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五十四 大清裱糊匠
(2017-11-16 15:03:15)
标签:
李鸿章慈禧北洋舰队翁同龢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不管李鸿章怎样被西方人称为“东方俾斯麦”,或者被当成伊藤博文一流的人物,但在他自己看来,他就是个裱糊匠。
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好啊,“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子……但裱糊匠有何术能负其责”。所谓洋务,所谓强军,其实就是做做样子,把纸老虎的皮皮糊湖好,做出那光鲜吓人的样子,能吓住人,就赢了,吓不住,就输了。
那为什么不能富国强兵,做个真老虎呢?很简单,因为大家都不想看见你强。满族亲贵要防汉,要制汉,想当初,奕沂支持洋务派,慈禧看不下去,发脾气说,“这天下送给汉人算了”。后来实在不行,就忙着给这些人找对手,从洋务派内部找,从清流派找,从满族亲贵的保守派里找。所以你是万万不能强的,万万不能做真老虎的。你还没有到足够强,就有人看不下去,就有人要打击你,制衡你,削弱你。这跟德国或日本,举国一心,为强国为目标,相差何其之远。
俾斯麦和伊藤博文,那是真正的大权在握,令行禁止,可李鸿章,连军机处都没进过。就是那个总理衙门,上面还要搞一个亲王管着,只不过一开始是恭亲王,后来换成庆亲王罢了。说起来,其实就是个跑腿的。
所以在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六年不购一舰,三年不添一炮的时候,日本却是举国发展军事。为了花钱买军舰,日本的官员和议员拿出四分之一的薪俸,天皇的内库每年拿钱,日本的皇后把首饰都卖掉了,发行国债,举国借钱,甚至还在英国发行国债,借了英国人大量的钱。虽然大清国海军号称亚洲第一,但在甲午前两年,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实际上已经在北洋舰队之上。
而且比较要命的是,大清的海军,事实上有四支,北洋舰队只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当年中法战争,建于沈葆桢和左宗棠的南洋水师全军覆灭,北洋水师就没有参与。现在中日战争,其他几支水师当然也不会参加。实际上,就是参加也没多大用,因为中法战争之后,其他三支海军根本没有几艘大吨位舰船。小船是多,但有什么用?两千吨以上的军舰,中国有八艘,而日本有十一艘。
事实上,如果不光看数量也要看质量的话,甲午的时候,亚洲第一的海军,不再是中国海军,而是日本海军。如果只看交战的双方舰队的话,北洋舰队更是不及日本舰队,只是日本没有镇远和定远两艘大船而已。
但是日本针对镇远和定远,也不知设计了多少策略,连小孩子玩的游戏,都是“击沉定远”。更何况,那六年,也是海军大发展的六年,快船快炮成了海军主力,而曾被李鸿章看重的一艘德国造的快船,因为户部不给钱买不了,最后被日本买到,称为“吉野号”,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至于炮弹,差距更大,北洋舰队的舰炮和机关炮一百三十余门,日本的一百一十多门,但日本有一百六十七门速射炮,射速是普通炮的好几倍,还都是无烟弹药。而北洋舰队因为几年不添船炮,几乎没有速射炮。
所以海军其实是没有多少胜算的。血拼当然也不是不可以,如果换成左宗棠掌兵,说不定真会血拼。但前提是把北洋舰队拼光,然后结果无非让日本舰队元气大伤,损折过半,然后让慈禧赔钱重建,然后左宗棠或李鸿章出局。再说啦,黄海海战,你能说北洋舰队没有血拼吗?他们打了五个小时啊,他们的确是拼了啊。
你甚至可以说具体战术上有点问题,但那也是海战常用战术,问题能有多大?真的是打不过啊。想血拼,无非是输了之后,补充弹药再打回来,虽然再打回来还是会输,可能多打一场是一场。但是户部已经三年没给钱买弹药了,连锅炉的零配件都没买,以至于有的船中弹发生爆炸最后沉船。现在回去补充弹药,去哪补充,进口弹药可不是短时间能做得了的。
这还是海军,至于陆军,差距更大。
淮军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是七万人。后来虽然接受国防,人数却没有增加,还是五六万人。这五六万人要守着上千里的海岸线,真正的机动部队,不过两万人。
难道没有其他部队了吗?有啊,大清朝一年花两千万两银子养出来的八旗和绿营,可他们早就不能打仗了。其他的还有一些练勇,但能打仗的很少,就是直隶的一点兵能用一用,当然也是杯水车薪。至于山东的,能不能用是一回事,但山东巡抚李秉衡可是翁同龢一派的,他可是眼看着威海港陷落,也不会帮李鸿章的。
但日本有多少陆军呢,有七万常备陆军,外加二十多万预备役。甲午前,除常备军外,又从预备役里征召了十万人,前后派了十七万人到了中国战场。
力量对比已经很恐怖了,质量对比就更可怕了。淮军虽然用的是洋枪洋炮,可练兵方法,还是源于湘军的戚氏练兵法,本质是还是一支古代军队。淮军以营为单位,一营五百人,各自为政,很难形成整体。至于将领,也是勇怯不一,比如朝鲜战场上一触即溃的统帅叶志超,本来当年也是作战勇猛,靠着军功上来的,但这都几十年了,早已暮气沉沉,在战前,居然收到了要他要爱惜生命要顾家的家书。这跟日本用近代德式方法建立的军队,哪里能一样?
当然还有第三战场,那就是情报战场。
是的,在战前,日本的谋报人员把大清国渗透得跟筛子似的,大清国海军准备何时出兵朝鲜,出多少兵,运兵船在哪里登陆,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而李鸿章呢,通过自己的前线人员传回的消息,却是日本不会动真格的。
三条战场都是劣势,这仗还怎么打?
既然如此,那大清国还有没有希望?或者说,大清国要怎样打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