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八卷《帝国黄昏》三十八  太平军的风险

(2017-09-18 10:51:22)
标签:

洪秀全

客家人

冯云山

上帝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洪秀全的诗文水平再好一些,如果杨秀清的文化水平能再高一点。大概在几年后的天京城里,他们会想到一个他们称为“清妖”的人里,一个叫纳兰容若的才子写的这句话吧。

 

是的,如果把时间倒退到最初的时刻,你会发现杨秀清不仅不是洪秀全的敌人,而更不如说,首先是洪秀全的信徒,接下来,还是洪秀全的救命恩人。

 

让杨秀清崭露头角的事情,不是别的,恰恰是在洪秀全和冯云山被抓住之后,几千信徒群龙无首,不知所措之际,由他假装天父附身,表演一番,然后众心安定,然后由他组织大家凑银子打点官府,救出洪秀全和冯云山。

 

而让杨秀清确定地位的事情,也不是别的,恰恰是洪秀全和冯云山被清兵包围的时候,他和萧朝贵再演天父天兄下凡,斥责一些人有私心,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最后发动了一场著名的“迎主之战”。在这场“迎主之战”中,杨秀清指挥若定,有疑兵,有诱兵,有主力,有伏兵,打得非常痛快。

 

再往后,杨秀清以戚继光的办法练兵,兵贵精不贵多,没有练好的兵决不会用,常以数万之兵击溃清兵数十万。这与后期杨秀清身死之后,石达开和李秀成,常以数十万兵不敌数万湘军,形成鲜明对照。指挥方面,杨秀清也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遣兵调将,无不井井有条。

 

而在政治建设方面,在对外关系方面,冯云山也极大发挥了他的才能。大量的会党势力加入,让太平军的队伍持续扩大。而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也都是难得的将领。

 

萧朝贵是杨秀清的好兄弟,也很会那一套神灵附体,杨秀清是天父下凡,萧朝贵就是天兄,互相配合,倒也天衣无缝。他的优点是作战勇猛,有进无退,而缺点也是作战勇猛,有进无退。

 

韦昌辉是个没有功名的有钱人,所以经常被官府欺凌,最后实在受不了,散尽家财,只为太平军能替他报仇。他的优点是对清廷刻骨仇恨,而缺点则是他的报复心重。

 

石达开出身也不错,他倒是主动毁家纾难,十六岁加入拜上帝教,十九岁参加起义军的。而且能文能武,虽然因为十几岁就入行,没有功名,但文能作诗,武为名家,在这帮人里,也算得上文武双全了。他的优点是比较会用脑子打仗,但是缺点也是只愿用脑子打仗,善于打顺风牌,也善于诱敌深入,但是打硬仗就差了点,不太愿意冒险。

 

这六个人,差不多就算是太平天国的核心力量了。

 

现在你来分析一下,这个太平天国的领导集体里,风险在哪里?

 

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对比,比如与同样出身草根的刘邦和朱元璋对比,区别就看出来了?

 

第一,这个领导集体里,缺少真正的读书人,比如说张良,刘基这种。事实上,一直到后期,太平天国还是存在这个问题。冯云山勉强算得上一个谋士,但还差了点,而且也很早就死了。

 

当然,对于一个农民起义来说,没文化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哪怕到了后期,也没有办法吸引读书人里的人才。当然,那又是因为别的因素了。

 

第二,这个领导集体里,没有一个真正的核心,比如刘邦和朱元璋这种,它实际上是多头领导的。不仅是各个王都有私官私兵,各掌握一块,各自为政,光是领袖就有两个,一个是洪秀全,一个是杨秀清。

 

原因嘛,一来是因为冯云山的制度设计,用了很古老的周朝封建制,并且还搞了虚君实相,等到发现实权被杨秀清所夺,已经来不及了,二来是因为洪秀全的确才能平庸,葬送了冯云山和太平军早期精锐的蓑衣渡之败,就跟洪秀全的一意孤行有关。

 

这种多头领导,实际上埋下了天国分裂的伏笔。在前期,毕竟不管是杨秀清还是洪秀全,还算是禀着公心的,还是想办法心往一处使的,加上又有冯云山顾全大局,所以问题不大。但后来冯云山这个最大缓冲器阵亡,再加上定都之后,局面安定,矛盾终于不可调和。

 

第三,长期被官府欺凌的韦昌辉性格隐忍,报复心重,善阴谋,而矿工出身的杨秀清却性格张扬,霸道,不喜欢藏头露尾,善阳谋。这又是一对性格上的冲突。

 

结果韦昌辉前期拼命讨好杨秀清,成为杨秀清的重要力量,后期却让杨秀清看不起,杨秀清更欣赏石达开这种开朗而有才干的。倒不是说韦昌辉没有才干,而是他一味隐忍,毫无原则和底线的性格让杨秀清看不起,他被杨秀清欺压之后,甚至能杀死自己的至亲。其实要是杨秀清文化水平高一点,也许他早就应该有警惕之心了,可是他没有,他反倒认为韦昌辉没出息。

 

如果只是这些,太平天国也未必没有希望。但是太平天国还有它根子上带来的弊端。什么弊端?

 

第一,它是信上帝的。

 

这个信仰对于广西的客家人,可能是一个有利条件。毕竟广西的客家人,特别是那些烧炭工们,在与其他族群的冲突中是劣势的,信上帝对于他们来说,也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但是广东的客家人,就不一定能接受了。

 

如果广东的客家人,都接受不了这个信仰,更何况是其他族群呢。结果就是,这个信仰固然让早期太平军有了坚定的信仰,以一敌十,但后期那些新加入的太平军,战斗力反倒不及灌输了儒家理念的湘军。更重要的是,太平军本来是能整合南方庞大的会党力量的,可由于这个信仰,它实际上把大部分的会党力量都给赶走了,有一小部分,甚至投靠了清军。

 

再加上,太平军信洋教里的一神教,反传统,反孔子,甚至反祖先崇拜,这就意味着它得不到天下读书人的祝福,甚至为他们所反对。据说有一个后来湘军的重要谋士,就曾经希望太平军能放弃拜上帝教,改宗儒学,以恢复中华为旗帜,可惜洪秀全是不可能接受的。

 

第二,它是搞公有制的。

 

倒不是说公有制完全搞不了,而是这种制度需要极强的执行力,还得对经济有极深的认识,同时,还得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或者这么跟你说吧,在工业社会搞公有制,兴许还有点搞头,虽然最终会失败,但还能坚持几年或几十年,但在农业社会搞公有制,基本上必死无疑,王莽就是前车之鉴。

 

事实上,由于搞的是公有制,结果太平军占领武昌之后,并没有得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哺育,反而增加了很多人口要养。得到南京也是一样,不久没有得利,反而增加了负担。因为很简单,没有工商业了啊,所有的手工业都被计划了啊。

 

总而言之,这个太平天国是有先天不足的。地上的天国,哪有那么容易就建的。

 

不过,太平天国固然有很多不足,清朝那边的问题更多,要不然也不会两次鸦片战争,完全是一边倒了。但话又说回来了,太平军可不是洋人,签个条约赔点钱就完事,太平军和清廷,那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那么面对此种情况,清朝那边,又有些什么应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