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帝国黄昏》三十五 辛酉政变的赢家
(2017-09-06 09:03:36)
标签:
辛酉政变肃顺那拉氏奕&ampamp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搞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就在肃顺在那里重汉轻满,搞得满族亲贵对他普遍颇有微辞的时候,那拉氏却在尽可能地扩大统一战线。
第一,她拉拢了咸丰的皇后,慈安太后。毕竟,咸丰留下的两颗大印,一个就在这个慈安太后手里。
她怎么拉拢呢?很简单,皇帝不是小嘛,皇帝小,太后不是可以临朝嘛,那就拉上慈安太后一起临朝。慈安太后就是野心再小,碰到这种事,也不可能拒绝的——否则就不会要咸丰给的大印了。然后两太后一起临朝,玩弄权术,那拉氏自恃还是比慈安强上那么一丢丢的。再加上她还是皇帝的生母,皇帝跟谁亲还用说么?
当然,肃顺自然不可能答应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皇帝如果小,要么是顾命大臣当政,要么是摄政王当政,要么是太后临朝,不可能他们同时当政的。象顺治小的时候,就是摄政王,而康熙小的时候,就是顾命大臣。
所以肃顺就说本朝没有太后临朝的先例,给拒绝了,然后那拉氏还有慈安太后当然就反驳,本朝没有,但前朝这种事很多啊。然后就互相吵,就上升到道德高度,声音一个响如炸雷,一个尖如冰刀,然后就把才五六岁的小皇帝吓尿了,哇哇不止。
然后慈安显然对肃顺非常不满,然后肃顺自然也多了一个罪名。
对于那拉氏来说,虽然目前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但是她争取了慈安太后这个同盟,而且成功地把自己打扮成了悲情派。
第二,她又拉拢了汉人中的清流。
本来嘛,汉官应该是重汉轻满的肃顺的基本盘。可汉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啊,象搞洋务的,自然和搞经术的,弄不到一块去,而主战派和主和派也互相看不爽。所以肃顺虽然对汉官或汉人文士是礼贤下士,客气到不行,也从不收汉人的贿赂,但是,总有些人看不爽的。在这些人看来,肃顺对太后娘娘无礼至极,把小皇帝吓哭了,这都是没上没下的表现。
而且,肃顺最重视的,是汉人那些比较能干的人,比如曾国藩之类,然而总有些人是不喜欢曾国藩这种喜欢搞洋务的。在他们看来,曾国藩这人对歪果仁不够硬气,也太关注俗务,以前还是那个投降派穆彰阿的大红人,现在穆彰阿倒台了,又投靠了肃顺。
接下来,你会经常看到那拉氏被肃顺欺负得跟小媳妇似的,委屈到不行,见到这些汉官止不住就眼泪下来了。泪水很快让这些汉官中清流沦陷了,他们希望能保护这个年轻的太后。这不,御史董元醇,就是那拉氏的死党,就是他上折子要求太后临朝的。
第三,她还拉拢了京畿重地的军方人员。
当时京畿的军队主要控制在胜保和僧格林沁手里。不过很可惜的是,这两人一个带的是旗兵,一个带的是蒙古兵。所以可想而知,他们对肃顺是没有多少好感的。肃顺重用的是谁?是一个汉人!而且还是书生之辈,练了几万兵,打了几次仗,还有输有赢,差点被乱党打死,就因为肃顺重用,现在坐镇东南,掌握江浙皖赣。也许在他们看来,那个位置应该是他们的。
所以可想而知,这两人要不就投靠了那拉氏,要不就投靠了奕䜣。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兵权呢?有!正黄旗汉军都统,这个手里可有京城的禁卫军啊。这个掌握在谁手里呢?奕䜣的亲弟弟,奕譞手里,而且奕譞还是那拉氏的妹夫,自己人啊。
接下来,肃顺手里有兵没有呢?有!在热河保护咸丰的兵,就在肃顺手里。而行在的步兵统领,也由顾命大臣的端华担任。不过,在皇帝的灵柩回銮的时候,两宫太后说端华的职务太多,建议把行在步兵统领归并到步兵统领一起,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步兵统领,那就是奕譞。结果就是这个兵权也没了。
第四,就是拉拢奕䜣。
奕䜣手里有哪些资源呢?有洋人的支持,有京城大量欣赏他的才干,支持他的满汉官员,有他的岳父,参与外交谈判的桂良,有军机大臣,然而因为和奕䜣关系好而被肃顺排挤的文祥,当然,还有因为肃顺重汉轻满而心生怨念的满族亲贵。这些人差不多都团结在奕䜣的周围,与热河那帮咸丰朝的新贵形成了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
第五,还要拉拢普通的旗人和老百姓。
这个也很简单,洋人打进北京,连圆明园都烧了,谁不恨洋人?可为什么会这样?显然是因为以肃顺为首的热河派挟持了大行皇帝,造成了这种国耻。他们还挟持皇帝逃往热河,简直是耻辱啊。
这些话,只要奕䜣在北京多派人散布就可以了,反正肃顺在热河也没办法反驳。
做了这么多,这场政变还能有什么悬念么?所不同的,不过是过程罢了。
如果肃顺早下手,在热河就派人让那拉氏悄悄地见他的死鬼老公,再守着先帝灵柩,再联系好南方的曾国藩,也许还能和奕䜣做过一场。可是他既然只是想控制朝政,不在热河对那拉氏下手,而南方的曾国藩,事实上隔着几千里,根本帮不上忙,也不可能帮这个忙,自然只能徒呼奈何了。
如果肃顺在奕䜣多次申请去热河吊唁仍然不批准,或者虽批准但是不允许他们叔嫂见面,或者后来扶柩回京时,不允许两宫太后只呆了一天就间道提前回京布局,而是拉着一起在路上守着灵柩,可能也多少有点转机吧。可惜啊,两宫太后早在热河就与奕䜣商量好计划,又提前三天回京,逮捕了端华等人,再由奕譞抓住肃顺,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最大的实力派奕䜣成了议政王,并且以亲王身份领班军机,打破了亲王不得入军机处的传统。而两宫太后也成功临朝称制,填补了大清朝太后未曾临朝的空白。总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连年号都从祺祥改成了同治,同治者,大家一起分蛋糕吧。
不过,就在满族亲贵大撕逼,帝胤亲贵战胜宗室亲贵,与太后分蛋糕的时候,南方的反清的汉人和扶清的汉人,也在大撕逼。对的,那就是太平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