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二十七 数学与宇宙

(2016-08-15 11:20:02)
标签:

宇宙

数学

邵雍

哲学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传说,我们通常用的时间单位——“年”,其实只是“小年”。对于宇宙的发展演进来说,还有一种宇宙的“大年”。

 

“大年”也叫“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所以一个“大年”有一元,十二会,三百六十运,四千三百二十世,十二万九千六百个自然年。十二会,用地支纪年,一会的三十运,用天干重复三次纪年,如此类推。

 

“大年”也是宇宙年,一个大年结束了,旧的天地毁灭,新的天地诞生,如此循环。“大年”之上,还有更大的“年”,三十元,是一个“元之世”,十二个“元之世”,是一个“元之运”,三十个“元之运”,是一个“元之会”,十二个“元之会”,是一个“元之元”。一个“元之元”,有十二万九千六百个元,有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个自然年,这又是更大意义上的宇宙的毁灭与诞生。

 

“小年”往下呢,有同样的规律,同样有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个时辰,而每个时辰,有三十分,每一分有十二秒。

 

既然“大年”的十二元,是一个天地毁灭重生的过程,那么它有没有渐变的阶段呢?有。十二元,分别有六十四卦的十二个卦象与之相应。第一会子会是复卦,初爻为阳,其余六卦为阴,这是一切的起点,在这一会里,天开始诞生,“天开于子”。接下来的丑会是临卦,这卦里,大地开始诞生,“地生于丑”。再接下来,阳爻自下而上,越来越多,自第三会寅会泰卦至第六会巳会乾卦,人开始诞生。阳爻满了,第七会午会,阴爻开始自下而上产生,先是姤卦,最后一直到第十二会亥会,坤卦,天地就此告终,新的天地即将开始。

 

一会是一万八千年。我们所在的会,是午会,也是姤卦,这一会,从夏商周开始,到现在还没有结束。而三代以前的伏羲神农黄帝唐尧虞舜,则是巳会,是乾卦,是黄金时代。

 

这就是数学啊,数里有着文明的兴起和衰亡,有着宇宙的毁灭和重生。太极是宇宙的本体,由太极衍生出来的数,创造着世间万物,“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数是宇宙的本质,是真理背后的真理,是一切感官幻相背后的规律,“数者何也?道之运也,理之会也,阴阳之度也,万物之纪也,明于幽而验于明,藏于微而显于管,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者也”。

 

而且不光如此,数还能代表世间万物的品类,这个同样能由宇宙的规律计算出来。

 

怎么计算呢?首先,和周敦颐不太一样的是,邵雍并不认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他认为阴阳是属于天,也就是日月星辰的构成和原则,而刚柔才是地,也就是水火山石的构成原则。也就是说,太极动始生阳,动极生阴,静始生柔,静极生刚。阴阳刚柔,又能相互转化,所以有太阳,少阳,太刚,少刚,太阴,少阴,太柔,少柔。

 

现在计算开始了,阳刚以天干之数十表示,太阳,少阳,太刚,少刚各有十,这样阳刚之数共有四十。阴柔以地支之数十二表示,太阴,少阴,太柔,少柔各有十二,阴柔之数共有四十八,这是本数。本数乘以四,得到阳刚的体数一百六十,阴柔的体数一百九十二。阳刚体数减去阴柔本数,是阳刚的用数一百一十二,阴柔体数减去阳刚的本数,是阴柔的用数一百五十二。这两个用数相乘,得一万七千零二十四,这是日月星辰的变数,也是水火土石的化数。日月星辰的变数是动物之数,水火土石的化数是植物之数。这两者相乘,是两亿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这是动植物的通数。

 

听起来有点不靠谱是吧,笛卡尔用几何来玩,已经有点奇怪了,邵雍用数论来玩,似乎更叫人不能相信。靠不靠谱不知道,只知道邵雍用这一套数学,写了本《皇极经世书》,上承唐尧,下至宋世,“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象数及于人事,倒也能自圆其说。我们还知道,尽管这一套象数之学,小伙伴们在惊呆了的同时,多半不信,“然邵子在当日用以占验,无不奇中,故历代皆重其书”,所以虽然不明不白的,小伙伴们还是把这本书留下来,当成奇物了。

 

邵雍的宇宙论或本体论大概就是这样,那么认识论又是什么样的呢?

 

邵雍的认识论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曰“以物观物”。什么叫“以物观物”?就是说,你得把自己放在物的角度上来看待物,而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所谓“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你得“无我”,你不能抱着自我去看,那怎么也看不清楚的。你得象镜子一样,物是什么样子,你就照出什么样子,你不能带着有色眼睛去看。你得象水一样,水放在什么容器里,它就是那个容器的样子。

 

接下来的方法论呢,他似乎也提到了“气则养性”,但并没有太多的什么静坐啦崇德啦仁义啦礼乐啦之类的东西,似乎也近于道家庄子的那一套。当然,也可以说是周敦颐那一套,只不过,他不说“孔颜乐处”,而说“安乐逍遥”。他也主张学习,但在学习方面,他提倡快乐学习。学习,就应该是快乐的,“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这个“乐”不是感官的快乐,不是因为认知而高兴,而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无我,自在,安乐,逍遥,“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他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致力于探索宇宙的基本规律,对于“治人应物”,并不是那么关心。结果呢,就象他认为小程夫子太执著,有点狭窄一样,小程夫子,也认为他,厉害是够厉害的,但多多少少还是有点玩世了。不过大小程夫子,似乎挺欣赏他的,还向他学习过不少东西呢。

 

那么,那两个程夫子,又有什么样的思想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