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二十八 理学的诞生
(2016-08-17 16:52:21)
标签:
理学洛学哲学宋学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虽然“理学”这个名词要到南宋才会出现,虽然二程的学问,在这时经常被称为“洛学”, “伊洛之学”,“道学”,就是没有人称之为“理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理学”的那个“理”字,在二程这里,开始出现了。
是的,张载的“气”,邵雍的“数”,二程以“理”取而代之。“理”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气”。“天理”是程家的独门密法,程颢自己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可以这么说吧,道学一门,周敦颐为欢乐宗,张载为炼气宗,邵雍为奇门宗,而二程为天理宗。
“天理”的出现是一个分水岭。在这之前,儒学与佛学相抗,终是差了一截,而在此之后,终于取佛学而代之,其重要之处,就在于“天理”。后人评论“天理”二字说,“盖吾儒之与佛氏异者,全在此二字。吾儒之学,一本乎天理。而佛氏以理为障,最恶天理。先生少时亦曾出入老、释者几十年,不为所染,卒能发明孔、孟正学于千四百年无传之后者,则以‘天理’二字立其宗也”。
那么“天理”是个什么东东呢?
简单点说吧,“天理”是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的规律和本质,是人用理性才能认识的东西,通过感性是认识不了的。它是本质的,内在的,抽象的,是普遍存在而非特殊存在的东西。易里面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可以作为注解,形而下的只是物质,形而上的才是“天理”。比如天地,万物,阴阳,这些都比较具体,这都是形而下的物质,而万物的规律和本质,那才是形而上。
区别道与器,普通和特殊,抽象和具体,区别规律和物质,这是研究哲学的基础方法。如果你能区别开了,你就能明白什么是“理”了。可以这么说吧,规律和本质,主宰着这个世界的运转,决定着我们人类的本性,左右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物质,则只是规律和本质得以体现的工具。这,就是“天理”。
“理”和“道”有什么区别呢?儒家的“理”和“道”应该区别很小,所以理学家在最初也被称之为道学家,但也并非完全相同。要知道的,儒家“道”到底是来自于道家,它更倾向于宇宙,而非人生。就是说,“道”多半会被理解为天道,而“理”呢,它可以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可以是人间的伦理法则,可以是头上的星空,可以是心中的道德律。“理”,不仅是宇宙的基础,也是人生的基础,不仅是宇宙的第一推动,也是社会的第一推动。
“天理”和“气”的区别就更明显了,因为“气”是能量,是物质,是组成世界的东西,它可以粒子,可以是波,可以是场,可以是弦,甚至可以是黑洞,但不可能是规律本身。规律当然因物质而体现,但规律不是物质,物质也不是规律。
至于“数”,“数”即使演算完全正确,它也只能代表一种用“数”表达出来的规律,而并不涉及人性本质,道德准则。
再具体点说,“理”有四种。哪四种?有天道,有物理,有性理,有义理。那又是怎么一回呢?
天道,就是自然法则,你也可以理解成哲学规律。这是“理”最为核心的一部分。
物理,是世间万物的规律和性质,你也可以理解成物理学或化学规律,或者说,科学规律。这是“理”第二层的东西,这第二层是受第一层所支配的。
性理,是人的道德本质,你也可以理解成人类学,心理学以及伦理学的一些规律。这第三层,同样受一二层的支配,就是说,人性,是来自于天道和物理的,所以又有一句话,叫“性即理”。
而义理呢,是社会的道德原则,你可以理解成社会学,政治学的一些规律。这第四层,同样受前面几层的支配,它与人性有关,也与天道有关。
总之,这四者虽然不同,却是一体的,它们都统一于一个完整的“天理”。“天理”支配着宇宙,社会,人生,它决定着人的本质,它是人类理性的来源。
与“理”关系最密切的,便是“气”。它们一个是规律,一个物质,一个是本质,一个是现象,一个是抽象,一个是具体,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千世界。那么,“理”和“气”的关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里就有两个理论了。哪两个理论?一个是理气二元,一个是理气一元。
按理气二元论的理解,虽然规律和物质是相伴相随,规律以物质而体现,物质以规律而运行,但规律和物质仍然是两回事。它们应该区别开,所谓“理在气先”,先有规律,后有物质,而规律是占支配地位的,规律形而上,物质形而下。
但按理气一元论的理解,理和气是同时出现的,理离不开气,气也离不开理,物质和规律,其实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不分先后的,无法区分的,也不存在哪个占支配地位。所以理和气,都是形而上,只有生聚成万物,化为阴阳,那才是形而下,正所谓“理在气中”,“器亦道,道亦器”,“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
你可以把这个一元论或二元论,跟西方哲学的一元论二元论对看,但是你要知道,他们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西方二元论者,从柏拉图到笛卡尔,都提出了一个精神实体的存在,这个精神实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存在的。但是中国哪怕是最大胆的理气二元论者,也不会认为“理”是一个完全脱离“气”,可以不依赖“气”而存在的东西,它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气”的聚散生化上。“理”是“气”之体,而“气”是“理”之用。
所以中国的理气二元与理气一元的区别,其实倒更象是同一种理论的不同表述。理气二元论者,更注重理和气的区别,试图把形而上的理,从形而下的气中分离出来,强调“天理”的重要,强调“天理”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支配作用。而理气一元论者,更注重理和气的统一,认为这两者无法分离,也不必分离,他们往往更看重内心的体验,因为这和“天理”其实是一体的,强调我们的人生中,自然就有“天理”,自然就能找到“天理”。
理气二元论的来源,就是二程里的弟弟程颐,从他那里,最后发展出了朱学,也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理气一元论的的来源,是二程里的哥哥程颢,从他那里,最后发展出来陆学,也就是后来的陆王心学。大程和小程,虽然都以“理”起家,却发展出了宋明哲学史上最有名的两个流派,分庭抗礼几百年,甚至及于后世。
当然,那都是后话了。至少现在,他们哥俩还只是一个小小“洛学”,在荆公新学的巨大阴影里,在温公学派和苏蜀学派有强大声势之后,在濂学,关学,数学之外的小小的“洛学”,没有人会想到,他们会有后日的声名和影响。
算了,还是先从哥哥程颢说起吧,看看他都有些什么样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