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五十八  科学家朱熹

(2016-12-08 17:29:25)
标签:

朱熹

哲学

宋学

理学

康德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朱熹的思想,大概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描述。哪十六个字?理先气后,心统性情,主敬格物,先知后行。准确的说,就是理先气后的宇宙论,心统性情的本体论,主敬格物的认识论,先知后行的方法论。

 

先看理和气。

 

虽说是理先气后,其实有三个关系。哪三个关系?理先气后的逻辑关系,理随气动的运动关系,理一分殊的一般特殊关系。而理先气后,是最为核心的关系,由理先气后,可以推演出其他两种关系。

 

理和气的逻辑关系是理先气后,这个同于程颐的理气二元论。这里的理先气后,并不是说理是在气之前产生的,也不是由理生气,也不是象泰西哲学家一样,有一个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理先气后,不是时间的先后,而是逻辑的先后,反正你知道理和气相伴相随,然后理更为基础一些就是了。要知道的,我们找不出没有规律的实在,也找不出没有对应于实在的规律。

 

理和气的运动关系则是理随气动。理本身无所谓动静的,但气是有动静的,由于理和气相伴相随,自然的,理也随气而动,就象人坐在马上,随马而动一样。这个也可以用周敦颐的太极图解释,理是太极,气是阴阳,太极随阴阳而动。

 

理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是理一分殊。这个么,其实是说,理其实只是一个理,这个理是无法分成两个理,或两份半理的,这说不通啊。不是说你拥有一部分的理,我拥有另一部分,由于禀赋的不同,我们的确有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事物,也有不同的规律和性质,但不管表现成什么,也不管表现出来的理或太极,是多么的不完全,我们的本性之中,都自拥有全部的理或太极。

 

再看心,性和情。

 

这一部分有四大关系。性和情的关系,心和性情的关系,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道心和人心的关系,而心和性情的关系则是最为关键的关系。

 

性和情的关系是未发和已发的关系,性是未发,情是已发。就是说,当喜怒哀乐的情绪心理尚未发生的时候,是性,当这些情绪心理已经发生了,它就是情。但是性和情并非独立,更不是对立,而是互为体用,就是说,性一旦爆发了,表现出来了,它就是情,而情,追根溯源,也是由性而起。当然,你也可以说性是深埋地下的树根,情是树叶,性是冰山在水面下的部分,情是水面上面的。

 

心和性情的关系。其实朱熹的观点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年轻时,他是主张心为已发,和情很相似,只是情更偏于感性,而心更偏于理性罢了。这个观点和胡宏比较象,但是四十岁以后,他反悔了。他认为心没那么简单,心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人之所以能穷理,固然是由于人的本性,但不能否认心的能动作用,于是他有了之前哲学家所没有的观点,那就是心统性情,心是很重要的,心是性情的主宰,能帮助人找到自己的本性,能帮助人节制自己的情欲。就是说,心,其实兼有已发和未发的状态,喜怒哀乐的情绪心理发生之后,它是心,喜怒哀乐的情绪心理尚未发生的时候,它还是心。这正如一个冰山,不管它是露在水面上,还是没在水面下,其实它都是一个整体。

 

 

至于仁,它也与心统性情有关。仁,不仅仅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不仅仅是韩愈的爱,不仅仅是小程的以个人体验公心,不仅仅是大程的万物与我同体,也不仅仅是谢良佐的觉,知痛痒,而是心之德,爱之理。仁就是生,是天地生生不息,是人内心深处那种对生命的爱,仁是未发之爱,而爱是已发之仁。

 

好啦,谈到性情,又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啦,那就是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的,恶从何而生,如果是恶的,善又因何而起?

 

这个么,在朱熹这里很好办,他修改了胡宏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说。天命之性禀于理,这个没问题,而事实上,没有谁的性只有天命之性,纯粹只禀于理的,总会有气的影响吧。而气质之性,朱熹的说法跟胡宏不一样,朱熹认为气质之性,也不是就纯粹禀气,而是由理入于气而生。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么,自然是因为理是包含在气中的,对于具体的人,理既然已入于气,就不避免受理和气的同时影响,而其表现的出来的性,是兼有理和气,是驳杂的气质之性。这也是为什么对具体的人来说,其实道德理性和感情欲求是混在一起的,很难只有其中一种。

 

这么跟你说吧,按朱熹的说法,天命之性如水,而气质之性如盐水。天命之性是纯善无恶的,但是气质之性就不一样了,所以什么性善性恶论要以休矣,因为你们说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性恶,善恶混,性三品,说的都是气质之性而已。

 

接下来再看道心和人心的十六字真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看看朱熹有何解释。

 

朱熹说了,“人心”是感性情欲,只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欲望,毕竟不是“私欲”,并非都是恶的,不是“惟恶”,但如果不加控制,就可能流于恶,所以说,很危险。但人生下来,又是以理为本体,以气为形的,“道心”本于理,根于心灵的深处,自然微妙而难于把握。所以“存天理,去人欲”,并不是去“人心”,不是否定一切自然的感性欲望和情感,而是说,以道德原则,对那欲望加以控制,不至于私欲膨胀,物欲横流,损人利已罢了。

 

再看主敬和格物。

 

这两件修身的方法和小程也差不多,主敬以涵养,格物以致知,不过也有所发展。什么发展?

 

主敬方面,在小程的主一和严肃之外,还主张收敛,惺惺和谨畏。收敛说来自尹焞,就是说,端坐并非敬,敬也不一定要坐,走路吃饭做事照样可以敬,收敛身心是关键。惺惺说来自于谢良佐,就是要让自己的心是醒的,醒的才能提醒自己啊,才能在你为贪欲所左右的时候,当他人遇到危难的时候,把你拍醒啊。谨畏来自于朱熹自己,是说人的内心深处应该有一种对上苍,对天理的敬畏之意。

 

格物方面呢,朱熹认为人不能只通过格一物就能穷理,但也不可能格遍万物,但可以根据理一分殊的规律,按照一定类别渐次格物。说起来,朱熹在格物方面,还真的是很有些成就的,比如他将雪花与太阴玄精石比较以解释雪花何以呈六角形,据李约瑟说,他还是“第一个辨认出化石的人”,比西方早了四百多年。

 

格物和主敬,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格物没有主敬,则格物不过是纯粹的智力游戏,不能明道,如果只有主敬没有格物,则主敬不过是空中楼阁,没有现实的知识基础。

 

最后再看知和行,他是主张循序渐进的,先要学习,然后才能工作,先要格物致知,读书穷理,然后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听上去,这些话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先主敬,端正了态度,然后读书,格物,寻找规律,获得道理,修身,然后做更多的事情。从这种角度来看,朱熹不仅是一个哲学家,也很象一个科学家,哪怕对于哲学问题,他也有着非常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方法。

 

不过有一个人说,不,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个人叫陆九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