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五十六 悲情甲午
(2017-11-22 12:21:12)
标签:
北洋舰队慈禧李鸿章翁同龢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如果李鸿章是左宗棠那样的人,有可能一开始就会血拼到底,两万机动部队全押在朝鲜,然后向朝廷要钱,让胡雪岩借钱,再想办法练新兵。
当然了,日本是近代化军队,数量又多,跟当年平定西北时遇到的不一样,真要打,未必能赢。但是凭着海军和陆军的英勇作战,日本必定付出惨重的代价,然后才拿下朝鲜,然后侵略辽东和山东。接下来,在朝廷的主张之下,自然还是谈判,放弃朝鲜,赔点钱。说不定台湾还会割出去,但应该没有后来赔的那么多。毕竟大清朝表现出了实力,让日本吃了痛。但是左宗棠的所有军队,也基本上都报销了。而吃了败仗,又失去军队的左宗棠,必然要背锅,要受处分,要靠边站。
但李鸿章毕竟不是左宗棠。
于私,他的私心更重些,他还要为他的亲信和子侄负责,他要保存实力。
于公,他是大清裱糊匠,他的责任就是想办法让大清国保存住纸老虎的样子,为大清国争取改革和富国强兵的时间。至于有了时间之后,大清国能不能真的改革,真的富国强兵,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毕竟他只是个裱糊匠,他连军机大臣都不是。
结果就是李鸿章到底还是增兵朝鲜了,可又到底增得不够及时,而且派去统兵的,还是有过逃跑经历的叶志超。
除了叶志超,先后到达平壤的,还有淮军的聂士成部,马玉昆部,以及直隶的练军左宝贵奉天的练军丰升阿等人。前后也有快两万人了,日本人这时也没有把军队都押在朝鲜,也无非就是这么多人,后勤补给还没有跟上,也不是没有一战之力的。
不过,这些人其实是勇怯不一的。
同样的淮军,聂士成和马玉昆要比较英勇一点。可卫汝贵呢,带军向朝鲜开拔前就把饷银二十四万两扣下八万汇到自己家里。克扣如此,前线一般士兵每日仅得老米斤余,钱三十文,但能养命不能果腹。枪炮药子多是假冒伪劣,内多和以蜡泥。卫汝贵妻子写的家书里说,“君起家戎行,致位统帅,家既饶于财,宜自颐养,且春秋高,望善自为计,勿当前敌”。哦,意思很简单,咱官不小了,钱也不少了,岁数也大了,打仗的时候可得聪明点,别往前头冲啊。这仗还怎么打?
淮军都是这个样子,练军就更不用想了,只有左宝贵还比较英勇,而丰升阿的军队就是以“不禁磕碰”出名,被百姓戏称为“鸭蛋兵”,派去无非添乱。
叶志超虽然是统率,可刚刚打了败仗,大家也不服他,倒是以左宝贵为中心,可淮军和练军都是以营为单位,互不统属。左宝贵是英勇,可他再英勇,也只能代表他这一支军队,别人他管不了啊。所以到底是攻还是守,意见就很不一样,叶志超主守,左宝贵主攻。等到左宝贵战死,叶志超和卫汝贵就一逃三百里,把大量的军需补给丢给了日本人。日本人得了这份大礼,自然是食髓知味,继续前进啦。
朝廷还想增兵,可运兵船的信息都被日本人把握得死死的。不仅连运兵船在海上被日本人打了劫,而且因为这船是英国的商船,自然连英国人都遭了殃。李鸿章在这时还想外交调停呢,他想英国的船都一起给打了劫,英国肯定要帮中国说话。
可不承想,在英国人看来,英国的船的确是沉了,人也死了,面子也丢了。但这都是小事,让日本人赔点钱就完了。大事是什么呢?大事是现在俄国在远东势力扩张,英国得在远东找代理人。如果中国真能胜过日本,联日抗俄,说不定英国就跟中国结盟了,可李鸿章是个亲俄派,要联俄抗日的。而且现在看上去,日本是能胜过中国的,要想抗衡俄国,中国肯定指望不上,还得指望日本人。
那还用说别的么,自然是结盟日本,让日本对付俄国好啦。再说啦,日本还在英国发行了国债,就凭这个债主的身份,也得帮日本一把,至少,也不应该拆日本的台,不是么?
所以李鸿章指望英国人调停是落了空。而俄国呢,有英国人盯着,也不敢太出头啊。大不了,事后找由头在中国多捞点地盘好啦。
然后李鸿章自然就当了冤大头。
朝鲜战场大败,朝野一片指责,运兵船被日本人击沉,朝野一片指责。没办法,要雪耻么,只能让北洋舰队找日本联合舰队血拼。也的确是血拼了,可是打了五个小时,邓世昌战死,损失五艘战舰,其他战舰也有损毁,而日本战舰未失一艘,只得退兵山东威海卫。
于是李鸿章又想继续保存实力,希望通过港口的炮台,加上舰队的机动力量,至少守住舰队的剩余力量。可是,可是陆军也打不过日军啊。日军十几万陆军进入中国战场,淮军那可怜的三五万人,还分散到各地的,还是勇怯不一的,济得什么事?
结果呢,先是辽东的旅顺和大连,被日军轻易占领,旅顺被屠城。而海军的确一直在威海卫坚持,但山东登陆的日军太多了啊。炮台的大炮,不仅没有成为日本海军的威胁,反而调过炮口直轰港口的中国船只。海军的确也击毙了日军一个旅团长,但无济于事。
海军派也登陆作战,抢占炮台,但寡不敌众,最后牺牲。然后又是血拼,海战,也失败,刘步蟾战死。丁汝昌一边困守刘公岛,一边待援,但淮军那点陆军不是败了就是逃了,而山东的巡抚是李秉衡。他是翁同龢的好友,是李鸿章的死对头。所以发生什么也就不奇怪了。
可以这么说吧,清廷在甲午战事爆发后不久,就把李秉衡从安徽调到山东,很可能就没有安什么好心。很可能就是当时已经亲政的光绪,再加上翁同龢的主意。当然,也许还有慈禧的默许。
然后这个李秉衡呢,他在辽东危机时,就对朝廷的派兵命令消极应付。在山东这边呢,他也有意迟缓各部在山东布防的速度,并且还有意将威海卫军港孤立于山东防御体系之外。虽然他的那些兵未必能打得过日军,可日军顺利合围威海卫,李秉衡是有大责任的。然后等到威海卫被围,他不但不设法救援,更将从江苏来援威海的一部清军调作它用。可以这么说吧,如果光绪和翁同龢调李秉衡进山东是为了制衡李鸿章的话,李秉衡不仅完成了这件事,而且完成得,比光绪要求的更多。甚至连光绪要求他支援的命令都消极对待,为了消灭李鸿章,他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惜卖国。
最后,丁汝昌弹尽粮绝,待援不至,甚至连命令都没有接到,在日军的劝降之下,吞鸦片自杀。而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