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四十一 程门立雪

(2016-10-08 10:13:47)
标签:

程门

程颐

洛学

游酢

杨时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大宋元祐八年冬天,洛阳呜皋镇外一个叫“伊皋书院”的地方,来了两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那天天气非常冷,彤云密布,阴风怒号,那两个人就那样顶着寒风,艰难地行到书院的大门前。可能是因为风太大的缘故吧,他们敲了好半天门,才有人出来。那个人似乎是认识他们的,见到他们之后,就对他们说,先生在后房呢,我带你们过去吧。

 

他们就跟随那人到了后房,见到了那位有名的先生,先生比较老,约摸六十岁,头发胡子都花白了,但很精神。他们和先生略谈了一会,先生就说,我现在要静坐了,要不你们先回去吧。他们说,不必了,我们在这等着先生就行。先生就闭上眼睛,似乎是入定了一般。这时天更冷了,寒气一阵阵地从门帘里袭进来,手和脚都僵住了,只听得门外的风呜呜呜地吹着。也不知过了多久,鹅毛般的大雪飘了起来,透过门帘一片片地飞进来。两人仍然着在先生的身后,一句话也不说,仿佛也同样入定了一般。站

 

再过得很久,先生终于睁开了眼睛,看见面前的两人,有点惊奇,说,你们还在这儿呢,天已经很晚了,明天我们再谈,先休息吧,我让书院给你们找间客房。三人就一起出了门,这才发现,中庭的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踩上去连膝盖都几乎要给淹没了。

 

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

 

那位老先生,就是洛学的创始人之一程颐,而那两个四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就是程门四大弟子的游酢和杨时。

 

这两个人是很相似的。他们年纪相当,都是皇佑五年生人,属蛇,比程颢小十九岁,比程颐小二十岁。他们开始都曾师从程颢,然后进士及第,然后做官,四十岁时,又一同拜程颐为师。他们都是福建人,游酢是建州建阳人,杨时是南剑将乐人,那地方后世都归属福建。游酢略长,二月十五日生,算是三弟子,杨时略小,十一月二十五日生,算是四弟子。

 

游酢自幼聪慧过人,擅长文学,精通书法,时称“草圣”。他十九岁拜程颢为师,到南方就任官职时,程颢说,“吾道南矣”。游酢政务能力很强,任县尉时,十年积案,一朝澄清,所到之处,勤政廉洁,政绩斐然,“民载之如父母”。

 

不过游酢可能是很多精力都用于事功吧,流传的作品倒并不多,只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不过尽管如此,作为建州建阳人的他,倒是跟杨时一起成为后来闽学或朱学的鼻祖。而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外甥,也是他的诸多弟子中的一个,叫黄中的,是南宋著名主战派大臣,曾经为了岳飞当面质问秦桧,被外放二十年,到秦桧死了才召回。朱熹非常佩服黄中,请列门墙,以弟子礼待之。

 

至于杨时,他同样是自幼颖悟,被时人称为“神童”,八岁作诗,九岁作赋,少年时读书于福建明溪县城东的龙湖,十五岁游学于福建邵武,二十四岁中进士。杨时算是兼通儒释的,他幼年习佛,少年习儒,所以后来他的学说里,颇有佛教的影子。对道家他似乎也颇有涉足,著有《庄子解》,《列子解》。

 

不过他中进士后的道路却有点特别,他中进士授官职之后,以病为由没有赴任,然后就研究哲学,到二十八岁时,拜师于程颢,到三十岁时,他才到徐州赴任。但没过多久,又因为继母和父亲的相继去世,而分别守制,到四十岁拜师于程颐,差不多在四十一岁时,才再一次进入仕途,那一年是绍圣元年。大家晓得的,那时候程颐刚刚被打成奸党,发往四川涪州看管,所以杨时之所以再次进入仕途,或者也是因为已经没有机会再求学于二程吧。

 

但杨时既然再一次踏入仕途,自然也很快进入一个良吏的角色。绍圣二年,浏阳旱灾,杨时写《上程漕书》、《上提举议差役顾钱书》,反映灾情,得赈济粮三千石。绍圣四年,浏阳连降暴雨,杨时《上州牧书》,又请求拨粮赈灾,减免税赋。政和二年,杨时任萧山令,当时萧山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经多次提议蓄水为湖灌溉农田都未实现。杨时到任后,很快便率百姓筑湖,取名“湘湖”,成湖三万七千亩,周围八十余里,灌溉农田十四万多亩,即使在大旱之年,萧山也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并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至今民赖其利,祀宦祠”。他这身救灾兴利注重民生的本领,倒被后来他的再传弟子朱熹学了个十足十,以至于成了当日有名的赈灾能吏,救火队员。

 

不过接下来,他似乎就开始跟朝廷里的几个败家子不对付了。崇宁五年,杨时任余杭县令,蔡京为母筑坟圈地,他批评抵制。对于当时涂毒东南的花石纲,他更是愤恨不已,在《余杭见闻》中愤然写道“今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莫不以欺诞为能事,而未有以救之”,“免夫之役,毒被海内,西城聚敛,东南花石,其害尤甚”。到宣和六年,他作秘书郎后,又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涉及到税赋,茶盐,籴买,边事,军制等十件事情,当然,他的建议也没有被几个败家子采纳。不过宣和七年,金兵就已经南下了,所以他又成了主战派大臣,他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七项主张。他支持李纲,支持陈东,斥责蔡京,童贯,一直到南宋,他都一直坚持抗战。

 

杨时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三。

 

一是体验未发,这是体验心念还没有显露出来的样子。心念没有显露出来,还没有成为意识,自然是潜意识了,而体验潜意识,似乎只有冥想一途。所以他跟谢良佐不太一样,算是主静的。

 

二是反身格物。这是通过观察自已身心来穷理,而不是研究外物。

 

三是行止疾徐之间。他说了,“庞居士谓‘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此即尧舜之道在行止疾徐间“,这是说道其实就在日常生活里,道就在那自得安详的生活境界中。

 

如果对佛教有所了解的,大约就能看到,他这几个哲学方面的观点,大有佛教影子,而最后的“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更是禅宗名偈。事实上也是这样,杨时在谈及孟子性善论时,就以“白净无垢种子”,也就是阿摩罗识,对应孟子性善,而以“善恶种子”,也就是阿赖耶识,对应善恶混。

 

所以杨时其实也算是以儒统佛道。他自己说了,佛教不是轻易就能驳倒的,想驳倒,也得在充分理解之后。

 

不过杨时对于洛学,最大的贡献,既不是提出了后来成为理学重要理论的“体验未发”,也不是以儒统佛道,而是另外两件事。

 

哪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反新学,批评王安石的政治和学术,这个算是开始了洛学对新学的反攻。第二件事,则是他收了个弟子——对程颐算是再传弟子吧,那个弟子叫李侗。为什么说收了叫李侗的弟子很重要呢?因为那个叫李侗的程门再传弟子,后来收了个很厉害的三传弟子,把经他传之于南方的洛学真正发扬光大了。那个三传弟子,叫朱熹。

 

不过在那个三传弟子朱熹扬名立万之前,却另有一个自称二程私淑弟子的人,开创了洛学的另一个继承流派。那个人叫胡安国,而那个流派,叫湖湘学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