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六十二 王霸义利之辩
(2016-12-25 13:29:31)
标签:
陈亮浙东事功学派朱熹永嘉学派富国强兵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陈亮和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是从陈亮四十二岁那年,遭陷害坐了几个月的牢,出狱之后开始的。当时朱熹写了三封信规劝他,大概就是劝他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以及对他的一些观点提出批评。
陈亮当然不服啦,于是写信争辩,于是你来我往,直到陈亮去世,前后书信往来达十一年,最频繁的时候,也有三年,时称“王霸义利之辩”。那他们都辩些什么呢?
主要议题有三。
先看第一个议题,道德与事功的关系。
朱熹是主张道德与事功分离的,有道德者,未必有事功,有事功者,也未必有道德,陈亮则相反,认为有道德者必有事功,有事功者必有道德。朱熹说了,三代之治的时候,“天理流行”,那是真正的“王道”,是有道德和事功的,但秦朝之后,就是典型的“私天下”,历代帝王们“未免乎利欲之私”,那就是“霸道”衰世,他们虽然也有些事功,却因为出乎私欲,不得长久。王道和霸道,我们该拥护哪个,打倒哪个,还不是一目了然么?
所以朱熹在第一封指责陈亮的信中,就说陈亮“义利双行,王霸并用”。陈亮当然不服,就说义就是利,利就是义,如果一个君主有德,他必然能建功立业,为生民造福,如果他不能建功立业,那就是玩虚的,就不能认为他有德。我正是把两者统一起来,而你却把道德与事功分离,你才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你们全家都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一个说,“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另一个又说,“功有适成,何必有德;事到偶济,何必有理”,到底哪一个对呢?也许都有合理之处,这正是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区别吧。
再看第二个议题,理想的人生境界是什么样子的。
朱熹的理想世界么,还用说,当然是当圣贤。他认为,一个理想的人,就应该持敬涵养,格物穷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人必须提升道德境界,必须克制自己的私欲,一辈子也不能懈怠。一个人只有内心修养好了,才能做得大事。
陈亮呢,刚好相反,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兼仁、智、勇,既有道德,又有功业。你没有功业,谁知道有没有德啊,没功业事实上就是没德。
这个,鼓励创业,啊不对,鼓励功业当然是好事,不能光玩哲学不搞建设当然不行,可是,没有功业就是无德,听上去还是有点儿叫人伤心的。这一次,或者又是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区别。
再看第三个议题,观察世界的角度。
这个就更暴露陈亮与朱熹的区别了。陈亮的世界是经验的,是现实的,是历史的,而朱熹呢,则是先验的,他从理想的角度来观察和处理世界,天理才是世界的本体,也是人的价值本体,它不一定对应现实的经验。对于这个先验的世界本体,经验和历史可以研究,但不必依赖。
这个似乎又是经验主义与先验主义的区别。
现在你应该明白他们的分岐是什么了吧?一个理想主义的,先验的哲学家和一个实用主义的,经验的政治家在一起争辩,能争出个结果才怪。
那么第三家,永嘉学派呢。
永嘉学派的大佬叶适,似乎又一变为综合派,他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倡改革,但是同时又讲义理,并不象陈亮认为“义理之学不必深穷”的。
事实上,和陈亮自学成材不同,叶适的永嘉学派,也是有师承的,而且与洛学关系不浅。他是洛学、关学以及荆公新学的共同传人,从派系上来看,比金华、永康两家规模要大,传承要久。
永嘉学派开创于北宋的“皇佑三先生”。
这说的是大宋皇佑年间,在温州传播中原文化的三位先生王开祖、林石和丁昌期。皇佑这个年号很多童鞋可能都有印象,这可是宋仁宗的年号哟,跟在庆历这个著名年号之后,那可是宋学三先生的时代,王安石司马光那帮人还没出道呢,周敦颐和张载,在那时也年轻得很。所以那时的温州,也就是永嘉,其实文化水平是有限的,没出过什么重要人物的。他们三个人,算是当地的启蒙者,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了当地。
接下来,是永嘉九先生。
这说的是元丰年间,当地的九位去太学学习哲学的学子。哪九位学子?周行己、许景衡、刘安节、刘安上、蒋元中、沈躬行、戴述、赵霄、张辉。他们有六个人都拜过程颐为师,算是洛学传人。而这九个人里,又以周行己最有学问,师出三门,元丰年间,从陆佃、龚原“新学”,元祐二年从吕大临学“关学”,元祐五年从程颐学洛学,成了程门著名弟子,而许景衡呢最有事功,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是北宋末世有名的良臣。
再接下来还有周行已的私淑弟子郑伯熊,郑伯熊的兄弟郑伯海,郑伯英,有与朱熹和吕祖谦都有交往,精通田制,兵制,水利的薛季宣,有薛季宣的弟子陈傅良,有参加过绍熙内禅和开禧北伐,颇有政声的徐谊。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同样参与过绍熙内禅和开禧北伐,集永嘉学说之大成的叶适。
叶适的观点又有哪些呢?主要就是四个。
第一,做学问么,要接地气,不能光玩虚的,光讲学,光写文章,光打坐,而不做实事,这大概是因为当日总有一帮人,只是打过几天坐,其实德性文章什么都没有,就自称师承洛学吧。“永嘉之学,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眼,目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为何等也”。
第二,义理不能脱离功利。义理是做什么用的?还不是有利于国计民生,“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第三,主张“农商一体”,反对崇本抑末。他和其他浙东事功派一样,鼓励工商业发展,为富人说话,主张保护富人的权利,说富人在国家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张减税,主张藏富于民,民富了,国家才能富强。这个观点大概也有地域的因素,据说朱熹到浙东做官时,就深深感受到那帮浙江佬果真是实际得要命,什么事都要看结果的。
第四,主张“富国强兵”。这个就没啥可说的了,玩事功,自然少不了富国强兵。
第五,非孟,主张从孟子回归到孔子,从四书回到六经。除王安石那个理想主义者之外,事功派往往反对孟子,大概是觉得孟子不够接地气吧。叶适也一样,他反对理学家们最崇拜的曾子、子思、孟子,认为《十翼》非孔子作,反对理学家融合佛道提出“无极”、“太极”之类。
这样看起来,这个浙东事功学派最后,也是最大代表的永嘉学派,的确有跟朱学陆学一争之力。事实上,他们比起金华永康二派,更重制度史,算是经世制用派。那么,他们这三个最有实力的学派,命运又将如何呢?谁又能最终胜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