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十二 王安石的道统之路

(2016-06-22 14:38:06)
标签:

王安石

道统

李觏

宋学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比起李觏来说,王安石的出身要好一些。他的父亲虽然职位不高,至少是个低层官吏吧,而且最重要是,他没有幼年丧父。

 

没有幼年丧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要知道,欧阳修,范仲淹,李觏,还有孙复,多少人的贫困,都跟丧父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那年月,女人除了在家做针线,实在是没有什么就业机会的,哪怕你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去参加科考,也不可能去做官。其他行业,也没有几个会接纳女工的,没有谁请她去当私塾先生,就连酒店里,也都是男人当店小二。还有更要命的,女人是没有财产继承权的,在婆家要依靠儿子的继承权——当然那也是需要争的,在娘家则要依靠父兄。所以一旦丧父,要么象范仲淹母亲一样改嫁,要么象欧阳修母亲一样依靠小叔子,而象李觏那样强大的母亲,其实是非常少而且困难的。

 

好啦,回头再说王安石。

 

王安石的父亲王益是个科举出身的中下层官吏,不过,却是个“能吏”,连同王安石的叔祖王观之也是“能吏”起家。就是说,他父亲是做实事的,名头也许不够响,可也算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主,这可能给了王安石后来经世致用,敢于任事的基础。他父亲给他的另一个基础,就是经历,因为是低级的“能吏”么,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得移任,王安石也就从小跟着父亲四处漂泊,到十二岁那年,祖父王用之去世,他才第一次回到家乡临川,然后在那三年丧期的时候,求学于杜子野和张铸,所谓“生十二年而学”。

 

至于王安石的母亲吴氏,却恰恰相反,是临川当时的诗书望族,很有学问,博闻强记,尤其精通阴阳术数。所以王安石最早的学术启蒙,如果不算十岁时候在韶州时,曾求学于谭昉的经历的话,可能还是来自于他的母亲。而王安石后来以儒学为主,兼通百家,不避佛老,可能也与他的母亲有关吧。

 

等到十五岁,父亲丧满,回京任职,一年后再回到临川,王安石也跟着在京师逗留了一年。这一年的经历,对王安石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十五六岁的孩子,正是青春年少,最开始个体自觉的时候。而大宋朝的京城,你知道的,是一千年前那个世界上最为繁华的所在,也许还是一千年前唯一的没有夜晚的城市。那里不光经济发达,文化也繁荣无比,单单把仁宗时代的那些名字拿几个出来,都能把人砸晕。

 

所以那一年,对于青春期的王安石,应该是冲击相当大的。就在十六岁回临川的时候,他开始对宇宙和个体关系,对生命的意义有了自己的沉思。在路上,他写了一首长诗《忆昨诗示诸外弟》,中间有几句,“丙子从亲走京国,浮尘坌并缁人衣。明年亲作建昌吏,四月挽船江上矶。端居感慨忽自寤,青天闪烁无停晖。男儿少壮不树立,挟此穷老将安归”。就象很多十五六岁的少年一样,忽然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感到迷惘了,他会忽然想,也许有一天我会老会死,那么我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又该怎么度过这一生呢?

 

再等到二十一岁,他考上进士第四名,到扬州任职的时候,大概已经找到了他生命的意义所在,那就是坚持道统,弘扬道统。道统是士人的使命所在,自从春秋以来,王官学裂为百家学之后,道统和政统分离,政统被世俗政权所拥有,而道统就落在了读书人的身上。孔子“仁以为已任”,孟子“虽千万人吾往矣”,荀子“从道不从君”,道统是往圣之学,是天道,是大于政统的,所以士人一定坚持道统,坚持“道尊于势”的立场,不能避皇权,不能畏流俗。

 

就是说,一个君子,首先要求道,得道,明道。在王安石看来,读书人首先要修身养性,明乎道理,先要做“为已之学”,先要找到道统,然后自己学问充盈,为已有余,才能为人,才能“以天下为已任”。这可能也是王安石与其他事功派学者或政治家不同的地方吧,那些人基本上是一开始就“以天下为已任”的,而王安石,在四十岁前,基本上以思想和学术闻名于世,其学说也已风行一时。

 

得道之后呢,就要布道,行道,这就有个“时”的问题了。如果时运好,就通过国君去实践自己的道统,这个时候就要不畏流俗。不畏流俗,这可能是王安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说,他主张先做好自己,而并不在乎世俗,或者说,其他那些普通读书人的看法。这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孟子,给他带来的。

 

而如果不得于时呢,那么宁愿退而修身,也不能让“时”或“势”大于“道”,不能搞政治投机,更不能苟且逢迎,要知道,道统是大于政统的。读书人的使命,是帝王师,而不是帝王臣。不管是君还是臣,都是要尊重师道的,没有老师,帝王也很难知道如何做好一个帝王,“古之君子,尊其身,耻在舜下”。如果是真正的得道君子,就是帝王,也得北面行礼,“若夫道隆而德骏者,又不止此,虽天子北面而问焉,而与之迭为宾主”。

 

看到没有,很多人看到王安石在仁宗末间,因为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而据理力争,最后辞职,在整个英宗年间都没有再做官,认为是气节,而到神宗朝,看到他多次使小性子闹辞职,让神宗支持变法,又认为是“狐媚乱主”,他们却不知道,这对于王安石,其实是一致的。在王安石看来,道统本来就是大于政统的,君臣之间,理应如此。当年孟子这么做过,现在他继续这么做,有什么问题么?

 

说到孟子,现在你应该能猜出来了,在北宋年间各门各派纷纷站队,有的挺孟,有的排孟的时候,而王安石,显然就是挺孟派。孟子,正是王安石道统谱系的重要一个环节。

 

那么,王安石道统谱系,还有些什么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