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四十 盛极而衰
(2017-09-23 09:42:41)
标签:
洪秀全江忠源太平军曾国藩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的形势可谓一片大好,不是小好,而是大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而且会越来越好。
这么跟你说吧,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在杨秀清的指挥下,兵分三路,三路都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中间那一路,由燕王秦日纲统领,主攻南京周边的向荣的江南大营和琦善的江北大营。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有八旗兵,有绿营兵,还有天地会投奔过来军队,称得上兵强马壮,可都在太平军攻击之下,溃败而逃。不仅他们溃败,而且短时间也无法再组织有效反击。反倒是太平军,眼看就可以顺势拿下江浙其他地区,连上海滩的洋人都开始着急了。
西征的那一路呢,对付的却是清朝最大的生力军——湘军。湘军元老江忠源已然战死,而鄱阳湖大战之后,曾国藩又被石达开大败,正带着残兵败将在南昌城困守。而对付低谷期的曾国藩的,有石达开和韦昌辉两员大将,曾国藩形势并不看好。也许再过上几个月,太平军诸王就能合围南昌,尽覆湘军。
至于北伐的那一路,虽然失败了,却也转战千里,直抵京畿,最后碰到蒙古名将僧格林沁,才最后失败。
而且杨秀清一开始也没有打算全力北伐。他并没有派诸王中任何统领,只派了两个前天地会将领,人数也只有区区两万,加上后来的援军,不过四万人。这四万人还不能算是太平军核心力量,由他们直捣清朝的中枢,的确是不够的。
也许在杨秀清看来,永安诸王里,,剩下的只有石达开和韦昌辉,再加上名将秦日纲,其实是分不出太多兵力和主要将领北伐的。如果冯云山和萧朝贵不死,也许能匀出一个萧朝贵独当一面,可现在,只能如此。
也或者,杨秀清只是田忌赛马之计,大清朝最凶猛的兵力,当然是用来拱卫京师的,那就用最弱的去打。所以他本来就是以北伐作为呼应,而以江南江北大营,以及西面的湘军为主要作战对手吧。目的可能只是让清军主力不能南下,等西征灭了湘军,长江中游拿到手,最有威胁的江南和江北大营拿下,再解决江浙一带,得了整个南方之后,再派诸王中的两三个,兵分两路或三路,北进中原,直捣北京城。
这个思路,应该是很正确的。毕竟,这也是当年朱元璋得天下的路线图。
可问题是,他们并不是朱元璋啊。朱元璋是真正的雄才大略,攻略天下如卷席,得天下之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可以称得上四海归心。
但是太平天国呢?有谁是朱元璋?
洪秀全?毫无军事才能,毫无政治才能,早期靠冯云山创教,中期靠杨秀清打拼,后期靠李秀成扶危。当然,如果他有刘邦之能,自己不能打,但却能把下面的人笼络住,然后还吃得死死的,也行啊。可是他也并没有。早期,没办法处理好与杨秀清的矛盾,中期,逼走石达开,晚期,对于太平天国在外交上的困局,毫无办法,守着个天京城,让李秀成和陈玉成跟个救火队员似的,一次次在前线赶回来。
杨秀清?虽然有军事才能,但比起朱元璋,还是差得多了。后世有人在评赵光义时说,“自古帝王知兵,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也”,但是杨秀清,恐怕难以当此。而更重要的是,杨秀清性格过于张扬霸道,但下手又不够狠。朱元璋对手下恩威并施,礼贤下士,虽然得国之后,对功臣杀戮较多,但天下稳定之前,可不会没事把拥兵十万的将军们拿过来一顿打,打完了之后,还由着人家掌握重兵。
说起来,他们不仅不及朱元璋,连陈友谅都不是,至少陈友谅一代枭雄,早早就把徐寿辉拿掉,而不是内部先砍得元气大伤。他们连张士诚都不是,至少张士诚经济建设搞得好,工商业发展得好,连农业税都免了,搞得当地百姓非常怀念张士诚,为张士诚尽忠,也让朱元璋发了狠,立国后苏州松江二府税赋惊人,一府税赋超过别人一个省。
而且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他们面对的大清朝,也不是当年的元朝。
当年的元朝,马上得天下,马上治之,根本是毫无建设,得国近百年,竟无一次治世。反正蒙古铁骑打遍天下无敌手,那就让蒙古兵包打天下,谁不服就打谁,再让会做生间怕色目人管钱,不管你用什么名目,只要能给我们搞到足够的钱就行。而广大的读书人在哪里呢?在乡村市井间写戏唱戏。最后好不容易出了个能文能武的蒙古贤相,还被奸臣设计害死,可以说是气数已尽。
而大清国呢,虽然也是防汉制汉,核心权力不让汉人染指,可明面上的权力,也给了汉人近一半啊。一品大员,封疆大吏,那都是满汉各半的。而中低层的官吏,则基本上是清一色的汉人,制度也是沿用明制。财政收入比明朝高,但田赋并不太重,皇帝也不昏不暴。对知识分子更是重视,虽然文字狱是兴了不少,也砍了不少脑袋,可科举制度办得那个红火,不比前明差啊。可以这么说吧,如果不考虑脑门后面的辫子,基本上跟汉人也差不离了,对于大部分旗人来说,满语未必会说几句,倒是汉语才是母语呢。
再加上还有歪果仁。歪果仁没事就派军舰耀武扬威,稍有爱国心的读书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随便添乱哪,夷狄相争,中国之利,但如果是中国内乱,岂不要让夷狄大占便宜?所以除非太平天国表现出比大清朝强太多,大家恐怕还是更愿意保持稳定的。
总之,洪秀全自武昌北进中原的路线,有点象李自成的路线,就是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碰到被玩残的明末,也许还有点希望,碰到现在的大清朝,希望其实是很小的,只能算是赌一把。而杨秀清的路线要安全一些,象朱元璋一样先得南京,定下根据地,再平定中游,再拿下整个南方,然后北伐。
结果,没想到啊没想到,还在第二步就出了问题。问题还并不是出在西征失败,而是在西征大获全胜,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内部出了乱子。这个乱子,就出在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
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