被黄宗羲称为“为冠古绝今必传之作”的作品。

 

两个姓邵的呢,一个叫邵廷采,也是姚江人,跟着黄宗羲学了算学和历史,跟着其他的几个人学了兵法和西洋历法,又因为刘宗周迷上了阳明心学,但重点还是在经世致用。不过考虑到他当时著的史书都是宋明两代的忠烈,清初反清复明的人物,还有遗明什么的,在当时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还能讲学和著书已经不错啦。如果活得够久,到了雍正乾隆年间,恐怕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另一个姓邵的是他的侄孙邵晋涵。这人无书不读,经学和史学造诣都很高,连诗都写得很好,最后主持《四库全书》的史部。

 

姓毛的是萧山人,叫毛奇龄。他本有一个小他十九岁的弟弟,名气也很大,无奈年纪太小,而且主要是写诗作文,画山水画,在学术上帮不了什么忙,搞得哥哥毛奇龄心好苦。心好苦就难免用力过猛。

 

说起来,他的经历也跟黄宗羲那些人没差多少,也是参加抗清,然后流亡多年,学问也是很大,经学和音韵学都不错,眼光也很独到,对后来的乾嘉考据学有开山之功。可人一旦用力过猛,就难免有失初心。

 

比如说吧,他本来是不认同宋儒关于经学的见解的,攻击得很厉害,尤其是朱熹的《四书集注》的,他写了本《四书改错》,你看了他的书,你会觉得朱熹怎么尽是胡说八道啊。可书刻了版之后,听说朝廷要大力推崇朱熹,祭祀的待遇还要升格,就悄悄把版毁了。还有啊,他本来是不相信什么《周礼》、古文《尚书》的,写过不少辩析,但看见别人写的辩古文《尚书》写的无可挑剔,又反过来替古文《尚书》喊冤。总之,人品最终决定了学品,他虽然少负才名,且以抗清流亡始,却终于混成了二三流学者,也是有原因的。

 

不过他混成这个样子,也许还跟他娶妻不贤有关。这么跟你说吧,他妻子本算是个大户人家的千金,而毛奇龄是远近有名的大才子、大学者,本以为毛奇龄是个潜力股,天天盼着小毛童鞋金榜题名、蟾宫折桂。可谁承想啊,小毛变成大毛,大毛变成老毛了还是没戏。是主考官眼睛瞎了吗?当然不是,因为他根本不进考场。常言说得好,自古没有场外的举人,你不进考场,怎么能金榜题名?

 

毛奇龄为什么不进考场呢?想想当时的情况就知道了,十九岁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然后参加什么鲁王抗清的组织,抗清失败之后流亡,再接着因为得罪人太多,被人诬陷,再次流亡。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毛奇龄对八股文根本不感兴趣,整天摆弄的都是什么诗词啦国画啦书法啦音乐啦,还有什么史学啦经学啦音韵啦文字啦,的确很有学问,但不是考试科目啊。更何况,他不仅不务正业,而且也不会做生意或别的营业,日子那是越过越穷,都快要揭不开锅了。他妻子哪里受得了这个罪啊,所以没事就跟他吵,据说他的很多诗文都是一边吵架一边写出来的。

 

感情这般不好,自然不要太指望能过到一块去,所以连个子嗣都没得。在古时候,如果到了四五十岁都没有子嗣的话,论理是可以纳妾的,但他媳妇不乐意啊,纳妾是绝对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纳妾的,吵架就跟过家家一样,会吵架的都是人才,说话很有意思的。

 

毛奇龄一直到五十六岁,才参加博学鸿词考试谋了个一官半职,搬到京城去住,算是暂时自由一点,又由老师介绍了个肤白貌美温良娴淑心灵手巧的年轻姑娘,年方二八,过了几年温存日子。可好景不长,没几年就被媳妇从老家杀了过来,吓得赶紧把那姑娘送到外面的老房子里,三年都不敢出门。他媳妇过来后,更是霸道无比,跟他的朋友说他根本不算什么才子,写几句诗还要到处翻书,还要我帮他凑字。三年后,那姑娘郁郁而终,年方二十四岁,而毛奇龄也从此完成了从才子到杠精的彻底转化,见谁咬谁,逢古人就跟古人抬杠,看到同时代人就跟同时代人抬杠。

 

就这个样子,学问真能做好?

 

好吧,最后一个心学大家黄宗羲的传承,大概就是这个样子。那理学的传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