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卷《帝国黄昏》三十九  江忠源和曾国藩

(2017-09-20 08:49:20)
标签:

江忠源

曾国藩

太平军

洪秀全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说太平军的问题,主要先天不足,那么八旗和绿营的问题,就是积重难返。先天不足,

 

但是靠着信仰,靠着新锐之气,靠着军纪严明,秋毫无犯,至少在前期还能打下一片新天地。但积重难返呢,就只能一天天烂下去,军纪败坏,缺乏训练,据时人说,弓箭兵十箭能射中五箭就不错了,只能靠着鸟枪吓唬人,还能有什么办法。这也是为什么在湘军之前,清军完成不够太平军打的原因了吧。

 

好吧,先看看清军的各个将领吧。

 

第一个就是向荣。这家伙带着绿营兵从广西一直跟到江苏,是的,就是跟着,然后扎在江南大营里,最后,终于没办法跟着了,最后死在江南大营。为什么要跟着?因为打不过啊。虽然向荣号称名将,但他带的是绿营兵啊,与太平军比起来,完全不是对手。

 

第二个,和春的八旗兵?更不行,还不如向荣。向荣是跟,他就是躲,反正就是出工不出力,觉着能打赢就上去打,觉着打不赢就躲着不来。他在向荣之后管江南大营,葬送了一个名将张国梁。

 

其他的,钦差大臣塞尚阿,副都统乌兰泰,一个是蒙古八旗,一个满洲八旗,也都没用,一个失败被革职,一个战死。

 

说起来,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两个。一个是天地会出身的张国梁,带领的是天地会旧部。一个是湘军鼻祖江忠源,带领的是新练的湘勇团结。都跟八旗或绿营没什么关系。

 

不过张国梁虽然善战,打败过石达开,收复过武昌等重镇,军功无数,战死之后咸丰皇帝还不相信他死了,让人找了两个月才进行追赏。但他毕竟是天地会出身,朝廷连曾国藩一介书生都不信任,又怎么会信任他呢?能信任他的,只有一个重汉轻满的肃顺吧,但没什么用啊,他的头上始终压着一个人,那个人,开始是乌兰泰,乌兰泰死了之后,是向荣,向荣死了之后,是和春。和春一向是保存实力的,怎么会轻易牺牲呢——后来当然还是牺牲了,所以牺牲的,只有张国梁了。

 

至于江忠源,他最大的成功,是很早就出山了,所以一时之间,以几百至一千的湘军攻打太平军,倒也有声有色,比那帮八旗绿营强多了。

 

而他最大的失败,也是因为太早出山。他练的兵太少了,一千多人,即使赢了一两场,终究难成大器。

 

可以这么说吧,江忠源最辉煌的时候,是在蓑衣渡,而最失败的时候,是在庐州。

 

蓑衣渡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太平军永安封王之后,被清军包围,然后声东击西,诱战伏击,成功突围,并且大败清军,然后兵围全州城。结果在全州城下,冯云山因为坐的轿子太招眼,中炮受伤。然后太平军发了狠,花了十来天把全州城攻下,这时湖南的长沙空虚,就打算过蓑衣渡攻取长沙。

 

但是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太平军在全州花了太多时间,攻取长沙就得快一点了。这时太平军领导就产生了分岐,冯云山主张以步兵开路,探察地形,然后其他人用船过去,比较稳妥,而洪秀全认为太慢了,必须所有军队上船,反正清军没用,也不敢打。的确,如果清军都是和春,说不定真给洪秀全给赌赢了,可是清军里有江忠源啊。江忠源就在蓑衣渡设伏,大败太平军,给太平军造成了两大损失?

 

哪两大损失?

 

第一,太平军的核心力量,是广西的客家老兵,信仰坚定,军事素质过硬,这些人损失了之后,太平军只能在湖南湖北等地补充,后来的这些人,无论是信仰还是军事素质,都要差了不少。

 

第二,冯云山又中了一炮,死了。这个损失就更大了。要知道,冯云山是洪杨矛盾的最好缓冲,他顾全大局,支持杨秀清,又是洪秀全的最可靠战友,而且协调说服能力极强。如果他不死,后来的天京事变说不定就不会发生,或者至少要温和得多。

 

当然,还有更大的损失。蓑衣渡败后,太平军已无力攻取长沙,甚至还在长沙城下,又损失了一个西王萧朝贵,这让清廷有了喘息之机。

 

而且更重要的是,“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啊,如果没有江忠源,没有蓑衣渡之战,长沙陷落,湖南很可能尽入太平军之手。而丁忧的曾国藩恐怕很难有时间回乡募勇,即使练兵,也未必有一两年时间慢慢练好了才出山。曾国藩甚至有可能被太平军所俘,历史上很可能不再有湘军这一支武装,而出身于湘军的曾左胡李这些中兴名臣,很可能永无出头之日。整个的历史,可能真的就不一样了。

 

但是,蓑衣渡之战,毕竟发生了。江忠源一战成名,但是可惜的是,他是一个汉人。当时的朝廷,是不可能让他身居高位,统领大局的。统领大局的,只能是琦善,甚至和春。

 

所以后来他终于兵败庐州,周围的八旗绿营见危不救,然后他又是个烈性子的,就兑现了战前的承诺,抹了脖子了。

 

江忠源走了,曾国藩来了。

 

曾国藩吸取了江忠源的教训。什么教训?

 

第一,他没有练好兵,没有练出足够的兵,绝不出山。哪怕武昌被太平军攻破,朝廷连降谕旨那也不行。

 

第二,他绝不轻易自杀。哪怕失败了,自杀那也只是做做样子,等着手下的人拉。失败算什么,只要不死,总有机会。哪怕打不过人家,只要不死,熬也要熬得敌人犯错误。

 

第三,有多少力气做多少事,坚决不学张国梁,也不学江忠源。受那些地方官牵制,后勤跟不上?配合没有?上面还压着人?没关系,我慢慢打,不着急,败了,那就赶快撤退,哪怕退回湖南,说一句保卫乡里,只要实力还在,总能等到机会。朝廷总有一天会着急,会发现这样下去没办法拿下太平军,总会给我实权的。当然,就是没等到也没关系,只要不死就有机会,不是吗?

 

总之,至少到现在为止,不管是哪路清军,都还对太平军构不成根本威胁。就连张国梁和江忠源,也战死沙场,而就连曾国藩,在前期也是屡战屡败,被石达开大败之后,差点就葬身鄱阳湖。之后呢,也只是守着孤城南昌,只想多守些时候,等来援军或等到变数。但是,援军没有来,变数却来了,因为,天京城里出大事了。那又是什么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