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五十七 二十个舰队
(2017-11-26 22:29:35)
标签:
北洋舰队李鸿章翁同龢康有为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北洋舰队没了,淮军没了,十几万日本近代化陆军,在辽东和山东两条线向北京推进。没有了僧格林沁,也没有了淮军,靠那些八旗绿营能挡得住日军?算了吧。
所以已经花了无数银子准备六十大寿的慈禧,这时也紧张了。她一脚踢开不中用的光绪,也不理张之洞这类清流的血战到底的主张,更不管那些进京赶考的书生的拒和迁都主张,甚至洋人的迁都练兵建议也置若罔闻。甚至台湾进京赶考的举人,以血明志,希望大清国不要把台湾割给日本,甚至台湾省本地组织义军,反对日军进驻,也没有打动她。她只想一件事,那就是赶快把这事情结束掉。
六十大寿已经注定是过不好了。五十大寿的时候碰到法国人在越南搞事,六十大寿的时候,又碰到日本人在朝鲜搞事。本来以为日本人好欺负,谁知道比法国人更凶残,直接屠城,直接十几万大万开过来。好吧,哀家也累了,李鸿章,这事交给你了,务求让日本人退兵,其他的,该答应的就答应了吧。
结果李鸿章在失去了全部军队之后,倒也没有完全失势,因为再没有一个人,能比他更适合大清裱糊匠这个身份了。现在纸老虎被日本人捅破了,那么接下来,他就是职业擦屁股,专门替人善后的。甚至可以说,是职业背锅的。毕竟,老百姓只知道条约是李二先生签的,可不知道,签不签条约,什么时候签,签成什么样子,可不是李二先生能决定的。
这不,李鸿章本来在日本马关还想玩疑兵之计,可朝廷发给他的密文电报,早被日本人弄得清清楚楚。日本人知道慈禧急呢,所以狮子大开口,那是一咬一个准。倒是李鸿章,因为被日本爱国志士刺杀,中弹受伤,大打悲情牌,倒是靠着这个稍稍挽回了一丁点损失。至于列强的调停,无非是用三千万两银子,换回了俄国人不希望日本得到的辽东。
就这样,清廷用两亿三千万两银子,外加台湾岛,换回了继续苟且偷生。这个银子是鸦片战争赔款的十倍,是北洋舰队的二十倍。而割让的土地,更是香港岛的三百倍。再加上朝鲜也吃到嘴里,日本这第一桶金,可真是超大的一桶啊。
至于李鸿章,失去了淮军,失去了根基,剩下的什么开平煤矿,什么轮船招商局,虽然还在手上,却也岌岌可危。他也正式从大清裱糊匠,升级成为大清背锅侠。之所以除了褫去黄马褂之外,没有更大的处分,无非是因为大清国还要他来背锅。皇皇帝是好皇帝,太后也是好太后,能平反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能是坏人么?
时人皆骂李鸿章,当日有名伶杨鸣玉病故,有人就做了对联“杨三已死无昆丑,李二先生是汉奸”。然后又有传言,是因为杨鸣玉演《白蛇传》时讽刺李鸿章,被迫害致死。但问题是,杨鸣玉在甲午那一年就死了,那时战争还在进行,而条约还要到第二年才会签订。但不管怎么说,时人就相信这个,李鸿章就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至于翁同龢,其实他的名声在之前也不比李鸿章好多少,可以说在时人眼里,其实是半斤八两。
当时李鸿章花了上千万两银子建立 北洋舰队,再加上淮军数万人,全是亲朋故旧。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外加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那都是挣得家大业大。相比之下,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没事就到万里之外谈判,真的弱爆了。当然,李鸿章要送钱给宫里的残疾人,让这些人能在慈禧面前多多美言,一送就是上万的银子,那也得手里活泛才对。
而翁同龢,虽然人称清流,也贵为帝师,自己有没有挣钱先不说,可为了拉近帝后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小皇帝顺利执政,对太后可以说是予取予求。户部的银子,那是流水一样进了颐和园和太后的生日典礼中。
李鸿章是合肥人,翁同龢是常熟人,所以时人称“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无非说这两人为了内斗,可是搞得天下百姓民不聊生。
就说这一次吧,虽然李鸿章是必败,可是翁同龢推荐李秉衡到山东,让手下的清流攻击丁汝昌避战,也的确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李鸿章败了之后呢,翁同龢也并没有过上好日子,他意想中的慈禧没有了军权,还政光绪,仍然只是个样子。虽然光绪仍然亲政,可权力似乎还在太后手上。
更要命的是,李鸿章虽然败了,可也不是随便让人欺负的。而慈禧,也不会看着翁同龢带着光绪越走越远的,在她看来,翁同龢虽然是她弄来给光绪当老师的,而且之前表现也还可以,但他太想当帝师了,太想争权了,而他手下那帮清流,更是动不动就离间光绪和慈禧的母子关系,搞得光绪很不喜欢她。
这不,两个清流派骨干,汪鸣銮和长麟,因为在光绪面前说慈禧的坏话被革职,永不叙用。而珍妃的老师,“翁门六子”之一的清流派骨干文廷式,又被鸿章的亲家杨崇伊给弹劾,遭到贬斥。状元张謇弃官经商,去帮张之洞办实业。至于珍妃的哥哥志锐,珍妃和瑾妃都被贬成贵人,自然也只能外放。
甚至翁同龢主持的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危机,也被李鸿章给搅黄了。
那个时候翁同龢刚刚当家,而德国因为与法俄一起逼日本退还辽东半岛,虽然大清国多付了三千万两银子,可德国以为这是功劳,自然要得点好处。再加上德国也想在远东有个港口,就把胶州湾占了。
本来翁同龢想着中德毕竟还没有交恶,就不扩大影响了,一边备战一边交涉,请德国退兵。哪怕要付出点代价,花点钱,也不会太离谱吧。最坏的结果,也无非是德国继续占着港口。
可德国人还没退兵,李鸿章直接把俄国的军舰借来了。而俄国人可是英国人千防万防的啊,结果德国兵没退,倒把列强全招来了。而且根据多事者的分析,德国人其实是想讨好俄国人的,想通过强占胶州湾给俄国人铺路,以瓦解法俄联盟。不管是哪个原因吧,反正俄国人顺势强租了旅顺和大连。
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后果呢?
后果之一是俄国把东北划成势力范围,然后日本人觉得不安全了。本来日本在中国得了第一桶金之后,还是以消化既得利益为主,对于中国,倒起了联合中国对抗欧洲列强的心思,但这时也只好和俄国争东北。然后日本人花了十几万人的代价打败俄国,得了东北,自然就不肯走了,其后东北就一直成了日俄的战场和势力范围。
后果之二是德国和俄国既然做了初一,其他列强也只好做十五。英国人划分长江流域,法国人是西南,日本人是福建,德国人是山东。最后美国人来迟了,肥肉已经没了,就搞了个门户开放,中国还是要保持领土和主权完整的嘛,至于利益,大家共享就是了。好歹是避免了四分五裂的最坏结果。
当然,事情也并没有完。而翁同龢的对手,也不仅仅是快要入土的李鸿章,还有另一个政治对手,那才是最要命的。那个人叫康有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