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哲学家们》九十三 阳明心学的黑锅

(2017-04-21 08:45:22)
标签:

明史

阳明心学

理学

启蒙者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明朝的士风败坏,有人说应该由严嵩负责。

 

《明史》上说,“一变于严嵩之黩贿,而士化为贪”,杨继盛弹劾严嵩,也说他的一条罪状是坏风俗,而严嵩父子,结党营私,排斥异已,贿赂公行,的确是当诛的,但问题是,严嵩主政于嘉靖后期,被他扳倒并处死了的,据说是好官的前任夏言,那“高甍雕题、广囿曲池之胜,媵侍便辟及声音八部”,“什器皆用金”,难道是明朝那点可怜的官俸能够维持的?而当时与他同为内阁辅臣的严嵩呢?不过“寥寥草具”而已,看这样子,严嵩直到做到阁老,也也还过得很清贫,简直是个清官了。在他之前,官风早坏,岂能由他负责?他最多,把已然败坏的官风,再利用之,让它更败坏些罢了。

 

更何况,无论夏言,严嵩,还是徐阶,都是谁用的?是谁在真正掌握朝政?都是嘉靖帝。更何况,有史料表明,有官员弹劾别人贪污受贿,嘉靖帝看了之后哈哈一笑,说,少来这一套,难道你的屁股就那么干净?你就没有拿过别人送的礼,没有帮过别人的忙?嘉靖帝质问弹劾者,“你每果一人不奉承,一帖不接受”?从此,谁特么的还敢举报贪官啊,谁举报,就要查谁的节奏呢。大约这个皇帝是因为刚上任时,被一帮看上去很正直的官员给顶得不行,心里一直转不过弯,最恨的就是那些看上去正直的官员吧。说起来,嘉靖帝还就是喜欢贪官,贪官可靠啊,听话啊,如果严嵩真的一直清贫,说不定皇帝还以为他别有所图吧。

 

所以嘉靖帝,于明朝士风败坏,要负第一个责任。

 

第二个责任呢?大概要由朱八八的国策负责了,他搞的低薪制,在开始就已经难以为继,到了后世,商品经济发达,你让官员天天守着一点可怜的工资,看着商人们挥金如土,他们心里好受?官员们心想,商人的贡献有我大?才能有我高?他们有过十年寒窗之苦?他们经历过万里挑一的淘汰?他们肩负一个地方百万苍生的安危?凭什么他们那么有钱,那么奢华,而我活该清贫?等到官员权力寻租,官商勾结,这社会还能好得起来么?

 

至于阳明心学,对不起,在嘉靖年间是被打击的好不?

 

至于说泰州学派对民间士风的影响,怎么说呢,也许有吧,至少让大家不怎么看传统的圣贤书了,可即使没有泰州学派,没有阳明心学,大家就能认真相信已经僵化的理学?天下又有几个海瑞?

 

而且,如果阳明心学没有被打压,甚至成为官学,说不定正好能填补理学衰落后,留下的思想真空,让大家在心学那里重新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呢。要知道,嘉靖帝时代,败坏的可不仅仅是官风,更是士人的气节啊。读书人坚守的那些理学信仰,随着那一次次的打屁股,那一次次的贬谪甚至坐牢而摧残了。阳明心学门下的种种演变,正好是政治高压下的必然反应,他们要么就是泰州学派的求圣狂者,要么就是江右王门的自保归寂,要么就是浙中王畿一门的求乐自然,要么就是唐顺之为代表的事功进取,但终归是进取的少,而狂狷者多。“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政体不修,才会有狂狷哪。狂狷,正是世风日下的产物,而不是反过来,狂狷是世风之下的原因哪。

 

但是,这并不妨害东林党以泰州学派为靶子,东林党人试图重建秩序,而泰州学派呢,鼓励大家冲破秩序,各寻新路,互相不满也是很正常的。而理学与心学呢,东林党人倒没有看不惯,但也多少怒其不争,认为也是有不足的,才会让邪说并进。

 

那理学和心学又有什么不足呢,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说原因。

 

他们说,朱子理学太实,太细,太保守,太固执,太古板,太缺乏创新,结果就太拘束了,把人管得太死了,没有几个人会喜欢的,就象你被绳子捆着,当然首先想的是割断绳子啦。没有陆九渊去割断绳子,也会有别的人,没有王守仁去打破笼子,也会有别的人,因为冲破叫人难受的拘束,是人之常情。

 

而阳明心学呢,放当然是放得开了,可放得太开,收不回来,太放纵了,太随意了,太任性了,太开放了,太追求个性了,结果变成了放荡,你鼓励大家放荡容易,可你想再把大家的放荡的心收回来可就难了。

 

二是传人不争气。

 

师说有弊端,如果弟子争气,也能救弊吧。可朱门弟子呢,一个个谨守师说,固执得要命,一个字都不敢改。可他们也不想想他们的师说也是有发展过程的,自周敦颐以来,至洛学,至朱学,都不一样,而朱学早年又和晚年各异,都象他们这样一字不易,怎么发展?又怎么能怪大家不喜欢?而王门弟子呢,又太能改了,一个狂妄自大,自以为圣人转世,凭着那点浅陋的见识,个个都想自创哲学体系,能不出问题?

 

而最主要的不足还是第二个,毕竟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在问世之时都是很好的理论,发前人之秘,便是孔孟复生,也要赞叹的,可后学弟子,太不像话,不仅不能把师说发扬光大,还渐入岐途。

 

那么他们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当然有,他们的办法有三个,基本上算是由王返朱,而近于江右王学。

 

一是励名节。泰州学派不是不顾声名么,他们就重名望。他们要用名望来提高影响力,也要用名望来约束庙堂的行为,更要用名望来约束自己,给世道人心提供一个好的榜样。

 

二是修正心学。“无善无恶心之体”是祸根,一定要切割掉,咱们就是要明确的说“性善”,只有说“性善”,才能让大家迁善改过。也千万不能不要功夫只要本体了,但理学的“敬”字又似乎固守了些,不利于建立事功,那就改成“小心”吧,万事都须小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样放到一起就是“语本体只是性善二字,语功夫只是小心二字”,可算救了理学和心学之弊了。

 

还有第三么?当然有了,那就是讲事功。他们很不喜欢那些纯粹的哲学家,他们说现在的学者,哪怕天塌下来了,也不去管,只顾讲学,可又没讲什么于世事有用的。结果大家该怎么过日子还怎么过,当官的只求保命,当老百姓的只求作官,跟他们的讲学完全无关。如此一来,士风能不败坏?但是不用担心,他们来了,东林党来了,他们将是这个时代的救亡者。

 

启蒙者还没离去,而救亡者又来了,那么救亡者和启蒙者们,又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