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哲学家们》九十五 救亡的失败
(2017-04-29 10:19:57)
标签:
刘宗周哲学家东林党人崇祯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刘宗周应该是明朝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也是宋明理学,或者说心学的最后一位大思想家。
刘宗周比高攀龙小十六岁,他少年时代学理学,讨厌心学,中年时代喜欢上了心学,最后又对王学有所怀疑和批判,“始而疑,中而信,终而辩难不遗余力”,但应该算心学一脉,而下开蕺山学派。徐阶、陶龄、周应中为其同门,而黄宗羲、陈确、叶庭秀,张履祥等为其弟子,据说不愧师门的弟子,有三十五人。
刘宗周的学术生命非常辉煌,但说起他的政治生命,那还真是五起五落。
他二十岁中举人,二十四岁中进士,也算是少年成名。可好景不长,天启初年他就因为弹劾魏忠贤被革职为民,这是第一次起落。当然这次革职未必是坏事,如果他在庙堂上赖到天启中后期,说不定就是其他几个东林党大佬一样的命运了。
接下来,到崇祯朝他再被启用,做了顺天府尹,也算是不小的官了,然后皇帝求言,让大家出主意,怎么平辽东,怎么治国家。他就把他的意见拿出来了,可崇祯一看,这都什么呀,全是什么慎独啦,修德啦,治心啦,还有什么鸟生鱼汤的大道理,朕要的不是这个,错了,全错了,朕要的是三年平寇,五年平辽,七年致太平,你这些个东东有个鬼用啊。可刘宗周不是这样想的,刘宗周说,现在天下已经病入膏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世道人心已经坏掉啦,人人皆为自己,靠这些刑名之术是救不了的,是治标不治本的,必须从皇帝自身的德性做起,亲贤臣,远小人,这才是治本之策。
这个么,刘宗周的确是一个好的哲学家,也的确有办法让社会更为美好,但也的确不是一个在国家快要亡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的人物——本来也没几个人能做到,所以他出这种主意,倒也正常,对于皇帝来说,大可以与三年平寇,五年平辽之类的并用之,标本兼治的。
但崇祯哪听得进去这个?他们根本就不是生活在一个二次元里嘛,于是刘宗周做了不到一年的顺天府尹,就辞职了。这是第二次起落。
到崇祯九年,五年平辽的那位已经被皇帝凌迟,三年平寇早已被寇玩死,寇和辽不仅没有被平,倒有反过来平了大明之势,而刘宗周再一次被启用,这一次是工部左侍郎。但同样还没做几天官,又因为和皇帝价值观不一样辞职了,可他在辞职回乡途中还放不下心,觉得自己要尽最后一次责任,就又上书一封,说皇帝“贤奸颠倒,任用匪人”,“聚天下之小人立于朝”,“吏治败坏”,“生灵涂炭”。这样的话皇帝还能再忍?于是他第二次被革职为民。这是第三次起落。
到崇祯十五年,大明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啦,刘宗周第四次被重新启用,这次是言官,左都御史。做了言官,当然更应该多上疏言事了,他又请崇祯革除弊政,什么“建道撰”、“贞法守”、“崇国体”、“清伏奸”、“惩官邪”、“饬吏治”。听名目就知道,还是亲贤臣,远小人,修德治心那一套,早几十年也许还有戏,但对于这个时代的大明,还真的用处不大了。因为病得快要死了,再由内养外,煅炼身体有用么?刘宗周毕竟只是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那些“明圣学以端治本”,“躬圣学以建治要”,“崇圣学以需治化”,不是不好,毕竟于世已无补。这大概也能说明,东林党人,实际上已经不能救亡吧。
而且更要命的是,他还反对汤若望造火器,说什么“今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所以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这也说明东林党的救亡思想家,于世界大势方面,可能还真不及启蒙思想家。他们的确能救心学之弊,却救不了大明之弊,正如启蒙思想家能救理学之弊,却也救不了大明之弊一样。
总之,崇祯要治国,刘宗周却说要先治心,崇祯想以才干用人,刘宗周却说要凭操守用人,崇祯求用兵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之道,这还怎么玩哟,所以崇祯说他“愎拗偏迂”。崇祯心想,真是不可理喻又不可理解的糊涂老头子,偏生骂朕还很毒,于是第三次将他革了职。六十五岁的刘宗周报国无门,黯然离开,自称“抱头南下,便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是第四次起落。
等到那个一心求治的崇祯皇帝殉国,新立的南明,因为他的声名,又一次启用了他。他又把那一套理论拿了出来,但仍然没被采纳,而更要命的是,南明小朝廷实际上是以前残疾人的余党搞出来的,能容得了他?于是没过几天,他又因为党争辞职。这是第五次起落。
这么五起五落,认真算起来,他虽然中进士很早,但其后四十五年,真正做官的不过四年。但这样也好,正如做官很少的朱熹成了一代宗师一样,他也因此有大量的时间著书讲学,讲堂书斋才是他的世界。他应该身处的,是思想堡垒,而不是朝堂。是的,四十多年里,他一直都在讲学,在著书,虽然他为南明弘光帝著的《中兴金鉴》,那个昏君是看不到了,但是他的其他思想,倒还留着。
接下来,真正的悲剧到来了。
就在他还在拼命著述的时候,清兵就南下了,清兵攻占杭州后,他认为这次是真的要“亡天下”了。他看到当时江南的读书人纷纷降清,玷污名教,背叛圣人之道,他看到那些东林的公子哥儿惶恐不安,他决定要以自己的行动,成就自己的人格,为衰世作一表率。弘光元年闰六月初八,刘宗周前后绝食两旬而死。他的儿子刘勺遵照他的遗命,在灵柩上大书“皇明蕺山长念台刘子之柩”。
没过多长时间,看着汉奸师团带着八旗子弟剿灭南明余部,所向披靡,多尔衮得意之极,剃发令下,人头滚滚。当初那些降清的江南读书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刘宗周,却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救亡,救的不是一家一姓之亡,救的是天下之亡,可他们到底还是亡了天下。
那么刘宗周,这位明朝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亡天下之际,又留给后人哪些思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