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卷《西风东渐》一广东来了个传教士

(2018-03-28 11:49:10)
标签:

葡萄牙

大中国史

传教

马太福音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西元一五五二年,在风景宜人的亚平宁半岛中部,一个东临亚德里亚海的小城马切拉塔,一位开着家“利氏药房”、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商人家里生了个儿子。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叫做玛提欧·利奇,玛提欧在意大利语里是马太福音的意思,这或许预示着这个孩子将来的命运吧。

 

不过如果你认为这位商人把孩子取名马太福音,是出于宗教的虔诚,那就错了。事实上,这位商人在后来最最担心的事,就是怕他儿子做了传教士。他把孩子取名马太福音,或者只是觉得这名字比较好听,就好比在核大战之后的美铁战争时代,那些北美诸部落的人,把孩子取名凯迪拉克,其实也不过是觉得凯迪拉克是古代大英雄的名字罢了。当然,也可能这个名字根本就是教会给取的,毕竟那年月教育机构多半掌握在教会手里。

 

这不,小玛提欧·利奇九岁就进了耶稣会办的寄宿中学就读。一个九岁的孩子,在教会办的学校里寄宿,想想吧。玛提欧·利奇的父亲从那时起一直担心他的儿子将来会进耶稣会,然后成了什么传教士,然后就跟利氏药房没什么关系了。哎,哪怕真跟利氏药房没什么关系,也千万做点其他的营生吧,做了传教士,我还怎么抱孙子啊。所以玛提欧·利奇十六岁时,他父亲又把他送到罗马圣汤多雷亚学院预科学习法律,哪怕以后当个法官也行啊。

 

在同时期的中国,通常把那些不按父亲意愿就业或生活的人称为“不肖”,而圣人更是直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但在泰西社会,似乎很多有大出息的都不是按父亲意愿出牌的。玛提欧·利奇也是如此,三年后他就辍学加入耶稣会,接着又进入罗马学院学习哲学、神学、天算、拉丁文、希腊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等等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真的成了一个传播马太福音的传教士。

 

这不,二十六岁那年,已经掌握了几门外语和各种科学、神学、哲学知识的玛提欧·利奇被派往东方,要把马太福音传播给传说中富丽无比的异教国度——印度和中国。

 

那个时候地中海东部还掌握在回教徒手里,所以玛提欧·利奇是从葡萄牙绕道非洲好望角去印度的,可谓九死一生,差点就死在路上。到印度之后,印度的状况也让他有点失望,不过那里好歹还有景教信徒,这又让他颇受鼓舞。这个在唐朝就传入中国,被后人称为聂斯托里教派的基督教派可谓生存力旺盛,所以他就在印度和交趾传教四年。

 

其实,如果玛提欧·利奇在葡萄牙的时候有幸读过当时葡萄牙人盖略特·伯来拉和西班牙人查尔斯·克路士比较时新的有关中国的撰述,恐怕就不会对印度那么失望了。因为他们曾经说过,中国比印度更适合传教,中国人鄙视懒惰,大家都在为了发家致富辛勤劳作,而且中国人对宗教很宽容,如果发现自己所拜的神并不能显灵,会很快怀疑这个神,但印度人不一样,印度人更为顽固,而且根本不追求致富,他们挣了一丁点钱后会很快花掉,因为他们害怕不花掉就会被国王给抢走。这可能是因为印度一直在被异族征服——或者说被异族“输血”,结果人民早已没了积极进取之念,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收获,只是尽力承受吧。

 

不过那两个有关中国的撰述,直到玛提欧·利奇离开葡萄牙后七年,才由西班牙人门多萨整理成《大中国史》出版,并开始畅销,也无怪乎玛提欧·利奇不清楚了。

 

不过,失望归失望,在传统文明国家的传教经历倒也让玛提欧·利奇有了不一样的经验,这个经验是那些在落后部族传教的人所不能体会的,那就是你不能仅仅是传教,还得传播整个的西方文化。对于传统文明国家,他们的发展程度已经很高,不可能只对一个宗教感兴趣,你还得传播哲学、科学。

 

这个经验,在玛提欧·利奇三十一岁从澳门进入广东后,再次派上了用场。那时他已经成为神父,并且在澳门学会了汉语和一些日语。

 

玛提欧·利奇首先到达的是广东肇庆,他在那里修建了一座有教堂的小房子,从《祖传天主十诫》开始,到《天主实录》、《十诫》、《主的祈祷》、《圣母赞歌》和《教理问答书》,他和他的小伙伴们很小心翼翼地传播教义。为了不引起怀疑,他们对中国官员自称来自“天竺”,甚至穿上佛教僧侣的服饰,以至于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为了引起中国读书人关注,他还引入现代数学、几何、世界地图、西洋乐等西方文明,让中国人眼界大开。

 

当然,仅仅引入是不够的,他还在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并且发现中国人非常博学,“医学、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都十分精通”,中国除了还没有沐浴“我们神圣的天主教信仰”之外,“中国的伟大乃是举世无双的”,“中国不仅是一个王国,中国其实就是一个世界”,“柏拉图在《共和国》中作为理论叙述的理想,在中国已被付诸实践”。

 

肇庆六年时间,玛提欧·利奇总得来说并不成功,立足倒算得上立足了,但并没有打开局面。他建了个“仙花寺”,挂的圣母像连中国的和尚也会过去拜上一拜,不过考虑到玛提欧·利奇的和尚服饰,也许人家是当成印度本土的佛教神像也说不定。总之,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并且在他三十七岁那年,就被两广总督驱逐,几经周旋,又到韶州建立了第二个据点,但也没有太大起色,遇到过抢劫,两名部下也相继去世,直到四十三岁的时候在南昌建立第三个据点后,才开始渐获成功。

 

之所以在南昌能够成功,并不是南昌更适合传教。其实某种意义上讲,江西是阳明心学的大本营之一,恐怕对基督教的兴趣更小。玛提欧·利奇能在南昌获得成功,还是因为之前失败给他的教训,那个教训就是,要想在中国传教,恐怕冒充和尚是不行的。

 

冒充和尚不行,那应该冒充什么呢?这就要从当时社会形势说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