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五十九  心灵的力量

(2016-12-10 12:25:49)
标签:

陆九渊

心即是理

本心

心学

哲学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陆九渊比朱熹小九岁,去世则比朱熹早上七年,总体上来说,他们算是同时代的人。

 

和朱熹一样,陆九渊的仕途经历也非常简单,他三十四岁才考中进士。当时他已经很有名了,主考官是金华学派的吕祖谦,就靠着陆九渊的文章风格,在糊名弥封誊录之中认出了他。陆九渊中进士后,先做了十年主簿,再迁国子监正,再迁删定官,算是进了庙堂。也就是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些很大胆的事。

 

什么大胆的事?他一方面削甲明志,练习弓马,访知勇士,商谈恢复大略,要为大宋复靖康之耻,另一方面,又不断上书朝廷,议论朝廷的大政,象什么恢复中原啦,任贤使能啦,赏功罚罪啦,都有。皇帝很喜欢,不过一个叫王信的给事中很不喜欢,最后做了台州崇道观做了个名誉观主。虽说宋朝还真是厚待道教,尽请当世大儒当观主,陆九渊却受不了这种侮辱,就辞职回乡讲学啦。

 

谁知这次回乡讲学之后,他的声名更盛,“户外履满,耆老扶杖观听”。五年之后,朝廷也坐不住了,又想用他,可巧他当日正住在宋金之间的荆门,那地方是四战之地而防务极差,连城墙都没有,陆九渊就请求朝廷让他筑城,“乃请于朝而城之”。朝廷当然无所谓啦,有人愿意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当然求之不得,就让做了知荆门军。他做了一年的知荆门军,修建城墙,稳固边防,政绩非常好,“政行令修,民俗为变”。

 

然后呢,你问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啦,知荆门军是他最后的仕途经历,也是最后的人生经历,一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所以总体说起来,他的经历比朱熹简单,至少劫数要少一些。不过哲学思想可不简单哦,基本上在哲学上他处处与朱熹相对,而又似乎很有道理。

 

比如对朱熹来说,心和性是不一样的东西,性是人的本质和内在,而心是主观能动的,心统性情,既是心灵深处的本质,也是意识和无意识的运动。而对陆九渊来说,心就是性,所谓“心即是理”,说得更响亮点,那就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难道人的意识和无意识的运动,就是宇宙?当然不是。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对于陆九渊来说,心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朱熹所说的“心”,另一种则是“本心”。“本心”是什么呢?就是四端,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都是天生的,不是靠什么格物穷理而获得的。这“本心”也是普适的,你的,我的,他的,都是一体,“只是一个心”,它根本上就是宇宙的实体,是天理之所在。天理固然存在于天地,但也存在于人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着这“心即理”,陆九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自然也不同于朱熹。

 

比如朱熹说格物穷理,他就不那么看。他说了,既然“心即是理”,那么格物,也无需格世间万物,你朱熹研究雪花,研究化石,研究柴米油盐,虽然增长了知识,但何益于明理?所以格物,只要格“心”便好,不忘自己的初心,找到自己的本心,尊重自己的良心,自然就能渐渐明理。

 

不仅不必格世间万物,而且连圣贤经典,他也懒得注释。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你就本着良心去孝悌就是了,有什么必须注释的?就是要注释,那也不是我注释六经,而是六经来注释我,正所谓“六经皆我注脚”。

 

比如朱熹说主敬,他则说静坐。看上去差不多,其实并不同。主敬是由外而内,外表要庄重,态度要持重,内心要敬重,而静坐则是则内而外,其实就是通过静坐让自己找到本心,倾听你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比如朱熹讲道问学,要想明理,就要多读书,读好书,读圣贤经典,细心体会揣摩,天长日久,自有收获。而陆九渊则说,书不必读,鸟生鱼汤是有名的圣人,他们靠的是读书么?尧舜之前有个毛线的书,有个毛线的圣贤经典哟。陆九渊说了,不要让你的头脑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你只消让你的本心,你的良心主宰你,按照内心的指引去做,自然就好。本心能让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成为我们希望成为的那个人,本心能让我们远离贪欲,因为那些都是会蒙蔽本心,败坏本心的。

 

如果反过来呢,你不追寻本心,却到圣贤经典找道理,最终你很可能会无所适从,六神无主,你不知道怎么做才好。陆九渊说了,如果一味读书,你也许想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但你之所以如此认为,不过是因为书上那么说,最初你相信书上的都是对的。可是后来,你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书上告诉你的是一套,而生活里告诉你的又是另一套,你就糊涂了,你的正直善良是源于书本的,是无源之水,而你真正的本心却被生活和书本两层蒙蔽,再也找它不见。你得让你受本心良心的指引,那是你所有正直生活的源泉,它会带着你,走向至善至美的所在,走向心灵自由之境。

 

甚至于小程的那套庄严功夫,什么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陆九渊也有跟朱熹不一样的想法。朱熹虽不如小程严格,却还认为这一套约束自有其必要,但陆九渊基本上不认为有多少必要。的确,这是《论语》上面的话,是子曾经曰过的,但孔子是因人而异的,颜子已经悟道,对他说了,他就明白了,自然可以说。你现在对一个于天理一无所知的人,偏要他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动,非礼勿听,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什么用呢?他根本不懂,他的内心深处根本不认同,然后你偏要他遵守,礼就不再是礼,而是礼法,礼教。礼成为法,成为教,那还是礼么?

 

或者可以这么说吧,比起朱熹的主敬和格物,陆九渊更看重心灵的力量,他不希望很多人对明理缺乏信心,他不希望很多人对过一种正直的生活望而生畏,以为有种种限制,种种不方便处,种种不近人情处。恰恰相反,他认为过一种正直的生活,反倒是内心的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正直而又快乐的生活,不必自暴自弃,而且对每一个人,如果他任由贪欲左右,受损害的,首先就是自己的内心。正所谓“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所以啊,“请尊兄即今自立,正坐拱手,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事皆备于我,有何欠阙”?

 

一个说要格物穷理,一个说要发明本心,究竟哪个是对的呢?你想知道么?当日陆九渊科考时的主考官吕祖谦也想知道,于是他就请这两位大佬来到了一个山明水秀的所在,在那等山明水秀的地方,辩它个三百回合,直到达成共识。那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就叫鹅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