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四 斥佛合儒

(2018-04-09 16:18:39)
标签:

利玛窦

南京

西洋

科学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利玛窦推出的第一本哲学和伦理学著作是《交友论》。

 

这本书不算是原创,但也不算是翻译,其实应该是他把自己所能记住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整理出百条,用汉语翻译出来。其中固然有基督教的内容,但更多的,却是西方各时代的先贤,比如亚里士多德之类说过的话。

 

这样的格言当然是非常充满智慧的,与东方的先贤语录有相通之处,但表述又不尽一致。比如说,西方论交友的格言会比较强调情与爱,但又会止于义,这与中国传统不谈友情,而更多谈仁义,是不太一样的,但内核又基本一致。这让当时的中国读书人耳目一新,却又深服其言。也许有人还会想,这个洋人还真是不俗,而泰西的文明程度真的很高啊,这样的泰西,也许不应该视为四夷,而应该视为华夏了吧。

 

《交友论》之后,就是介绍基督教伦理的《天主实义》。在这本书,他没有花精力大讲那些圣经故事,而主要是讲道理。他要用论证的方法证明为什么上帝是存在的,为什么灵魂不灭,为什么死后有天堂地狱,为什么要行善戒恶。为什么要用论证的方法?当然还是因为当时的读书人比较信这个,你想让我相信你说的是对的,那就推理给我看。

 

比如说,要想证明上帝是存在的,就必须证明有一个第一推动,必须证明世间万物的秩序井稀不是自生自灭、自发形成的,而是一定有一个更高的意志来决定着这一切。所以在这点上,利玛窦显然是反对佛教的,同时也是反对宋学的。要知道,对于佛教来说,万物不过如轮子一样,循环往复,轮回不已,而对于宋学来说,理、气、太极才是万物之源。在利玛窦看来,万物不可能靠着自己就能秩序井然,而理或者太极,不过是个虚的道理或数学概念,道理或数学概念又怎么能成为第一推动呢。所以他就从宋返汉,从汉返先秦,直接以上古文献里的“上帝”来作为第一推动。

 

在这一点上,利玛窦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当时学风开放,书院林立,多元化就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比他还要奇异的观点都能吸引不少关注,大家早就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了。而他的观点,不过是找了先秦文献里的“上帝”作为第一推动罢了,而只要是读过《尚书》的人,对先民曾经没事就拜个“上帝”也都不会陌生,所以并没有多少违和感。

 

但利玛窦也是不幸的,不幸的是中国人的“上帝”信仰两三千年前就已经所剩无几了。要知道,自从商周革命以来,民本主义大行,虽然周人也谈“上帝”,但谈的更多的还是“民主”啦“革命”啦“封建”啦之类的东西,与神道巫风盛行的殷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即使谈到超自然,也多半是“以德配天”,或者干脆是自己的祖宗之灵。也就是说,对周人来说,“天”就是个比较虚的概念,而自己的祖先才是最值得去拜的。后来的孔子虽然还祭神,但那也假装在祭神,“祭神,如神在”,只是为了培养一种敬畏之心罢了。所以利玛窦虽然讲得很有道理,把西方几个世纪里神学院里的经院神学的道理都说遍了,但说服力似乎还差点。

 

不过说服力虽不足,比起佛教来说,利玛窦似乎更愿意与儒学对话,因为在他看来,他和儒学还有互补的余地,而与佛教是完全不能相容的。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儒学,哪怕是吸收了佛教思想的宋学,也多少承认“天”啦“太极”啦什么的,有一种生生不息之意,至少还是劝人上进,承认超自然意志的吧,哪象佛教,根本就视意志为痛苦。所以总体来说,利玛窦是“斥佛合儒”的。

 

灵魂不灭的证明也是一样。要想证明灵魂不灭,就得证明灵魂能脱离身体而存在。利玛窦为此介绍了灵魂三品论,把灵魂分为草木之魂,禽兽之魂和人之灵魂,只有人的灵魂不受肉体所左右,有自我意识,能认识世界,知道善恶,人是由灵魂主宰的。这样不一样的灵魂,又怎么会因为肉体的消失就消散了呢,否则岂不说明人的灵魂和禽兽之魂其实是一回事么?而如果灵魂不灭的话,它们又该去哪里了呢?

 

在这里,利玛窦又碰到了两个对立的观点。哪两个?

 

一个是宋学的观点。按宋学的观点,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气凝聚而成,死了之后,又消散成为了气。就连魂魄也一样,由气构成,消散了之后,也会重归于气。人和动物不过是气质的不同,构成元素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从阴阳二气而来,又归阴阳二气而去。

 

另一个是佛教的观点。按佛教的观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灵魂本来就无所谓灭不灭的。而且话又说回来了,灵魂不灭也未必是什么好事,今生是人,来生有可能就变成了猪,不灭有什么意思?说明没有超脱轮回嘛,没有超脱轮回就说明没有结束痛苦,还是跳出轮回因果,涅槃寂静了好啊。

 

这两个观点都和基督教大异,而且也都能自圆其说。不过相较而言,利玛窦仍然更愿意与儒学对话,毕竟哪怕是宋学,至少大部分人也还认祖先之灵嘛,至少也希望自己的祖先在天之灵能不死不灭吧。哪里象佛教,死了之后都不主张入土为安,直接烧了拉倒,只求干净,根本是无情嘛。

 

至于灵魂归宿,天堂地狱什么的,其实也差不离。在利玛窦看来,儒家还能与基督教互通有无,而佛教则是根本对立。

 

儒家一向注重当下,注重活泼泼的正直的现世生活,不太爱谈死后,“未知生,焉知死”,也不爱谈论超自然,“子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而宋学根本是哲学,自然也不可能管什么天堂地狱的事,但也不会要求大家都不信啊。儒家的态度无非是爱信不信,信了呢,可以多行善举,不信呢,跟我一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好,有点信又有点信,也不妨做做信的样子,让内心有点敬畏之心。

 

但佛教呢,根本就是人、动物以及各种奇怪的存在在循环往复地轮回。在利玛窦看来,轮回毫无意义,比如有人作恶了,来世变成猪,但那只猪的感受和现在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它只知道自己生下来就是猪,它只有猪的记忆,猪的快乐,以及猪的烦恼——如果猪也有烦恼的话,也许一只猪比一个人还快乐一些呢。在利玛窦看来,一起的善恶,必须在善恶的主体上报应才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必须在你死后,对一生善恶做一个彻底总清算,然后进入天堂——永远快乐,或地狱——永远痛苦,那才是有意义的。

 

经过西洋科学的熏陶,经过西洋道德观的引入,利玛窦终于系统地引进了基督教的教义,而且是以斥佛合儒,以儒家经典来解释新学说的方式引进的。不过,对于晚明来说,也许最缺乏的,并不是一种新理论新学说。毕竟,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在理论上都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又流派众多,根本不会缺少新理论,最缺乏的,或者是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方法和实践。

 

所以,在利玛窦之后,又有一个叫庞迪我的传教士推出了一本以道德实践为主的书《七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