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三十 诚敬与和乐
(2016-08-24 17:32:26)
标签:
程颢明道张载诚敬和乐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还在程颢和他弟弟师从周敦颐的时候,周敦颐就给程颢下了一个任务,毫无意外地,那个任务就是“寻孔颜乐处”。
很多年以后,程颢也许可以对老师说,我知道了,我真的知道了,我不仅知道了,而且我还将把它说出来,告诉我的学生们。
那他都告诉了些什么呢?
第一条,就是“定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个时候,张载和二程岁数仿佛,关系很好,就经常书信往来。在有一封信里,张载说自己“定性未能不动,犹累于外物”,程颢就回了一封信,说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后来被称作“定性书”。
张载说,想让内心真正平静很难,总会受各种外物的干扰,而完全杜绝干扰却很难做到。程颢说,“定性”,并不是说要让内心不再活动,也不是要让内心集中于自我意识上,那样你就象抓水里的月亮一样,怎么也抓不到,“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
程颢还说过一件自己的往事,他说,我有一次在亭子里静坐,望着院子里的廊柱,我无意间就在心里数它,我数完之后,又想复核一遍,就有意识地又数了一遍,发现数量跟刚才不一样,于是我急了,出声数了好几遍,都没有完全一样的,我最后走出来,一个个地用手拍着柱子去数,才发现最初无意中数的那次才是对的。所以他说了,你越是想排除干扰,就越难排除干扰,因为真正的干扰或杂念,正是你自己的情绪。你所要做的,只是顺应它,万物来了,就让它来,走了,就让它走,不要带有自己的感情,你所有的烦恼和干扰,无非是有我,若无我,则一切烦恼不生。
所以,“定性”的关键,在于“内外两忘”,什么时候你忘记自己了,你就“定性”了。“内外两忘”了,你心里就没事了,你不会刻意去排斥什么,因为排斥,同样是一种执念,一种自我。要知道,如果没有“我”和万物的界限,又何必排,何须排,往哪里排呢?圣人“无情”,并非毫无感情,而是没有因个人利害而产生的不安,焦虑,烦恼,苦闷,失望,怨恨,他只会顺应事情的来和去,顺着它,忘记了自己。
所以,“定性”,其实是不必一味坐在那里的,只要不系于心,穿衣吃饭,挑水劈柴,无一不定,“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
第二条,则是“诚敬”与“和乐”。
什么是“诚敬”?当然就是内心要真诚,要充满敬意,就是孔子说的“居处恭,执事敬”。坐在家里,要保持修养,出去做事,要有敬意。你要真诚地对待你的人生,对待你的亲友,你要充满敬意地学习和工作。
不过,程颢接下来又说,“诚敬”是好的,但也不可太过,变成个面瘫脸,那就不漂亮了。恭敬没问题,但也用不着不苟言笑啊,毕竟,明道悟道,是一件快乐的事,快乐晓得伐,你整天板着个脸,哪里有半点快乐的样子?“执事须是敬,但不可矜持太过”,哎哎,乃们敬就敬呗,干嘛老端着,这样不好,端久了就下不来啦。“今之学者敬而不见,得义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敬来做事得重”,哎,还没改啊,你的脸都快敬得看不见啦。“只恭不为自然底道理,故不自在”,自然一点好么,你就是想摆拍也不能老是摆个剪刀手啊,别想着你在拍照,想像着,你现在在海滩上,海风轻轻地吹过来,拂过你的面颊,海水一浪接一浪地卷过来,舔着细细的沙子,也舔着你的脚踝,海边有很多人,穿着比基尼的姑娘在你面前走过,哎哎,流鼻血了?你这也太“自然”了吧。
总之,在程颢看来,“诚敬”得有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出乎本心,出乎自然,“诚敬”的同时,还得“和乐”,不能拘束,你得放得开,“既得后,便须放开,不然,却只是守”。你不能让“诚敬”约束了你的安乐,破坏了你安静详和的心境。
所以程颢的“诚敬”与“和乐”,其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其实也正是“孔颜乐处”的境界,也是他所说的“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的境界。
第三条,是“生之谓性”。
什么叫“生之谓性”?这是说,人是禀气而生的,因为禀气而生,所以各有不同,恶也并都不是后天学习的产物,也是从禀气中来。虽然我们不能说,在气中本来就有善恶对立,但是,的确有一些生来就有的东西,后来才表现为善恶的。我们不能否定它,也不必否定它,就象水,水从山里出来后,有的清,有的浊,有的清多浊少,有的浊多清少,但那都是水,不能说清水是水,浊水就不是水。
既然善恶都从禀气中来,该怎么办?很好办,澄清它就是了。我们不必把浊水放到一边,不必把浊水拦起来,就让它和清水一起流下去,时时澄清,天长日久,水质自然会得到改善。我们先得承认它,用平常心去看待它,然后才谈得上改进它。
那又该用什么去澄清它呢?笨啊,不是有“天理”么,“天理”同样是我们禀赋的一部分,我们心中是有道德律的。让理性去和禀气而生的物欲相抗衡,激荡,“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
《尚书》里有一段话,“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人心惟危”,程颢解释说,说得就是我们的物欲,如果由着物欲控制着我们,那是很危险的,如果任着物欲横流,那更是末世景象。“道心惟微”,说的则是天理,天理是微妙的,很多人都不清楚,不在意,但它就象头顶的星空一样,亘古常存,只等着有一天,我们在物欲中醒来,在午夜梦回时,泪流满面。“惟精惟一”,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有一天,我们的心将和天理一样,我们了然于天道,我们清楚地知道物理,我们更明晓我们的本性,我们将与万物为一体,我们将体验到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允执厥中”,说的是修行的方法,修行不能懈怠,但也不必太刻意,我们只消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努力,天长日久,自有所得。
这个《尚书》里的四句话,也是后来宋学里最重要的十六字真诀,很多哲学家都对之进行了讲解,并且以此告诉我们道德理性与感性欲望的关系,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程颢的哲学思想还是比较精彩的,特别是通过他的方法,我们能找到一条通往“孔颜乐处”的路。那么,对于世道人心,他还有些别的什么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