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哲学家们》七十九 王艮拜师
(2017-03-01 12:03:11)
标签:
泰州学派王阳明王艮哲学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但贩夫走卒谈哲学,也有好处,那就是他会从贩夫走卒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口语,用哩语,用大白话,用各种现成而鲜活的例子,把本来抽象的道理讲得绘声绘色,象讲故事一般。他接地气,他简洁明了,比如王银,他就把“格物”解释成“安身”,“格物”大家听不明白,但“安身”大家还是能听懂的。
结果就是,虽然没什么士大夫听他讲学,但贩夫走卒,农户庄客,倒有很多人会驻足听上一听,觉得他说的道理好,自己为人处世时有些整不明白的地方,听他这么一整,就都明白了。久之,王银就有点小名气。
而且,大概是他那贩夫走卒的哲学非常简洁,虽没受过心学的传授,却也正好与心学不谋而合吧,他却因此跟王守仁扯上了关系。那是他三十七岁时,王守仁正在江西巡抚任上擒了宁王朱宸濠回来,就在江西讲格物致知之学。王银那时还在家乡,有一天忽有人对他说,你知道么,你说的这些个道理哦,跟江西巡抚王大人说的,真是一样一样的哦。王银听了心里就一乐,他说,真的么,那真的是太好了,如果巡抚大人说的和我说的真的完全一样,那是上天把巡抚大人赐给我哟,如果和我说的还有不一样的,那是上天把我赐给巡抚大人哪。
于是他就戴上那高高的冠,穿上深衣,持上笏板,跑到江西见王守仁。进门之后,也不客气,就直接坐到主客的上位上,王守仁是五溺三变百死千难过的人了,啥事没见过,也不以为意,就和他交流哲学。谈着谈着,王银越谈越惊,慢慢就移到了侧位,等到谈完了,心下叹服,说您讲的哲学比我的好,比我的清楚,我服了,我拜你为师吧,于是下到堂前,拜为弟子。可是等到他回到住所,心里想了又想,觉得刚才还有没谈透的地方,心里就暗骂,我真是太轻率了,谈一次话就拜了师,这可不行。他就在第二天又去见王守仁,说自己后悔了,自己还要继续谈。王守仁笑着说,你不肯轻易折服于人,这是好事啊,那咱们就继续?
于是这次他们又反复辩难,他们谈了更久的时间,王银也终于心服口服,坚定地持了弟子之礼。王守仁则觉得他有点冲动,行事又奇,就把他改名为王艮,以卦象为名,再取别字汝止,号心斋,意思就是做事适可而止,注意收敛,不必太求奇。然后王守仁还对其他门人说,你们可别小看汝止啊,我抓朱宸濠还没这么费力呢,这是个人才啊。
王艮拜入王守仁门墙之后,就跟着王守仁去了浙江,成了王守仁的铁杆弟子,没事就为王守仁摇旗呐喊。但他不摇旗呐喊还好,一呐喊,差点喊出麻烦。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他自拜于王守仁门下之后,越想越激动,就说,千载绝学都让我的老师说出来了,这是上天赐给世间的啊,不行,我一定要让天下都知道我的老师。于是,他就自已按照书里的记载,做了一个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的那种车子,穿着他的深衣,戴着他的常冠,车上再写上字,一路招摇过市,直奔京师而去。可在当时,朝中早就对王守仁学说颇有微辞,议论纷纷,喊着要禁呢,哪禁得起他这样招摇过市啊。一路上大家都在传言,王守仁又收了个怪人做弟子啦,都当热闹瞧呢,他也不以为意,可王守仁在意啊。王守仁就写信让他回来,责备他胡闹。王守仁在京城的弟子听说了,也找到了他,劝这个奇怪的同门师兄弟赶快回浙江。他这才回来。
回来之后,他知道自己闯了祸,政治上的那些东西,以前他哪里知道哟,他哪里知道水有那么深哟,他很后悔,就去向王守仁请罪。王守仁也怪他作事太过,就有点想折折他的锐气,一连三天都不肯见他。他就跪到路边,等到王守仁送客出门回来,他就跪在那里喊,老师,我知道我错了。王守仁还不理他,他急了,就大声喊,“孔子不为已甚”,王守仁这才拉他起来。
再过得两年,王守仁病死于平叛途中,王艮听到消息之后,一口血当场就吐了出来。他决定以余生传播师说,开宗立派,是为泰州学派。
本来他的根基应该是最差的,连正规的学都没上几年嘛,但他有他的长处,就是够接地气,够简洁,现在加上王守仁的几年培养,更是脱胎换骨,所以最后人气居然在同门师兄弟之上。远近诸人,都想过去听听这个王门奇人是怎么说的,一听之下,被他折服的还不是一个两个。王门弟子中,王畿是最辩才无碍的,但比起他来,尚有不及,王畿跟人讲课,也有人信有人不信,有人懂了有人不懂,可王艮呢,常常在眉眼之间稍微表示一下,别人就明白了,简直有当年六祖门下的禅宗风范。
总之,追随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有个弟子叫王栋的,就说他“天生我师,崛起海滨,慨然独悟,直宗孔孟,直指人心,然后愚夫俗子不识一字之人,皆知自性自灵,自完自足,不假闻见,不烦口耳,而二千年不传之消息一朝复明矣”。
这真是极高的评价了,连不识字的人,听了他的课,都能良知自觉,发明本心,得闻圣人之道,其他王门弟子有哪个做得到?理学中人又有哪个做得到?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艮是真的创建出了让贩夫走卒,让愚夫俗子不识一字之人都能听得懂的哲学体系。那么,这个贩夫走卒的哲学,又有些什么内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