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三西洋科学之引进

(2018-04-04 18:41:53)
标签:

利玛窦

南昌

南京

儒生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玛提欧·利奇在广东的十几年虽然传教不利,但还是有些收获的。

 

第一个收获就是,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利玛窦”,外加一个大号“西泰”。

 

“西泰”两个字好理解,就是“泰西”的意思,说明他是来自泰西嘛。但“利玛窦”嘛,就说法不一了,有的说是姓“利”,名“玛窦”,也有的说,其实他本来应该叫“利玛老窦”的,“老窦”是广东话,称呼一个神父也说得过去,只是四个字喊起来不方便,就成了“利玛窦”。不管怎么说,虽然听起来不如后来的“汤若望”、“南怀仁”顺畅,但凡事有第一次嘛,总归是个中国名字啦。

 

第二个收获就是,他从一个洋和尚变成了洋儒生。也就是说,他脱下了僧袍,换上了儒服。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大概还是因为和尚在中国的地位远不及儒生的,如果不能得到儒生们的支持,恐怕他的传教事业,效果也会非常有限吧。

 

但光是穿儒服也不够啊,他得拿出能让儒生们动心的东西。儒生们动心的是什么?无非两件,经世事业,道德文章。所以玛提欧·利奇,不,现在应该叫利玛窦,他就拿出了两样东西,一是西洋的科学,二是西洋的道德观。

 

西洋科学里,利玛窦拿出来有数学、天文、地理、物理。大概地说,又有几个阶段。

 

第一是广东阶段。这个阶段利玛窦拿出来的主要是西洋器物,什么地图啦星盘啦三棱镜啦,还有天体仪、地球仪和计时用的日晷之类。这些东西当然也是很吸引人的,连当时的知府都过来参观。但中国文明也已经够成熟,这些器物也不是完全没有,西洋的即使强一些,强得毕竟也有限,所以很快就没有多少人看了。

 

所以他又开始传播数学知识。可巧在肇庆他结识了一个读书人叫瞿太素的,这个人据说是个浪荡子,本来是为了学习西洋炼金术来的,结果来了之后没有学到炼金术,却被西洋科学吸引了,成了他的弟子,自告奋勇帮他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第一卷。靠着瞿太素的宣传,以及赠送高官们各种自己制作的西洋器物,利玛窦渐渐有了些名气。

 

第二是南昌和南京阶段。

 

在这个阶段,利玛窦已经成了当时读书人眼中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并且精通中国文化,论道德颇有见地。在这里,利玛窦不仅展示器物,还为大家讲解西洋科学,所以听的人也比较多,而他们最感兴趣的,还是西洋数学。在大家看起来,西洋数学与中国算学最大的不同,就是体系严谨。中国算学有原理,有问题,有解答,但学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实用,所以并没有形成完美自洽的体系。而《几何原本》就不一样,它从最简单的定义、公理和公设出发,一步步地推导证明出全部的数学定理——至少是欧氏几何的全部定理,形成一个非常完美的数学体系,它让你知道,原来数学中的一切都是可以被证明的。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吧,中国的算学或者是为了实用,或者是作为智力游戏,而《几何原本》却能让人发现数学之美。

 

这大概就是当时中国读书人看到《几何原本》之后的想法吧。结果向利玛窦学习数学的读书人不绝如缕,有朝中的官员,有边关的名将,还有著名学者李心斋的儿子和学生,以及翰林王肯堂的学生张养默。

 

虽然愿意学习西方科学的人不少,但利玛窦的兴趣是传教,科学只是手段,并没有打算花太多的精力,为大家讲讲课也不是不可以,但却没有兴趣做一个数学老师,更没有想过要把《几何原本》尽数翻译出来。所以张养默其实是自学瞿太素翻译的欧几里德几何学第一卷,并且此后他只接受欧几里德式的证明方式的。可能是觉得瞿太素翻译的不够好,所以又自己翻译了第一卷。

 

不过到了第三阶段,也就是北京阶段时,利玛窦的想法变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叫徐光启。

 

徐光启是在南京拜见恩师焦竑时,第一次遇见利玛窦的。那时徐光启因为科举不利,已经三十八岁,而利玛窦则已经四十八岁。三年后,徐光启在南京入天主教。四年后,徐光启中进士。七年后,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完成《几何原本》前六卷。

 

为什么之前不翻译,之后就翻译了,有人说是因为徐光启的地位明显比瞿太素和张养默要高,有利于传教,也有人说是徐光启的能力够强,而且为入了天主教。徐光启的能力的确够强,他在《几何原本》之后,又翻译了《测量法义》、《泰西水法》、《灵言蠡勺》,撰写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测量异同》、《勾股义》、《简平仪说》、《平浑图说》、《日晷图说》和《夜晷图说》等等,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农业、水利。

 

那为什么又只翻译了前六卷,后面九卷就不翻译了?有人说是因为利玛窦还是只想传教,不想传播科学。也有人说,后面大多是立体几何,利玛窦自己也掌握得不好,所以不想译,而且也没必要译。

 

但不管怎么说,《几何原本》的确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我们后来所知道的那些几何、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四边形等等中文译名,都是自这本书而来。而徐光启,也的确对利玛窦非常重要。

 

介绍和翻译西洋科学是利玛窦传教的重要手段,也是非常成功的一个手段,它让当时的中国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可算是三百年西学史里极为精彩的一段。就连徐光启也是信心满满,“欲求超越,必先会通,欲求会通,必先翻译”,准备全盘引进西学,以求通由翻译而会通,由会通而超越。但让利玛窦声名鹊起的,主要还不是他引进的西洋科学,而是他引进的西洋道德观,或者说哲学和伦理学。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